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龍 成星群 趙金波 馬文浩
當今世界,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建設創新創業城市,就是要讓鹽城成為一個區域創新體系完善、創新要素高度集聚、科技創新支撐發展、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城市。加快建設創新創業城市,既是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又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對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實現鹽城科學發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加快創新創業城市的建設步伐,市政府專門赴深圳、廈門、南京和無錫等地考察學習先進地區在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創業城市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同時召開座談會,認真分析鹽城發展現狀,廣泛搜集各方面意見,對加快創新創業城市建設提出了設想。
一、推動創新創業城市建設,首要的是解決思想問題,要在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造濃創新創業氛圍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發展與人才強市戰略,把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的關鍵環節,在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創業城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市已培育創新型企業69家、高新技術企業516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184家;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工業企業、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企業研發中心;今年專利申請量有望突破14000件、專利授權量突破4000件。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先后建立了紡織機械、環保裝備、海上風電、綠色能源、石油機械、汽車零部件等6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特色產業基地。預計今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1198億元,同比增長3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0%以上。三是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已建成省級創新平臺和創新載體111個,其中: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6個、重大創新載體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2個、企業院士工作站18個,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77.5萬平方米。華銳風電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和科行集團環保設備研究中心成為國家級研發中心。四是政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建成各類技術創新聯盟、校企聯盟、技術轉移聯盟120個,先后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為我市新興特色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產值僅占全省的2.4%;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去年全市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1.2%,離1.6%的目標還有差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只有1/3左右擁有專利,每十萬人口專利申請數為146.3件,每萬人口中科技活動人員數為37人,均列全省第10位,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夠。
當前,鹽城正處于穩增長、促轉型的關鍵時期,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區域競爭更加激烈,進位爭先難度進一步加大。我們認為,要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困難,實現新的跨越發展,就必須在全市上下奏響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的主旋律,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新時期江蘇精神,掀起新一輪的思想解放熱潮,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全市改革創新的大突破。在具體措施上,(1)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解放思想,增強創新創業發展能力。帶頭打破束縛發展的條條框框,用創新的思維謀劃發展;切實將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視人才為第一資源,把創新貫穿于新一輪跨越發展全過程;敢于擔當,不為困難所阻,研究體制機制障礙,用創新的辦法解決矛盾和問題。(2)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創新創業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破除“唯條件論”,對于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不談困難、不講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落實到位,不斷提高服務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3)要充分激發全市廣大干群的創新創業活力。在全市組織開展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創業行動、科技創業企業家評選活動,鼓勵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實踐,大力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在全市上下形成以創新創業推動跨越發展的共識,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創造、寬容失誤失敗的濃烈氛圍。
二、推動創新創業城市建設,關鍵在于強化創新驅動,要把科技創新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大力增強創新發展能力
(一)更大力度推進新特產業科技創新,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廈門市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造就了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骨干企業,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產業、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一批先導型科技產業。目前高新技術企業有677家,占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44.4%。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61.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2%,占據了廈門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鹽城市新特產業已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占GDP的份額還不高,還沒有成為主體產業。要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制定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海洋生物4大新興產業和24個特色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動新特產業以技術領先引領產業升級,實現跨越發展。在具體措施上,(1)培育開拓新興產業產品市場。可以通過創新商業模式,運用政府采購、制定標準、推廣應用等方式,推動新能源汽車、太陽能路燈、LED照明等產品占領市場,以扶持鹽城的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推動新特產業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制定國家行業標準,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實現高端發展。鼓勵新特產業組建技術聯盟和專利聯盟,降低研發成本,確立行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3)研發儲備下一代新興產業項目。依托科技孵化器平臺,抓緊研發、儲備智能化組合機床生產線、大規模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云計算服務、碳回收利用等高端項目,為今后的產業升級打下良好的基礎。(4)積極探索新興產業開放式招商。德國在風電、光伏,法國在新能源汽車,臺灣在海洋生物方面全球技術領先,建議整合各部門招商力量,組織招商小分隊,前往這些重點地區進行產業招商,尋求突破。在“走出去”的同時,也要“請進來”。建議在鹽舉辦“全球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高層論壇”,邀請海內外研究機構及行業龍頭企業參加,尋求投資合作機遇。
(二)進一步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深圳市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完善企業主導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90%的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科研投入、專利生產集中在企業,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導者、組織者和風險承擔者,形成了有3萬多家創新型企業的集群,其中銷售額超千億的企業2家,超百億的13家,超億元的7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113家。其中,華為公司一年的研發經費達到180億元,連續五年居于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前五強之列。比較而言,我市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大中型企業投入缺乏動力,小企業投入嚴重不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在具體措施上,(1)推動創新政策、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導向作用,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擔保貸款、風險投資等方法,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好“千百十工程”,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新技術。認真落實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增強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大力支持企業建立健全技術研發機構。由市經信委牽頭,積極編制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推進方案,確保全市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都建立企業研發中心,全市所有大中型企業都建立研究院(所)。幫助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強化企業科技創新平臺支撐。(3)實施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進一步提高專利資助標準,加大補助力度,鼓勵企業申請專利,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高、符合我市產業政策的專利技術實現產業化。(4)加快建設創新企業集群。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省、市重大專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關鍵技術,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市2/3的規模以上企業都擁有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自主創新產品。
