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東 朱正日 陳東麟
半枝蓮多糖對小鼠胃癌模型中P21和VEGF表達的影響
陳愛東 朱正日 陳東麟
目的研究半枝蓮多糖對小鼠胃癌模型中P21和VEGF表達的影響,從而分析該藥物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采用人胃癌細胞裸鼠種植瘤模型,通過藥物半枝蓮多糖對胃癌小鼠體內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ELISA法檢測對胃癌小鼠模型外周血血清中P21和VEGF含量的影響。結果半枝蓮多糖各劑量組均對胃癌細胞生長有抑制作用,能夠提高胃癌小鼠外周血血清中P21及減少VEGF的含量,此現象以中劑量為佳。結論半枝蓮多糖在小鼠體內具有抑制胃癌小鼠模型癌細胞增殖和擴散的作用。
半枝蓮多糖;P21;VEGF;胃癌
胃癌[1]是當今臨床醫學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有資料報道,我國胃癌發病率特別高,居世界首列,但是由于發病案例均為人類,不能將新研發的藥物進行臨床實驗,而導致該疾病很難進行攻克。另外,現臨床使用的藥物均為西藥,其副作用之大,在殺死癌細胞同時也導致正常機體受損,因此,開發出無毒無副作用的中藥是抗癌新藥研發的關鍵。
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別名并頭草、狹葉韓信草等。其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化瘀等[2]。半枝蓮多糖是從該植物中提取的主要成分。有臨床資料報道,該糖類物質有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效果,在大腸癌、宮頸癌、肺癌等均有文獻報道,但對胃癌的影響報道相對較少,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通過該微生態調節劑,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使機體免疫系統活躍,釋放體液因子進行殺傷癌細胞,從而增強機體自身的抗癌能力[3],因此,其副作用較少,是當今醫藥開發的首選藥物。
1.1 實驗藥品和試劑半枝蓮多糖(SPS)(牡丹江醫學院制備);肝素鈉(靈泰藥業提高);黃芪多糖;P21和VEGF測試劑盒(哈爾濱海霞試劑公司)。
1.1.1 實驗動物去胸腺小鼠,體重(20±2.0)g,雄性,人胃癌細胞SGC7901癌細胞株。
1.1.2 儀器電子天平(上海科技發展公司);電熱恒溫水浴鍋(四川泰陽儀器公司);微量移液器(成都儀器廠);TD5M-WS型臺式低速離心機(北京宏遠醫療器械公司)。
1.2 實驗方法隨機選取40只小鼠,將其分為5組,每組8只,按照造模方法進行建立人胃癌細胞SGC7901裸鼠種植瘤模型。對5組小鼠進行灌胃給藥,半枝蓮多糖高(100mg/kg)、中(50mg/kg)、低(25mg/kg)劑量組,陽性組給黃芪多糖100mg/kg,模型對照組給相同體積的生理鹽水,連續給藥15d。最后一日,將小鼠處死,眼球取血,檢測血清中P21和VEGF含量,同時,進行解剖小鼠觀察瘤組織標本。
1.3 測定方法半枝蓮多糖對小鼠外周血血清P21和VEGF的測定(ELISA法)。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 18.0軟件處理,各組數據由樣本比較采用方差比較。
半枝蓮多糖對胃癌小鼠外周血清中P21和VEGF含量的影響,見表1。

表1 半枝蓮多糖對胃癌小鼠外周血清中P21和VEGF含量的影響
目前建立惡性腫瘤的動物模型,常用的方法為移植腫瘤的模型。其特點是動物瘤性質較為穩定,均一性好,人為控制容易,腫瘤發病率較高而且時間差異性較小,另外容易人為施加干擾因素。
本實驗中,選用胃癌可移植性腫瘤細胞株,復制小鼠胃癌模型十分成功;并且人為的進行給藥干預,觀察不同藥物劑量的半枝蓮多糖對小鼠機體某些因子的影響。P21協調細胞周期中G1的檢查站[4],由于DNA損傷后不經過修復則無法通過,減少了受損DNA的復制和積累,從而發揮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作用,實驗中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轉移、擴散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幾乎在所有癌癥患者體內均發現其含量有升高態勢,但是在本實驗中給藥組均有下調現象。表現最為明顯者為中劑量組,對于該藥物的詳細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1] Kostadima L, Pentheroudakis Q, Pavlidis N. Themissingkissoflife:transeri Ptionalaetivityofthemetastasissu PPressorgene KISS 1inearlybreasteaneer[J]. AniieaneerRes, 2007, 27(4):2499-2504
[2] 蔡震峰,任鳳蓮,申定珠.中草藥半枝蓮的研究進展[J].廣州化學,2006,31(4):55.
[3] 陸平成,許益民.半枝蓮多糖對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J].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2:32-33.
[4] Sheikh MS, Chen YQ, Smith ML, et al. Role of p21 WAF1/ CIP1 in cell death and DNA repair as studied using a tetracyclin inducible system in p53-deficient cells[J]. Oncogene, 1997,14(5):1875-1882.
R915
A
1673-5846(2013)06-0296-02
黑龍江牡丹江醫學院紅旗醫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