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胡萬坤
(1.海軍駐南京924 廠軍事代表室,211000;2.中國航船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 210003)
現代高科技戰爭,對雷達系統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除了能探測目標并測量其空間位置參數外,還要求對所探測到的目標進行識別。增加雷達信號帶寬,提高距離分辨率,是實現目標識別的方法之一。
頻率步進技術是利用多個窄帶信號來合成寬帶信號,在獲得高距離分辨力的同時降低對雷達接收及處理的要求,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頻率步進信號由一串載頻跳變的雷達脈沖組成,回波信號為目標的頻域響應。只要發射的信號波形有足夠的帶寬,通過IFFT處理就可以孤立目標的強散射中心,從而獲得距離高分辨率。
當子脈沖采用線性調頻信號時,設頻率步進信號的總帶寬為B,子脈沖的個數為N,脈沖重復周期為Tr,子脈沖寬度為Tp,相鄰子脈沖間的頻率增量△f=B/N,調頻斜率K=△f/Tp。設第一個子脈沖的中心頻率為f0,則第i+1個子脈沖的中心頻率為

故線性調頻子脈沖頻率步進雷達信號的時域表達式為

設目標延時為τ,將目標回波與發射脈沖載頻相同的相參本振信號進行混頻,這時輸出視頻信號為

視頻回波可以分解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因子


第1個指數項是常量,第2個指數項可以看成時間點為τ、頻率成線性變化的頻域信號。對該式作IFFT 運算并求模,即可得到目標距離高分辨率一維像。
線性調頻-頻率步進雷達回波信號首先在各個PRT 內進行線性調頻脈沖壓縮,然后在脈沖壓縮后進行PRT 之間IFFT處理。信號處理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線性調頻-頻率步進雷達信號處理框圖
相控陣天線波束指向取決于“陣內相位差”與“空間相位差”的平衡。若陣內相位采用移相器技術,陣內移相值不隨頻率變化。當信號頻率由f0變為f0+△f時,波束指向會發生偏移。設相控陣天線波束指向為θB,信號頻率變化引起波束指向偏移為

式中,f0為中心頻率,△f為偏移頻率,θB為掃描角。
由式(6)可見,信號頻率變化引起的波束指向偏移△θf會隨掃描角θB和信號帶寬△f的變化而增加。通常對△f的限制條件為

式中,△fmax為信號偏移頻率,△θ1/2為波瓣在陣面法線方向的半功率點寬度。
天線孔徑渡越時間:

當孔徑渡越時間TA0大于信號帶寬△fmax的倒數τ時,對發射陣列,陣列兩端天線單元所輻射信號將不能同時到達θB方向上的目標;對接收陣列,陣列兩端天線單元所接收到的信號將不能同時相加。


式(9)表明,天線孔徑增大與波束掃描角增加均會限制信號帶寬。
發射時,基于DDS技術所產生的信號,與子脈沖本振混頻、放大后經天線陣元輻射到空中;在信號產生時,需對子脈沖信號進行時間延遲、相位控制,實現發射通道的幅相修正、陣面天線孔徑渡越時間補償,進而實現分布式發射的空間能量合成。
接收時,天線陣元接收目標回波,經低噪聲放大、與子脈沖本振相參混頻、A/D 變換、數字下變頻后獲得基帶I、Q信號。每個接收通道對應的基帶I、Q信號要進行接收通道的幅相修正、陣面天線孔徑渡越時間補償、DBF、數字脈沖壓縮、目標速度補償,再通過IFFT計算,獲得目標高距離分辨的一維距離像。頻率步進技術在數字陣列雷達中應用的系統實現框圖見圖2。

圖2 頻率步進技術在數字陣列雷達中應用的系統實現框圖
當雷達選擇頻率步進工作方式時,目標相對雷達距離R、方位θ、仰角ψ、速度ν、目標可能的最大長度E、雷達最小距離分辨力要求 必須是明確的。
2.4.1 △f、N、Tr的選取
(1)為了避免在合成距離輪廓中出現重疊,IFFT細化后的單點不模糊距離Ru大于等于目標可能的最大長度E,即