(三)不斷深化政產學研用合作,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南京市以項目實施為帶動,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與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項基金”,對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實施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給予優先扶持,通過聯合進行技術攻關,聯辦、共建試驗示范基地、研發機構等形式,加速科技成果對接與轉化,產學研合作走在全國前列。和南京相比,鹽城沒有綜合性大學,科研院所較少,研發力量相對薄弱,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大力引進科研成果并加快轉化,是鹽城推進科技創新的現實途徑。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具有鹽城特色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健全“以政府為指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技術和資本為紐帶”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推進國內外科技資源向我市的企業、新特產業和各類研發機構集聚。在具體措施上,(1)建立省內政產學研合作新機制。推動各級政府、園區、企業與省內高校、研究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合作,共同組建長期穩定合作的校企聯盟、技術轉移聯盟、產業技術聯盟,形成共同投入、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2)實現國內政產學研合作新突破。深入開展我市與清華大學的第二輪全面合作,新建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國內知名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關系,支持全市技術創新平臺等重點工程建設,開展電子信息、新材料、先進裝備等關鍵領域的協同攻關。(3)開拓國際政產學研合作新領域。繼續舉辦好11·18科技創新活動周,利用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技術交易所等合作渠道,進一步加強與以色列、歐美、俄羅斯、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聯系,進行項目對接洽談,引進國際科技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四)大力加強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創新創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廈門市近年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具有較好研發條件的大中型企業,投入科技創新與研發資金9億多元,帶動全社會科技投入約35億元,重點支持了41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南京市設立每年1億元的平臺建設專項資金,通過培育大學科技園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整合、集成和優化科技資源,實現對科技創業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南京市實施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建設計劃,設立每年不少于2億元的“南京市特區建設與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打造20個用地約45.8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業特別社區,以特別的體制機制,營造發展的特殊政策環境。與廈門、南京相比,我市在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方面存在著基礎薄弱、投入不足、整合不夠、層次不高等問題。下一步,要按照“政府引導、多元投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加大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力度,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在具體措施上,(1)促進各類園區向創新型園區轉型。大力推進開發區、新特產業園區提檔升級、促進發展,加強公共服務平臺、科技研發平臺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生產配套,把開發園區建成體制機制最活、發展環境最優、承載功能最強的創新創業特區。(2)加快推進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加快城南新區科教城、市開發區科技綠洲等重點項目建設,重點抓好研發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支持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爭創國家和省級大學科技園,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建成全市創新創業示范區。(3)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對鹽都高新區、市環保產業園要采取政策聚焦、力量集中等措施,在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上取得突破。積極創建并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促進我市進一步優化戰略布局,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引領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三、推動創新創業城市建設,離不開政府引導,要切實加大組織推進和政策激勵力度,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深圳市在政府機構“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上,率先組建科技創新委員會,制定實施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規劃、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和33條自主創新政策,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領域聚集。南京市從2008年起連續四年,每年出臺一部促進科技創業創新的地方性法規,2011年出臺《中共南京市委關于聚焦“四個第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中國人才與科技創新名城的決定》、《“人才引領、科技創業,制度先試、園區先行”八項重點計劃》和與之配套的14項實施細則(簡稱“1+8”政策)。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強有力的政策扶持,為深圳、南京創新創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市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市在組織推進、政策聚焦、科技與金融結合、人才引進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為此,我們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各級政府要更加自覺地把創新驅動作為引領發展的核心戰略,切實加強對創新創業城市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目標,統籌協調,扎實推進,確保創新創業城市建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要建立建設創新創業城市領導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縣(市、區)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把創新體系建設、創新企業發展、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人才聚集等主要任務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標,健全考核指標體系,加大考核力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市各有關部門也要各負其責、協同配合、共同參與,以形成全市上下抓創新、促轉型、求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進一步加大政策聚焦力度。我市發展創新型經濟、建設創新型城市方面的政策相對較為零散,不夠配套,缺乏整合。建議由市科技局牽頭,對現有政策文件進行梳理,調整完善,匯編成冊,整合出臺更大力度推進鹽城創新發展的政策文件,充分發揮政策的最大激勵效應,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同時,積極籌劃建立科學合理的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體系,做好市級項目的組織申報工作,通過政府引導激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三)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及金融服務力度。(1)為確保各項科技創新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建議有效整合現有6項科技資金,設立“鹽城市創新城市建設專項引導資金”,由市科技局會同財政局制定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和監督辦法,進一步提高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效率。(2)成立科投公司政府平臺,募集資金,設立“鹽創母基金”,大力招引風投、創投等社會基金來鹽投資成長型中小科技企業,為新特產業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扶持。(3)推動金融機構與科技結合。完善信用擔保、專利質押、融資租賃和科技保險等金融創新模式,打造金融服務科技新體系。(4)以省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資金為主要抓手,積極組織全市中小企業申報風險補償項目,促進鹽城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
(四)進一步加大高層次人才的招引力度。(1)圍繞打造長三角北翼人才高地,整合各類科技人才計劃和資金,落實各類優惠政策,積極招引各類科技創業人才。(2)支持企業建設人才引進平臺,集聚海內外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推動企業成為選才、引才、用才的主體。(3)依托重大科研項目、科技園區、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各類創業中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和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加大實用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滿足新特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4)實施“雙創”領軍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型企業家培育工程,舉辦好沿海人才發展峰會,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讓各類人才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鹽城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