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強 杜杉珊
2010~2012年上海市楊浦區行胃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統計及預防策略
孫 強1杜杉珊2
目的統計2010年至2012年上海市楊浦區行胃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并討論其預防策略,為科學防治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上海市楊浦區2010年至2012年行胃鏡檢查的患者59524人次,通過1min尿素酶檢測,統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結果在各年齡段中HP的陽性率不同,呈現HP陽性率隨年齡上升而增高的趨勢,而不同胃部疾患HP陽性率亦不同,其中陽性率較高的有潰瘍疾病、胃癌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各組兩兩比較(除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外),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HP感染的相關因素為年齡、飲食及飲水習慣、家庭人員數、居住條件、養家畜等五個方面(P<0.05)。結論上海市楊浦區行胃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高,與潰瘍病胃癌等發病關系密切,須重視幽門螺旋桿菌的預防工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上海市楊浦區;預防策略
幽門螺旋桿菌(HP)在人群中感染率較高,是造成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惡性腫瘤等疾病的重要因子,亦被WHO確定為諸多I類致癌原之一[1-2]。研究表明[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其胃癌發病率較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高兩倍左右。故篩查患者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既可消除感染,又能預防包括胃癌在內的諸多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我院對本省59524例胃鏡患者進行統計,分析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上海市楊浦區2010年至2012年行胃鏡檢查的患者59524人次(包括復查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包括腹痛、腹脹、納差、嘔血等。所有病例來自上海市長海醫院。59524例患者中,男31157例,女28367例,年齡7~82歲,平均年齡(40.6±12.3)歲。其中<20歲5187例,20~39歲18754例,40~59歲25583例,≥60歲10000例。按病程長短分類,3個月內共8597例,3個月~1年26470例,1年~10年23416例,10年以上1041例,最長者39年。
1.2 統計方法全部患者經問診與查體后,建議做胃鏡檢查,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1min尿素酶檢測法,統計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使用珠海市克迪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幽門螺桿菌試紙進行HP檢測[4],以試紙不變色為陰,變紅為陽性,其中陽性以(+)至(++++)來區別感染程度,此次統計為所有(+)至(++++)的感染者。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4.0對數據進行統計,結果統一以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檢驗標準取0.05,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段HP陽性率的差異不同年齡段HP的陽性率不同,其中最高者為≥60歲組,依次為40~59歲組、20~39歲組、<20歲組,除≥60歲組與40~59歲組,其余各組兩兩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不同胃部疾患HP陽性率的差異不同胃部疾患HP陽性率不同,其中HP陽性率較高的有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復合潰瘍),其陽性率均高于70%,尤其是復合型潰瘍,陽性率高達100%。各組兩兩比較,除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外,其余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段HP陽性率的差異(n,%)

表2 不同胃部疾患HP陽性率的差異(n,%)

表3 產褥期感染相關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2.3 HP感染相關因素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由表3可知,HP感染的相關因素為年齡、飲食習慣、飲水習慣、家庭人員數、居住條件、養家畜等五個方面(P<0.05)。
上海市楊浦區行胃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高,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認為是消化性潰瘍、胃癌等高危因素,也是細菌感染能引起惡性腫瘤的有力證明。研究發現[5],HP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其合成的毒素等刺激黏膜發生炎癥反應與免疫應答,使得胃黏液-碳酸氫鹽屏障與胃黏膜屏障受損,經一系列機制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產生破壞作用,易引起消化性潰瘍。而HP長時間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癥,反復增生易引發基因突變,打破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平衡,從而誘發惡性腫瘤。資料顯示[6],HP感染會升高某些特發性疾病的發生率,包括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蕁麻疹、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故阻斷HP感染或殺滅HP對以上諸多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中,我院對59524人次胃鏡患者進行HP感染統計,發現在不同年齡段HP的陽性率不同,呈現HP陽性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的趨勢,年輕人(<20歲)感染率為50.8%,而60歲以上者感染率為91.2 %,提示機體在環境中暴露時間越長HP感染可能性越高。不同胃部疾患HP陽性率不同,消化性潰瘍HP陽性率最高,尤其是復合性潰瘍為100%,高度提示潰瘍病與HP感染有密切關聯。胃癌與慢性萎縮性胃炎(被認為癌前病變)HP陽性率也高于70%,驗證了胃惡性腫瘤的發生與HP感染有一定聯系。故在青少年中做好HP的預防工作極為重要,不僅降低其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還能減少惡性腫瘤的累積效應[7]。
HP的感染者是重要傳染源,其傳播途徑包括糞-口傳播或口-口傳播,亦應重視因醫源性操作不當(如胃鏡)所致HP傳染的可能性。因此,首先應做好HP的教育宣傳工作,可開展預防HP感染的健康巡講,提高對HP認識程度,樹立抗菌防病的信心。其次,家庭中若有HP感染者,需預防日常接觸傳染,提倡飲食分餐制,減少因共用餐具導致HP的傳播概率。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飯前、便后注意手部清潔,飲食要注意定時定量,不進食不潔食物,注意口腔衛生,定期對餐具進行高溫消毒。盡量保持年度健康體檢,考慮HP感染快速檢測,若發現HP陽性或體檢發現胃部疾患,盡早就診,早期治療。目前基層醫院不規范用藥,甚至亂用藥的現象較為嚴重,導致較多需要根除HP的患者未得到及時治療,也成為了一個相對長期的傳染源。在胃鏡下常常發現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在復查時潰瘍已完全愈合,但HP仍呈強陽性現象,故說明在HP治療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加強基層醫院醫生的培訓,規范HP的治療。人們生活中若出現自覺胃部不適或胃痛胃脹、反酸噯氣等HP感染疑似情況,需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胃鏡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胃癌等惡性腫瘤扼殺在早期。對于HP的檢測更應納入體檢項目在普通人群中進行篩查,對于陽性患者根據其是否有消化道一般性癥狀或消化系統報警癥狀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對改善預后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不過,目前HP在我國有較高的感染率,根據目前根除HP的共識意見也不是對所有陽性病例都需要根除,故加強人們對其正確的認識,以避免因HP感染引起過大的心理負擔和恐慌。
綜上所述,上海市楊浦區行胃鏡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高,與潰瘍疾病、胃癌等發病關系密切,須重視幽門螺旋桿菌的預防工作。
[1] 汪荷,黃津芳,趙鴻雁,等.健康體檢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狀況調查[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5):734-735.
[2] 晁宏軍.胃潰瘍的病因及防治概述[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 5(09):147.
[3] 劉繼友,王計聽.胃鏡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胃病423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6):4349.
[4] 龍春華.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效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5):953-954.
[5] 樊慧麗,陳玉梅,孫建順,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相關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雜志,2010,12(12):1726-1727.
[6] 王文軍,張璟,孫聰.濟寧市某礦區居民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調查[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1,34(5):354-355,358.
[7] 王洪瑛.北京地區18l4例健康體檢者尿素14C呼氣試驗結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0):1458-1459.
R378.91;R18
B
1673-5846(2013)06-0169-03
1第二軍醫大學學員旅學員九隊,上海 200433
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