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 王麗娜

自2009年首家小額貸款公司開業以來,常州市小額貸款公司經歷了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過程,3年多全市已先后成立35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總資本達121.98億元。然而,在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卻陷入低認同度困境,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低認同度的困境
小額貸款公司作為新型信貸組織,設立宗旨在于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為正規金融提供有效補充。3年多來,常州的小額貸款公司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方面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截至2012年末,全轄小額貸款公司各項貸款余額129.62億元,占全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3.38%。在“三個不低于70%”的政策引導下,小額貸款公司立足農村金融市場,充分發揮其貸款“便捷、靈活”的優勢,緩解了農戶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然而,近兩年來,高速發展中的小額貸款公司卻遭遇社會認同度低的困境。一方面,商業銀行認為該行業蘊藏著較高風險,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沖擊,始終將其作為風險防范的重點;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對小額貸款公司的認同度也不高,更有企業將小額貸款公司認同于“高利貸”機構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此外,甚至有個別地方政府也對小額貸款公司存在一定質疑。
較低的社會認同度給小額貸款公司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外部融資途徑受限。按照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可從不超過2家商業銀行融入資金。但從常州情況來看,目前轄內僅有2家商業銀行與小額貸款公司有融資業務,且這2家行也在逐步壓縮和退出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其中,一家行2012年末的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為1.35億元,較2011年底壓降5.37億元,小額貸款公司有貸戶數也從最高的7戶減為3戶;另一家行目前僅剩1筆5000萬元的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二是風險暴露加速。商業銀行普遍認為銀行的授信能滿足企業正常資金需求,而企業再去向小額貸款公司借款,則表明企業自身經營存在問題。因此,商業銀行對與小額貸款公司有交叉的客戶持嚴格控制態度,個別行一經發現即實施收貸,部分行則采取更加嚴格的風險監控,甚至催促還款等措施。銀行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這些企業風險的暴露,今年以來常州地區發生的幾起風險事件均為此情況。三是加入征信系統意愿不強。小額貸款公司有強烈地查詢征信系統的意愿,往往通過多種渠道查詢借款人信息,但對接入征信系統的積極性卻不高,主要原因是擔心接入系統后,商業銀行對交叉客戶采取嚴厲收貸措施。政府部門和小額貸款公司都有反映,目前與銀行有交叉的客戶不再以企業名義貸款,而是以個人名義貸款,使得信貸市場的信息更加不透明。
二、成因分析
1.資金來源存疑。股東入股小額貸款公司的資金理應為自有的富余資金,這樣才能在小額貸款公司與商業銀行之間建立起“防火墻”,有效防止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通過股東向商業銀行傳導。截至2012年末,全轄35家小額貸款公司的前5大股東中,73家法人股東有銀行貸款,貸款余額96.71億元,戶均貸款余額達1.32億元,個別法人企業在入股小額貸款公司當年銀行貸款大幅增加,不排除存在部分股東將自身銀行貸款挪用做小額貸款公司資本金的現象。
2.風險事件頻涉。2012年,常州市連續暴露出一系列影響較大的風險事件,其中頻頻出現小額貸款公司的身影,極易讓人將風險事件的引發歸咎于小額貸款公司。剖析這些風險事件不難發現,涉案企業往往具有多頭投資的共性,如“明道系”企業、亞東網業等,當這些企業主營業務以外、風險較大的投資資金需求無法從商業銀行得到滿足時,便轉向小額貸款公司。從小額貸款公司角度看,這些商業銀行的有貸大客戶風險相對較小,因此跟風投放的積極性較高,有的甚至主動上門營銷,從而助長了企業過度投資的沖動。同時,這一現象也折射出小額貸款公司的客戶群選擇存在一定問題。一是“小額、分散”經營理念沒有完全貫徹。當前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在投放時仍然對大客戶具有一定偏好,主動向在銀行有貸款、成熟穩定的大客戶開展營銷。以“明道系”企業風險事件來看,其在兩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達4500萬元。二是信息不對稱,客戶質量不高,存在逆向選擇風險。小額貸款公司“草根調查”方式有其細致、深入的方面,但因未接入征信系統,且無法通過結算等渠道了解客戶的上下游企業、監控貸款資金流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信息盲區。而其客戶群主要是不滿足銀行貸款要求的企業,缺乏有效的抵質押資產,信貸風險相對較大,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逆向選擇風險。
