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童婚”現象在阿富汗各民族間相當普遍。“童婚”就像是一副套在兒童脖子上的枷鎖,剝奪了女童享受正常教育的權利,使她們在過早的年紀開始生兒育女,不斷摧殘著她們的身體和心靈。
2010年12月,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發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由于阿富汗貧困嚴重且普遍,“童婚現象”還導致一些家庭把未成年女子“賣給”成年男子作為妻子。由于阿富汗允許有經濟條件的男子最多可以娶4個妻子,所以,有錢的男子通常會“購買”窮人家的女孩,讓她們成為他的第二任或者是第三任妻子。
阿富汗現行“民事法典”規定,女性法定婚齡為16歲,而男性法定婚齡為18歲。據此推斷,如果女性小于16歲,男性小于18歲,則可以被視為“童婚”。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組織和阿富汗獨立人權委員會200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阿富汗婚姻中,有57%的婚姻一方不滿16歲。這份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2月,在阿富汗北部的巴格蘭省的一個地區,一個女孩3歲時父母雙亡,淪為孤兒,而年紀不大的哥哥無力養活她。他們的鄰居便收養了這名女孩。10年后,哥哥長大成人,想從鄰居家里領走自己的妹妹,鄰居家不肯,要求他支付10年來的撫養費,從而產生糾紛。為了解決問題,當地部族長老召開支爾格會議,會議決定將這名13歲的女孩嫁給一個65歲的老頭。老頭為此支付的3000美元由女孩的哥哥和收養她的鄰居平分。
2010年1月,在阿富汗東部的帕爾萬省,一名13歲的女孩被母親和繼父做主嫁給了一個32歲的男子。這名男子的前妻去世了,留下4個孩子沒有人照看。婚后才發現,她所嫁的這個男子是癮君子,還經常打罵她。于是,這名女孩鼓足勇氣,將自己的遭遇訴至阿富汗婦女事務部。由于她的丈夫在當地得到一個武裝組織頭目的支持,極有可能使用武力將妻子搶回去,考慮到這些因素,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負責婦女事務部門的官員在阿富汗警方和婦女事務部官員的協助下,讓這名女孩暫時寄宿在婦女救助中心。經過幾周時間的調查取證確認,當地部門官員一致認為,與其讓這名女孩回到母親身邊,還不如讓她回到丈夫身邊,因為她的母親希望女兒離婚的真實原因在于她已經把女兒許配給了另外一名男子,而背后無非受到禮金的驅動,而這名女孩也經常遭受繼父的毒打。在得到當地部族長老的承諾——女孩的丈夫以后不再打罵她之后,當地政府部門將這名女孩送回了她丈夫的身邊。
阿富汗的《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法律》規定,如果一名男子與沒有達到法定婚齡的女子結婚,視情況將被處以至少2年的監禁。在女方要求下,可以解除婚約。《阿富汗民事法典》第70款規定,除非男子達到18周歲,女子達到16周歲,否則,他們的婚姻將被視為不合適。第71款規定,如果結婚女方的年齡小于15周歲,這樣的婚姻將不被批準。然而,在實際生活當中,童婚現象在阿富汗相當普遍,原因何在?首先,由于阿富汗是一個伊斯蘭國家,《古蘭經》中沒有規定婚姻雙方的最低年齡,這給一些思想極為保守的人提供了借口,一些穆斯林學者甚至也認為,當女孩發育到青春期的時候是可以結婚的,也支持“童婚現象”的存在。另外,一些阿富汗人把“童婚”當成了一種習俗,盡管他們也承認“童婚”對未婚女孩是存在危害性的。也有一些家庭支持童婚是出于“實用主義”考慮,他們認為,將自己的女兒較早地許配給當地的軍事頭目或者武裝組織頭目,能夠保護自己的女兒免受綁架和強奸等可能的不幸遭遇。
聯合國阿富汗援助團和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聯合調查顯示,不少阿富汗人承認,一個女孩結婚的時間越晚,失去貞操的可能性便越大,在阿富汗這個極端保守的社會,一個女孩在婚前失去貞操會將她趕上一條絕路,甚至可能因此終身嫁不出去,因此他們寧愿讓自己的女兒“童婚”,也不愿意使她們承受越來越多的風險。多年的戰爭使阿富汗的經濟和發展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是在偏遠地區,一些家庭有時候迫于生計,自愿將自己未成年的女兒“賣給”有錢人家,而娶比自己小的女孩作為妻子在偏遠地區已經成為一種廣為接受的風俗。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撕裂的天堂:聚焦阿富汗戰爭10周年》 作者: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