陳粹芬自從1891年認識孫中山起,在此后將近20年的時間里,一直追隨在孫中山身邊,陪著他出生入死。1907年鎮南關之役中,陳粹芬也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上了前線,隨軍作戰、送飯,終日忙碌,從不言苦。孫中山到日本和南洋各地為革命奔走時,陳粹芬也一直跟隨服侍,給往來的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信函,甚至參與了秘密運送槍支彈藥之類的地下工作。大家都十分欽佩這位革命女性,親切地稱她為“陳四姑”。當年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反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于陳粹芬的存在。
孫中山與陳粹芬同居期間,依然娶妻納妾。1895年底,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流亡于日本橫濱,在此后近10年的時間里,孫中山娶了多名日本籍妻妾,其中留下姓名的只有兩位。一位叫大月薰,1903年與38歲的孫中山結婚時,只有16歲。在與大月薰結婚生育期間,孫中山還與橫濱一位名叫淺田春的少女保持著情愛關系。
當然,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些女人并沒有影響他與陳粹芬的革命伙伴關系。那個時候,她是他最信任的人。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清政府被推翻,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在這個時候,陳粹芬卻離開了。
關于陳粹芬與孫中山分手的時間,一般認為約在1912年4~5月間,當時孫中山在廣州及香山故居門前的全家合影照片中沒有陳粹芬。
那么,陳粹芬為什么在孫中山功成名就之時離開呢?顯性的原因是,她得了肺結核,為了不傳染給孫中山,她離開了。但難道僅僅是因為患病嗎?不全是,應該有更多的考慮。陳粹芬沒讀過多少書,與孫中山長期在一起,卻一直無名無分,在當時的情況下,陳粹芬多少是會有一些壓力的。她可以與孫中山一起出生入死,但卻不適合與他一同身居高位,所以她選擇離開。
陳粹芬身退后,孫家人以家人的身份接納了她,她雖然沒有與孫中山正式結婚,但被孫家以妾的身份收入祖譜。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在澳門給她買了套房子,而孫中山的正妻盧慕貞也與她相處融洽,情同姐妹。
1915年,宋慶齡與孫中山結婚,陳粹芬就像大夫人盧慕貞一樣,表現大度。她說:“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與孫中山相伴,于是不久后即告別親友,只身赴南洋,隱居在馬來半島檳榔嶼,當地僑界人士都尊稱她為“孫夫人”或“孫太太”。陳粹芬離開孫中山后,淡泊名利,生活儉樸,從不提自己的身世,不了解她的人,很難想象她曾經有過那么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非但如此,當后來有人為她打抱不平時,她主動出面為孫中山辯白說:“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愿望已經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愿分離,并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其胸襟之坦蕩非常人能比。
陳粹芬沒有自己的孩子,42歲時抱養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后改名為蘇仲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陳粹芬遠在南洋,痛哭失聲。她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為紀念曾經的戰友和愛人,她設壇遙祭7天,感情之篤,異乎尋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陳粹芬應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孫科之請,攜女兒孫容回國,住在廣州,為孫科操持家務,照顧孩子。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當年陳粹芬在日本時的照料,特親自修書托時任司法院院長的居正探望陳粹芬,并致送10萬元,給她作為建筑房屋及養老之用。
1937年,陳粹芬的養女孫容與孫眉的次孫孫乾相愛,本來論輩分屬姑侄,遭到長輩反對。但因無血緣關系,孫科也極為贊成,出面成全。孫容恢復原姓,改為蘇仲英。離開孫中山后,陳粹芬一直過著平靜而幸福的晚年,由養女和女婿供養,與孫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1960年秋,陳粹芬在香港溘然長逝,享年87歲。由于擔心影響孫中山的形象,陳粹芬的喪禮頗為簡單,不登報,不發訃告,葬于荃灣華人墓地。1986年年末,孫乾將陳粹芬的遺骨遷于中山縣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墓碑上書:孫陳粹芬夫人之墓。
(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歷史上那些非常情侶》 編著: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