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紫艷
(江蘇淮安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001)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居世界第二,在不斷鋪設新公路的同時,公路養護技術和養護管理已經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由于交通的日益繁重,超載、重載的車輛越來越多,以及施工中質量控制不嚴等原因,據2009年的統計,我國每年需要翻修的瀝青路面大約有12%,而產生的廢舊瀝青混合料量達到約220萬t,而如今每年的翻修量將會更多。
若將銑刨下來的瀝青混合料廢棄,不但造成了嚴重的浪費,而且還占據了大量的土地,同時影響了當地的環境。因此歐美發達國家很早便開始了對廢舊路面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再生利用率普遍達到75%,有些國家甚至實現了百分百的利用[1]。我國在該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尚缺乏較為完善的系統研究成果。因此我們需要從混合料設計、性能評價、施工工藝、質量控制及相關設備研發等關鍵技術問題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縮短在再生方面與歐美國家的差距。
我國將瀝青路面再生技術分為四大類,包括廠拌熱再生、現場熱再生、廠拌冷再生和現場冷再生[2]。不同的再生方法具有各自相應的特點,確定合理的再生方法和實施方案,需根據原路面的損壞類型、損壞程度及相關配套工程條件而決定的。本文現從冷再生研究的最為基礎的混合料設計進行試探性的研究。
本研究所采用的舊瀝青混合料取自于某高速公路淮安段銑刨、破碎后得到的。采用離心抽提儀將RAP中的集料和瀝青分離以后,用阿布森法分離回收溶液中的瀝青和三氯乙烯,從而得到RAP中的舊瀝青樣品。得到RAP中瀝青含量為4.7%,回收瀝青的各項指標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回收后的舊瀝青三個指標
針入度、延度的顯著降低、軟化點的升高說明回收的瀝青老化程度較為嚴重。
一般銑刨后的RAP含有未充分破碎的塊狀或片狀舊瀝青混合料,若直接應用,這些由粒徑較小的一些集料組成的團塊與粗骨料的尺寸類似,但無法在新的混合料中起到骨架作用。為了保證再生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嚴格的控制再生混合料的級配,應對RAP進行二次破碎。采用離心抽提儀分離完全破碎后的RAP中的集料,將抽提后的材料進行篩分分析,其結果見表2所示。

表2 RAP抽取后的級配組成
從表2可以看出,抽提后集料偏細,級配大部分落在規范的范圍之內,與規范上限比較接近,但各別檔料超出了級配規定的范圍。集料偏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行車荷載的長期作用、銑刨和二次破碎所造成的。
采用慢裂型陽離子乳化瀝青,宜在常溫下使用,使用溫度不超過60℃。乳化瀝青的主要技術指標如表3所示。

表3 乳化瀝青技術指標測試值
由于舊料本身可能存在微小裂紋,并且銑刨后的RAP級配未必適合再生層的級配,因而需要另外添加新的集料。新礦料為石灰巖,測得其壓碎值為16.7%,加入量為再生混合料質量的20%左右。
礦粉采用石灰巖礦粉,表觀密度為2.74,其他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
綜合美國瀝青協會AI、美國聯邦高速公路管理局FHWA、日本和中國等對瀝青穩定基層級配的規定[4],采用接近于我國粗粒式級配范圍中值的級配進行配合比設計研究。研究按照RAP∶碎石∶水泥=84∶15∶1的比例進行摻配,得到的合成級配應滿足AM-25瀝青碎石的級配范圍見表4所示。

表4 再生混合料合成級配范圍
有關研究表明,乳化瀝青、泡沫瀝青冷再生添加超過2%的水泥會對穩定層的疲勞特性帶來不利的影響。參考《公路瀝青路面冷再生技術規范》(JTG F41—2008)中用規定的水泥含量為1%~2%進行試驗[5],為減少該研究的工作量,試驗時采用的水泥含量為1.5%。
乳化瀝青冷再生混合料拌和過程需要加入水,其壓實性能與土的類似,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含水量,而且在最佳含水量下,混合料的干密度將達到最大值。水泥在水化過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并且適量的水能使乳化瀝青均勻地分散在集料表面,潤滑集料,有利于混合料的壓實。
將RAP、新集料、礦粉和水泥按照設計的摻配比例混合,通過重型擊實試驗確定最佳含水率,結果見圖1所示,試驗確定乳化瀝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為6.0%。

圖1 乳化瀝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擊實曲線
按照合成級配進行摻配后,加入最佳含水量,然后按四個油石比加入乳化瀝青:3.5%、4.0%、4.5%和5.5%,進行拌合,制作試件,并按《公路瀝青路面再生技術規范》(JTJ F41—2008)中規定的試驗方法,在常溫下分別測試各初試乳化瀝青用量的再生混合料干ITS和濕ITS,并計算干濕劈裂強度比(簡稱“強度比”),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按照濕劈裂強度最大,同時兼顧干ITS和劈裂強度比較大的原則,確定出再生混合料的最佳乳化瀝青用量為4.0%。

表5 不同乳化瀝青用量下混合料的劈裂強度試驗
制備冷再生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件,檢測其馬歇爾穩定度、流值、孔隙率等指標,測試結果見表6所示。與規范相比,采用該方法設計的再生混合料的最佳乳化瀝青用量略小,且馬歇爾穩定度較高。

表6 再生混合料性能檢測
借鑒國內外再生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的經驗,得出了該研究的乳化瀝青冷再生混合料AM-25的級配組成。結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設計的再生混合料的最佳乳化瀝青用量略小,且馬歇爾穩定度較高。
[1]拾方治,馬衛民.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張金喜.道路工程材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徐劍,黃頌昌.北京市道路材料再生利用技術指南和標準研究報告[R].北京: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所,2009.
[4]拾方治,李秀君,孫大權,等.冷再生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概述[J].公路,2004,(11):102-107.
[5]JTG F41—2008,公路瀝青路面再生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