3.運營規范不夠。轄內的小額貸款公司均為民營企業,股東大多對回報率期望值較高。部分股東過分注重資本回報,往往導致小額貸款公司經營中出現規范度不夠,甚至變相違規的行為,影響了行業整體形象,主要體現在:一是大股東干預日常經營。小額貸款公司作為企業,應按照《公司法》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股東與高級管理人員之間的權責關系。然而,部分大股東在其投資的小額貸款公司運營一段時間后,自認為掌握了整套業務管理流程,開始干涉日常經營,甚至越位替代董事、經理作經營決策。這種做法導致小額貸款公司的總經理穩定性較差,影響了經營的連貫性;造成權責不清,大股東權力過于集中,缺乏制衡;大股東缺乏長期積累的金融從業經驗,加劇了經營的盲目性。二是想方設法規避監管。小額貸款公司作為新創設組織,對其的管理監督也從無到有,處于不斷完善和加強的過程中。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資本的逐利性推動一些小額貸款公司想方設法尋求監管漏洞或變相突破政策規定,以實現收益最大化。如為達到“三個不低于70%”中“3個月以上貸款占比不低于70%”的標準,部分小額貸款公司與客戶私下商定,將貸款書面合同期限定于3個月以上,但實際借款時間則短于3個月,從而人為推高3個月以上貸款占比。
4.貸款利率偏高。小額貸款公司利率水平高是其被廣為詬病的最大因素。前兩年,在省金融辦出臺“平均年化利率水平不超過15%”、“單筆貸款利率水平不超過18%”的指導意見之前,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的年化利率水平普遍達20%以上,定價至基準利率4倍上限的也不在少數。當前,雖然在降息和監管引導下,行業整體利率水平有所降低,但與商業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相比仍然偏高。但是,換一種視角看,商業銀行雖然貸款利率相對較低,但一方面貸款期限普遍在半年或一年以上,未能與企業資金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還存在著部分銀行要求企業開具一定銀票,貸款無法足額使用的情況,再加上擔保、貼現、中間業務等其他費用,銀行貸款的實際綜合成本遠高于其執行利率。而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期限大多集中在3-6個月,幾周甚至幾天的過橋貸款也很常見,且采取“隨用隨借”、“用多少借多少”、“用一天計一天息”的方式,資金使用效率很高,利息之外也基本無其他額外費用。如此算來,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的綜合成本與銀行貸款間的差距實際并不如想像的大。
5.市場魚龍混雜。目前,江蘇省納入監管中的小額貸款公司均有“江蘇農貸”的明顯標識,可在法律法規約束下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然而除此以外,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小額貸款機構,這一點從公共場所及報刊上鋪天蓋地的小額貸款“小廣告”中可見一斑。這些非正規小額貸款機構有些是真正的民間高利貸組織,有些甚至是打著小額貸款旗號的違法詐騙組織,其存在嚴重擾亂了小額信貸市場的秩序,也給正規小額貸款公司的形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小額貸款公司低認同度的形成原因,既有內部經營管理規范度不足的問題,也有外部對行業了解不深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是行業起步時間較短,發展速度過快,成熟度欠缺,缺乏有效監管等,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不斷規范小額貸款公司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
1.優化外部環境,推動行業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自創設以來,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方面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政府應為其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要針對小額貸款公司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適時出臺優惠扶持政策,運用財政杠桿鼓勵和引導其加大對農村和小微市場的開拓力度,真正實現小額貸款公司的創設初衷;另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的是信貸業務,屬于類金融機構,應參照金融機構監管建立一整套從嚴、細化的監管標準,督促小額貸款公司不斷規范經營行為,嚴格防范和控制風險。此外,應加大對小額信貸市場的整頓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的機構和行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2.建立行業協會,加強正面宣傳。目前,轄區小額貸款公司缺乏統一的對外代言組織和相互交流溝通平臺,一方面導致行業的正面宣傳不夠,另一方面行業間信息傳遞渠道不暢通,小額貸款公司間了解度較差。因此,應盡快建立全轄范圍的小額貸款公司行業協會,一是對外加大行業的正面宣傳力度,增進社會對小額貸款公司的了解;二是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三是整合行業重要信息資源,拓寬信息來源渠道,增強小額貸款公司間的交流與合作。
3.明確經營定位,降低利率水平。小額貸款公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與商業銀行開展錯位經營,走“小而精”的業務發展路線,形成自身的比較優勢。一是堅持“小額、分散”的經營原則,專注于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充分發揮自身信貸“靈活、便捷”的優勢,與商業銀行開展錯位競爭與合作;二是著眼于長遠的發展與效益,避免急功近利和過分注重眼前收益,規范經營,有效控制經營成本和費用支出,努力降低利率水平,形成穩定的優質客戶群;三是接入征信系統,加強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從而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常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