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鮮花
所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古人常常借花開短暫來感嘆人生和青春的短暫。在自然界里,有千年的古樹,卻沒有百日的鮮花,這是為什么呢?花兒都比較嬌嫩、受不了烈日的暴曬,也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因此壽命都比較短暫。例如,玉蘭、唐菖蒲等能開上幾天;蒲公英從上午7時開到下午5時左右;牽牛花從清晨4時開到上午10時;曇花晚上8~9點鐘開花,只開3~4個小時就凋謝了。
如果你認為曇花是壽命最短的花,那你就錯了。有一種產(chǎn)于南美洲亞馬遜河的王蓮花,只在清晨的時候開30分鐘就凋謝了。小麥花壽命更短,只開5~30分鐘就凋謝了。
一般來說,短命的植物大多生長在寒冷的高原上或干旱的沙漠中,為了適應嚴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鍛煉”出了能夠迅速生長和迅速開花結果的本領,這是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巧妙適應。
在嚴寒的帕米爾高原上,生長著一種叫羅合帶的植物。帕米爾高原的夏季十分短暫,每年6月份,大地剛剛回暖,植物就開始生長發(fā)芽,為了趕在寒冷季節(jié)到來之前完成開花結實的任務,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匆忙地完成整個生命過程,長此以往,便形成了固定的習性。
在沙漠里,有一種典型的短命植物——黃草,它從發(fā)芽、生長到死亡,整個生命旅程僅1個月的時間。還有一種長在沙漠里的“短命菊”,完成生長、開花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歷程也僅僅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
植物種子的壽命
植物種子的壽命因植物種類的不同而不同。要說地球上最長壽的植物,可能非狗尾草莫屬了。它最早出現(xiàn)于白堊紀時代,至今還在茂盛地生長著。古代的“狗尾草”種子還能發(fā)芽、開花并且結籽,相當令人驚奇。
1951年,科學家在遼寧省普蘭店泡子屯村的泥炭里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古蓮子,并推斷這些蓮子至少已沉睡830~1250年。1953年北京植物園栽種了這種古蓮子,1955年夏天竟然開出了粉紅色的荷花。
有些植物種子的壽命卻又十分短暫。這些短命的植物種子大多數(shù)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如可可種子,只在脫離母體35個小時內(nèi)有發(fā)芽能力;而甘蔗、金雞納樹和一些野生谷物的種子,最多也只能活上幾天或幾個星期。一些溫帶植物如橡樹、胡桃、栗子、白楊等的種子壽命也非常短暫。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植物種子的萌發(fā)既有內(nèi)因又有外因,首先它自身必須是完整的活的胚胎,其次還必須要有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等外界條件。只有滿足了這兩個條件,種子才能萌芽。如古蓮子外面有堅硬的外殼且深埋于較為干燥的泥炭層中,缺少種子萌發(fā)所必要的外界條件如水分、空氣等,所以它們能存活上千年。而有些植物的種子雖然符合以上條件,卻仍不能立即萌芽,而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才能萌芽。原因在于有些植物的種子存在一種休眠現(xiàn)象,這種休眠現(xiàn)象是植物經(jīng)過長期演化而形成的一種對外界自然環(huán)境包括季節(jié)性變化適應的結果。例如,溫帶植物的種子一般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在地上很快就萌發(fā)的話,則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寒冬里被凍死,但如果種子通過適當休眠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
對于那些短命的植物種子,科學家們也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些科學家認為,脫水干燥是植物種子容易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經(jīng)過實驗,某些柳樹種子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只需一個星期就會完全失去生命力。但放在相對濕度只有13%的冰箱里,它們至少能活360年。也有學者認為,熱帶地區(qū)或亞熱帶地區(qū)的植物種子由于氣候的原因,新陳代謝旺盛,種子營養(yǎng)消耗過快,也是其壽命較短的原因之一。
植物種子在離開母體以后,就具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種子壽命的長短,除了與這種植物的遺傳特性有關,還與種子本身的結構和貯存的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還有科學家認為,由于新陳代謝的關系,脂肪在轉化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一種能將種子的胚殺死的有毒物質(zhì),而使種子變質(zhì)。正是這個原因,久放的花生、核桃,都會有一股霉味。
目前,植物學家們正在想方設法延長種子的壽命以便更好地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
花開花落各有其時的原因
“花開花落”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但是為什么有的花喜歡在驕陽下綻放,有的則喜歡在夜色中盛開呢?植物開花的時間為何都不盡相同呢?
