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任績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在我國公路客運站的建設與運營中,政府占有投資主體地位,各級運管部門是各類站場的行政管理主體,同時代表著政府負責客運站場的投資建設,客運站的運營部門主要是國營運輸企業,從而導致公路客運站供給機制中投資主體、建設主體、運營主體、行政管理主體的重疊,以及政府投資出資人的虛置、融資主體的談化。這是導致我國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公路客運站種類、發展模式、經濟屬性和供給特征的分析為基礎,進行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的融資形式與融資主體分析,得出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的特征,對解決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難問題有理論指導意義。
公路客運站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四種發展模式,不同種類的公路客運站其經濟屬性與供給機制也各不相同。
公路客運站主要包含以下四種類型[1]:
a)自有專用客運站 該類公路客運站歸運營與客運站場設施一體化的運輸公司所有,并且其擁有絕對的運行指揮權,不允許其他公司的車輛進站,不具有開放性;
b)自有共用客運站 該類公路客運站歸運營與客運站場設施一體化的運輸公司所有,并且擁有絕對的運行指揮權,但允許其他公司的車輛進站,具有相對的開放性;
c)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 該類公路客運站是通過各客運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本著自愿的原則參股控股而成立,其實質是多家參股的站務股份公司,實施站運分離,具有較大的開放性;
d)普通共用客運站 該類公路客運站又分兩種運作模式,一是采取進站的各客運公司分別行使自己部分運行指揮權,二是采取客運站集中行使運行指揮權,但都實施站運分離,具有完全的開放性。
公路客運站主要包含以下四種發展模式[1]:
a)“站運分離”單站發展模式 一種是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的“站運分離”發展模式,另一種是普通共用客運站的“站運分離”發展模式;
b)“站運合一”單站發展模式 一種是自有專用客運站的“站運合一”發展模式,另一種是自有共用客運站的“站運合一”發展模式;
c)“站運分離”集成發展模式 在兩類社會共用客運站中組成站務集團公司,集成的對象主要是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少部分是普通共用客運站,針對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主要是通過參股、投股甚至兼并等方式集成,針對普通共用客運站主要是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集成;
d)“站運合一”集成發展模式 以一體化的運輸公司內部的自有客運站為主體由多個客運站所組成的站務公司,屬于運輸公司的分公司,集成的對象目前主要是運輸公司內部的自有客運站,將來也不排除通過參股、投股甚至兼并等方式集成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集成普通共用客運站。
公路客運站的經濟屬性與供給機制如下[2]:自有專用客運站屬于純粹的私人物品,其應由市場供給更有效。自有共用客運站從整體上來說屬于具有私人物品屬性程度較高的準公共物品,其主要由市場供給,但因其A部分屬于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程度最高的準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通過計劃機制供給。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從整體上來說屬于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程度較高的準公共物品,其應采取計劃和市場兩者聯合供給。
具體而言,A部分包括客運站的信息平臺及軟件系統、公共連接線等,屬于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程度最高的準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通過計劃機制供給;B部分包括客運站的土地設施、“三通一平”及外圍配套設施、站場生產設施等,屬于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程度較高的準公共物品,應采取計劃和市場兩者聯合供給;C部分包括客運站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如商店、旅館、餐廳以及車輛維修、加油站等輔助設施、設備,屬于具有私人物品屬性程度較高的準公共物品,主要由市場供給。普通共用客運站從整體上來說屬于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程度最高的準公共物品,其主要由政府通過計劃機制供給。
金融學相關理論認為,融資形式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分類。
2.1.1 政府融資、私人融資與合作融資
2.1.1.1 政府融資
政府融資一般是政府授權國有企業作為承擔政府性項目融資與融資擔保的主體。使用政府性融資資金的單位為債務使用人。公路客運站建設政府融資一般是政府授權代表地方政府投資的客運站投資中心或代表交通主管部門投資的客運站投資中心作為承擔政府性項目融資與融資擔保的主體。資金來源除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外,主要是債務融資,包括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主要是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和發行公路客運站建設債券。
2.1.1.2 私人融資
私人融資是指公路客運站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私人資本或者是由非官方組織或個人負責公路客運站的建設和融資。通常情況是由數家私人機構或者非官方組織共同出資組成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公路客運站的建設融資主體。
2.1.1.3 合作融資
合作融資指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融資形式,是一種以各參與方的“雙贏”或“多贏”為合作理念的現代融資形式。其典型的結構為:政府部門通過政府采購形式與中標單位組成的公司簽訂特殊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負責籌資、建設及經營。特殊目的公司是公路客運站的建設融資主體。
