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政音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以集約型增長為主題的轉變要求,進入新世紀后又進一步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在黨的若干重要會議和文件中,多次強調轉變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闡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和戰略舉措。但是,為什么我們強調了那么多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我們的預期目標始終存在較大的差距?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約著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對此,十八大報告非常明確地指出,深化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也就是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制度入手,著力破除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
我國多年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緩慢、數量擴張慣性難以扭轉,關鍵是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些體制和機制方面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配置方面。生產要素市場化還不完善,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突出的問題是,資本、土地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后,缺乏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和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一些地區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不惜人為地壓低土地出讓價,導致土地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資源性產品價格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又不能很好地反映環境損害成本,在客觀上使主要靠物質資源消耗的粗放型擴張有利可圖,高能耗、高排放、資源型產業發展得不到有效控制。
從社會資源配置來看,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完善,目前企業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的貸款,信貸資金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的干預。對于國有企業而言,無論貨幣政策是松是緊,都比較容易獲得銀行貸款,信貸成本低,對于眾多中小民營企業而言,融資的門檻高,借貸比較困難。由于資金鏈緊張,用工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廣大中小民營企業面臨生存困境。
價格是市場經濟中最重要、最靈敏的信號,價格扭曲不僅無法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而且會向市場傳達一種錯誤的信號和引導。只有健全價格形成機制,才能使行業利潤平均化的規律產生作用,引導社會資源有條不紊地進行高效配置。
2.市場主體方面。從市場主體的活動看,政府對經濟起著主導的作用,并且經常直接干預經濟活動。投資實際上由政府主導。在當前的考核體制下,政府追求政績,忙于招商引資。甚至不惜引入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項目,而真正需要政府關注的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卻投資不足。這就導致投資率居高不下,投資結構扭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對于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而言,還缺乏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尚未到位,國有資本在一般競爭性領域規模仍然偏大,一些壟斷行業改革仍然滯后。國有企業無論在市場準入還是在信貸支持方面,都比民營企業有著天然的優勢。在缺乏有效競爭的環境下,經濟結構的調整自然變得非常緩慢。
3.機制轉換方面。傳統的那種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我國仍有較大的市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較強的慣性阻力。為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仍習慣以加大投資等方式來推動經濟增長,不但最終消費難以有效提升,產業結構也難以有效提升。所以,盡管經濟體制改革在不斷推進,但總的來講距離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有相當的差距。
體制機制的轉換之所以受阻,究其根源是利益因素的影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說到底,是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配,必然會影響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這些利益集團對目前的發展方式,特別是能夠給自己帶來持續不斷的尋租空間的部門,必然堅決擁護和支持。此外,地方利益集團的很多目標和中央目標并不一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中央提出的一個口號,更需要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但是我們看到,不少地方政府調子很高、步子很慢、手段很虛,甚至說一套做一套。這些問題不解決,發展方式轉變仍有可能是一句空話。
二、深化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
十八大報告將“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列提出,表明了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重要關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為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需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制度保障。十八大報告還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在經濟領域必須著力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1.深化資源產品價格改革,轉換價格形成機制。理順資源產品價格關系是一項基礎性改革,是抑制經濟粗放擴張和節約資源的有效手段,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重要的條件。目前的資源型產品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定價,價格只反映了勞動力開發的成本,而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要抑制對要素的過度需求引發的擴張性的增長,有效的辦法是改變資源的定價機制,加快建立資本、土地自然資源的生產要素市場,由市場來決定價格。要按照市場取向、政府調控、有序推進的原則,逐步理順水、電、油、氣、煤和其它礦產類資源產品的價格。
資源產品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推進資源價格改革,要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特別是充分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承受能力,確保困難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不因改革而受到影響。根據十八大會議精神,下一步將著力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這些將有助于提高公眾對價格改革的承受能力。
2.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是促使財政體制從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轉變,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一直以來,各級政府熱衷于搞投資、搞建設、追求GDP的最大化,而在醫療、教育、保險、養老、失業、救濟等領域,長期處于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的狀態。財政體制的轉變,一方面是要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總量投入,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調整結構,實行三個傾斜:即在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方面要向農村傾斜、向落后地區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
實現財政體制從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轉變,關鍵要理順中央與地方及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由于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劃分不夠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獨立的正常收入來源,導致土地財政成為地方政府的生財之道。因此,必須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要求,逐步健全以中央、省、市縣三級財政為基礎,重點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劃清各級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的體制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經濟的功能。相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需求,金融發展相對滯后,金融機構總體上并不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和資源高效配置,并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如加大金融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低碳經濟和高科技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優先扶持先進工業做大做強,大力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嚴格控制對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還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要通過多種途徑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積極發展各類中小金融機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業。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在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的拉動逐漸減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著力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根本在于擴大消費,擴大消費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被稱為低成本的發展模式,這個低成本主要體現在我國使用勞動力的成本低。在收入分配過程中,資本、管理、技術的收益越來越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相比之下,勞動報酬占比卻持續下降。盡管我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分配的天平向勞動傾斜,勞動報酬占比有所提升,但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和國家經濟增長。所以必須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還要通過多種途徑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s小整個社會的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也使社會發展更為穩定、更為和諧。
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和推進城鎮化,既是我國未來一個時期的發展趨勢和戰略重點,也是拓展內需空間的重要舉措。
推進城鄉一體化要進一步完善以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為重心的體制機制。我國目前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仍然是土地資源,要在確保農民土地權益不受到侵犯的前提下建立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要還農民作為集體土地所有者和土地流轉增值收益主體的地位,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除此之外,要以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就業服務等為重點,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和水平的基本均衡。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總之,只有通過制度創新,不斷改革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提供部門體制及其網絡之間的協調和政策支持,才能實現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者單位:武警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