這得從植物各自不同的特性說起。一般來說,大多數(shù)植物都是在白天開花,在清晨的陽光下,花的表皮細胞內(nèi)的膨脹壓增大,上表皮細胞花瓣內(nèi)側生長得快,于是花瓣便向外彎曲,花朵盛開。而且在陽光下,五彩繽紛的花朵十分耀眼,花瓣內(nèi)的芳香油也容易揮發(fā),這樣就能吸引很多昆蟲前來采蜜。由于有昆蟲為花兒傳授花粉,從而增強了植物繁殖后代的能力。
但是,也有很多植物選擇在晚上開花,而且這些晚上開花植物的花朵大多為白色。這是什么原因呢?同白天開花的植物一樣,晚上開花的植物也要吸引昆蟲來傳授花粉;而五彩斑斕的顏色在夜間卻并不十分明顯,只有白色在夜色中的反光率最高,這樣就容易被昆蟲發(fā)現(xiàn)。因此,經(jīng)過長期的演化發(fā)展,以前那些繽紛多彩的花種由于無法吸引足夠的昆蟲前來傳授花粉,失去了繁衍后代的機會,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夜間開白色花的植物則獲得了繁衍后代的機會而生存下來。
還有的植物習慣就更加有趣了,白天盛開,夜間閉合,跟人類的作息時間很相似。如睡蓮、郁金香等都是在白天競相爭艷,而到了晚上卻都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全躲起來了,等到第二天才繼續(xù)開放。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來,花兒的這種晝開夜合現(xiàn)象是由于溫度和光線的變化引起的,晚上一般氣溫較低,而且光線也十分柔弱,達不到花兒綻放所需的條件,植物由此產(chǎn)生睡眠運動。如果把已經(jīng)閉合的花移到溫暖的、有光線的地方,3~5分鐘后它就會重新開放。
海拔越高植物越少的原因
植物的生存范圍十分廣闊,在地球上,由水里到陸地,直到高達5000多米的山峰,它們的身影無處不在。植物分布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海拔越高,植物的種類也就越少。海拔3000米以下,植物種類最多;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是些小灌木及草本植物;4000米以上,種類就很少了;5000米以上,只有極少數(shù)耐寒植物能夠生長。
什么植物最能攀爬高山呢?在我國新疆境內(nèi)海拔高達4000米的托木爾峰,有一種美麗的雪蓮花就生長在這高處的巖石峭壁中。土耳其斯坦報春花和鼠面鳳毛菊也能在此存活。還有一種大王鳳梨,它生長在秘魯境內(nèi)的安第斯山近4000米的高處,據(jù)說它每隔150年才開一次花,花穗長達5米。菊科植物分布也很廣,在4200米的高山上還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曾經(jīng)就有人在西藏高原5800米處,發(fā)現(xiàn)過三指鳳毛菊。當然,要說顯花植物在地球上的登高冠軍,恐怕非偃臥繁縷莫屬了,它生長在喜馬拉雅山6139.65米的高處。
為什么海拔越高,植物就越少呢?我們都知道,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就要降低0.5℃,因此,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一般植物是無法在冰天雪地、空氣稀薄的環(huán)境里生存的,而能在高海拔地區(qū)生存下來的植物都特別耐寒。
草原上很少見到喬木的原因
遼闊的大草原一望無際,處處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可是,你是否注意到,草原上除了草本植物和灌木叢外,幾乎看不到喬木,這是為什么呢?
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科學考察發(fā)現(xiàn),原來草原上的泥土層只有20厘米左右,再往下就是堅硬的巖石層了。即使是茂盛的灌木叢下,土層的厚度也不超過50厘米。草本植物的根須會側面生長,而灌木的根一般都不太長,所以它們能在草原上生存。但是喬木十分高大,樹根也是筆直向下長,樹大根深,那淺淺的土層當然也就滿足不了喬木根的生長需要了。那些勉強在此生長的樹木,也是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的。
草原上降水豐富,但由于土層淺薄,因此,土層的含水量并不多。而且草原上水分蒸發(fā)得相當快,土層中的水分容易散失。而樹木的生長,不但需要一定深度的土層使根系扎牢以吸收土壤中豐富的水分和養(yǎng)料,還需要有足夠的水分。這兩個條件草原都不具備,自然也就很難在草原上看見喬木的身影。
(摘自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變化莫測的植物之謎》 主編: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