2.1.2 公司融資和項目融資
2.1.2.1 公司融資
公司融資又稱企業融資,是指由現有企業籌集資金并完成項目投資建設的組織形式。在這種組織結構安排下,不組建新的項目法人,項目由現有企業發起,現有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承擔投資風險,也承擔決策責任。現有企業除投入權益資金外,還以其自身信用為項目籌集債務資金,并承擔項目負債融資的債務風險。整個現有企業(包括項目本身)的現金流量和資產都可用于償還債務,并承擔相應的擔保責任。公司融資組織結構下的投資項目,既可以是利用原有資產的改擴建項目,也可以是新建項目。
2.1.2.2 項目融資
項目融資是指為建設和經營項目設立新的項目法人——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完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還貸。其基本特點是,項目的投資決策由項目發起人(企業或政府)做出,項目發起人發起組建項目公司;項目公司財務獨立,以項目自身的盈利能力來償還債務,并以自身的資產承擔債務擔保責任。債權人僅對項目本身的資產和盈利能力具有追索權,而對項目發起人沒有追索權。在這種融資結構安排下,項目能否還貸僅僅取決于項目是否有可靠充足的財務效益。同時,這種融資組織形式下,債務和股本的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項目的現金流量及項目的還本付息風險。項目融資組織形式下的投資項目,一般是新建項目,但也可以是將現有企業的一部分資產剝離出去,并在此基礎上組建新的項目法人的改擴建項目。
根據以上對私人融資、合作融資與政府融資的理解,以及對公司融資與項目融資的理解,結合對公路客運站的種類、發展模式、經濟屬性和供給機制的研究,可得出如表1所示的不同客運站建設相應的融資形式與融資主體。

表1 不同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中相對應的融資形式與融資主體表
從“不同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中相對應的融資形式與融資主體表”中,可以總結出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有如下四種融資類型。
這樣的客運站只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一種,即“站運分離”單站發展模式下的,地處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普通共用客運站。
這樣的客運站有客運站體系中的兩種,即“站運分離” 單站發展模式下的,地處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普通共用客運站,以及地處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
這樣的客運站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三種,即地處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普通共用客運站,以及在任何情況下的客運公司自有共用客運站。
這樣的客運站只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一種,即在任何情況下的客運公司自有專用客運站。
從以上分析,結合公路客運站的實際情況,可以總結出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有如下特征:
a)公路客運站的經濟屬性決定其融資形式和融資主體,這是由于不同經濟屬性的公路客運站可分別采取市場供給、計劃供給、計劃和市場聯合供給,從而決定了各種不同的客運站的融資形式和融資主體各不相同;
b)公路客運站建設融資的形式和融資主體應該多樣化,這是由于根據融資形式和融資主體的不同,公路客運站可分為政府融資客運站、政府和私人合作融資客運站、私人主導融資與政府補貼客運站、客運公司私人融資客運站等四類;
c)需要政府全面負責融資的客運站只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一種,即“站運分離”單站發展模式下的,地處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普通共用客運站;
d)需要政府和私人合作融資的客運站有客運站體系中的兩種,即“站運分離”單站發展模式下的,地處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普通共用客運站,以及地處小城市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
e)需要政府補貼,私人融資為主導的客運站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三種,即地處大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共同經營共用客運站、普通共用客運站,以及在任何情況下的客運公司自有共用客運站;
f)無需政府補貼,私人全面負責融資的客運站只有客運站體系中的一種,即在任何情況下的客運公司自有專用客運站;
g)公路客運站融資問題研究的重點應該要放在針對政府和私人合作融資客運站,如何合作融資,以及針對私人主導融資、政府補貼客運站,私人如何融資及政府如何補貼或投資,關鍵在于針對政府和私人合作融資客運站,如何合作融資,因為針對政府全面負責融資的客運站,政府全面負責融資是我國過去一直的做法,而針對私人全面負責融資的客運站,融資主體是客運站所屬的客運公司,問題的關鍵在于強化公路客運站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強客運站的經營管理,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這已不只是單純的融資問題,更應屬于經營管理與資本運營問題。
[1]吳培斌.道路運輸站場建設投資方式改革[J].綜合運輸,2004,(5):56-57.
[2]高健.城市基礎設施的政府與非政府共同供給[J].城市問題,2011 ,(7):78-80.
[3]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4]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費方域,段毅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榮朝和.初探鐵路產權關系的特殊性[J].綜合運輸,2006,(1):27-31.
[6]李晨陽,歐國立.基于譜系分析的城市交通產權研究[J].綜合運輸,2007,(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