(2)根據雷達最小距離分辨率△r 確定N

(3)根據目標距離R 確定Tr

2.4.2 子脈沖寬度τ的選擇
為保證回波脈沖內包含目標的全部信息,必須保證脈沖寬度大于目標的徑向最大長度τ≥2E/c;對于窄帶雷達,存在距離測量精度,在選擇脈寬時要加大。
同時,要求IFFT后的單點不模糊距離Ru必須大于等于單脈沖距離分辨力,即τ≥1/△f,才能保證多散射點目標成像后處于一個不模糊距離單元內,避免該距離范圍外的其他目標折疊進來,造成距離像的失真。
脈寬τ的選擇還要考慮發射信號的平均功率,設計時應結合發射機功率和目標距離綜合考慮;為了提高發射信號的平均功率,采用脈內調頻信號增加發射脈寬,要求τ'≤1/△f。
2.4.3 采集、處理波門
由目標所在的距離R、方位θ信息決定了頻率步進所分析數據的距離、方位波門中心位置。
2.4.4 子脈沖的布相參數
由陣面口徑、陣元分布及目標所在仰角ψ,決定了各個子脈沖下的天線孔徑渡越時間補償參數及DBF系數。
2.4.5 目標速度補償
依據所測目標速度ν,進行子脈沖的多普勒速度補償,克服目標速度對頻率步進合成時回波峰值時移、回波能量發散的影響。
采用頻率步進工作時,雷達在目標上需要足夠的駐留時間。駐留時間與目標的距離、目標的尺寸以及距離分辨力的要求等都有關系。
考慮雷達測距精度、目標尺寸估值精度以及單點不模糊距離窗的要求,實際頻率步進量△f 通常要小于目標尺寸E所決定的頻率步進量。考慮目標測距模糊,重復周期Tr通常要大于目標距離R所決定的重復周期。
(1)假設目標為艦船,目標尺寸為150 m,單點不模糊距離窗選擇200 m,波束駐留時間如表1所示。
(2)假設目標為戰斗機,目標尺寸30 m,單點不模糊距離窗選擇75 m,波束駐留時間如表2所示。

表1 艦船目標的波束駐留時間計算

表2 飛機目標的波束駐留時間計算
由于雷達系統多頻點間的差異、雷達天線方向圖的調制、目標姿態角的變化、旋翼及發動機葉片的微多普勒調制會帶來回波幅度、相位起伏,子脈沖間的幅相偏差對頻率步進合成效果會帶來影響。
由文獻[4-7]可知,頻率步進信號是一種多普勒敏感信號,目標的運動速度會帶來回波峰值的時移、回波能量的發散,時移和發散的程度與目標速度成正比,因此需要對目標運動速度進行補償,而速度補償的精度決定頻率步進的合成效果。
假設目標距離45 km,目標尺寸150 m;在45.003、45.025、30.060、30.100和30.140 km處有5個強散射點,RCS分別2、5、20、10和1 m2,回波信噪比大于17 dB;頻率步進參數Tr=400 μs,△f=0.75 MHz,波束駐留時間為80 ms。
當不存在幅相偏差、速度補償偏差時,仿真波形如圖3所示。
當幅度起伏為1 dB、相位起伏為2°、不存在速度補償偏差時,仿真波形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幅相誤差會使合成處理后的輸出副瓣抬高,同時產生虛假目標。

圖3

圖4
假設目標距離為30 km,目標速度為300 m/s,目標尺寸為30 m,在30.003、30.015和30.024 km處有3個強散射點,RCS分別為5、10和5 m2,回波信噪比大于17 dB;頻率步進參數Tr=250 μs,△f=2.0 MHz,波束駐留時間為18.75 ms。
當不存在幅相偏差、不存在速度補償偏差時,仿真波形如圖5所示。
當幅度起伏為1 dB、相位起伏為2°且不存在速度補償偏差時,仿真波形如圖6所示。可以看出,幅相誤差會使合成處理后的輸出副瓣抬高,同時產生虛假目標。
當不存在幅相偏差、速度補償偏差為50 m/s時,仿真波形如圖7所示。可以看出,經過速度補償,目標距離像不存在發散現象,但存在距離走動,引起目標像的測距誤差。
當幅度起伏為1 dB、相位起伏為2°且速度補償偏差為50 m/s時,仿真波形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合成距離輪廓存在距離移動和虛假目標產生。

圖5

圖6

圖7

圖8
當被測目標的距離、方位、仰角、速度、目標尺寸等已知信息精度不高時,會導致距離模糊、合成距離輪廓中出現重疊、虛警增大。當速度補償存在偏差時,目標距離像會存在大的“距離走動”。雷達工作帶寬內子脈沖之間的幅相起伏會引起副瓣抬高、虛假目標產生。當波束駐留時間不足,合成帶寬不能滿足高距離分辨的要求。
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約,在以警戒、搜索為主要作戰使命的數字陣列雷達中,不適合選擇頻率步進技術來實現高距離分辨。
[1]龍騰,毛二可,何佩琨.調頻步進雷達信號分析與處理[J].電子學報,1998(12).
[2]遠海鵬,曾大治,龍騰.頻率步進相控陣雷達原理與實現方案的研究[J].現代雷達,2008(7).
[3]張光義,趙玉潔.相控陣雷達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4]毛二可,龍騰,韓月秋.頻率步進雷達數字信號處理[J].航空學報,2001(6).
[5]羅鵬,潘健,劉政華.調頻頻率步進雷達信號處理的關鍵問題分析[J].現代雷達,2006(8).
[6]郭鵬程,蔡興雨,陳矛.頻率步進率雷達中多普勒效應的影響及其補償[J].火控雷達技術,2008(9).
[7]Bassem R Mahafza.雷達系統分析與設計(MATLAB 版第2 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