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坤
(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8)
某公路項目共有框架涵洞4座,共計1576.68橫延米。具體情況為:K0+437,1—2.5m框架涵,L=360.68m;K0+618,1—2.5m框架涵,L=349.58m;K1+200,1—3.0m框架涵,L=345.55m;K2+050,1—2.5m框架涵,L=517.84m。
本項目涵洞全部為排洪涵,除K0+437涵軸線與線路斜交45°外,其余3座涵洞均為正交涵洞。
基礎開挖成型,經測量檢查中心位置、高程、平面尺寸均滿足設計要求,監理工程師通過報驗簽字確認后,精確放出基礎平面尺寸,涵身基礎墊層設計為C20素混凝土,厚度為10cm。墊層混凝土施工采取一次性滿灌。混凝土由平板振動器振搗。立模并綁扎底板及部分腹板鋼筋,檢驗合格后澆筑底板及腹板底部肋角以上50cm的混凝土。
翼墻內模采用竹膠板、方木和鋼管加固,外模采用組合鋼模、鋼管加固。基礎施工時按規范預埋接槎鋼筋,基礎與墻身接觸面鑿毛清洗干凈。因外墻面為非豎直面,加強模板及其支撐系統的剛度、外模板采用地錨與基礎連接以加強抗浮能力,采用坍落度較小的混凝土澆筑,控制砼的澆筑速度,以免模板爬升或出現墻面“鼓肚”現象而影響外觀。
沉降縫與防水層所用的聚氨脂防水材料、SR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聚丙烯纖維網混凝土、石棉水泥板、硫化型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M20水泥砂漿應符合設計要求,并經檢查合格后才能進場。
2.4.1 防水層施工
為保證防水層的鋪設質量和節省防水材料,涵頂面基層應平整。涵頂M20水泥砂漿與涵身同時澆注形成2%的坡度。涵頂面基層及涂刷防水材料進行封邊的部位應清潔、無蜂窩、麻面、浮碴、浮灰、油污等,蜂窩麻面應用水泥砂漿填補平整。對蜂窩、麻面的填補,均應在水泥砂漿、水泥漿中添加適量類似107膠的水溶性膠以增強水泥砂漿、水泥凈漿與基底的連接。涂刷防水涂料時基層應干燥。基層干燥的鑒別方法,一般可憑經驗、肉眼觀察,也可用1m見方的塑料布覆蓋其上,利用陽光照射1~3h厚(或用吹風機加熱的辦法),觀察是否出現水汽,若無水汽出現可視為干燥。防水涂料的涂刷應從涵頂向另一端涂刷,涂刷寬度應與防水卷材寬度相對應。涂刷應均勻,涂刷厚度不得小于1.5mm,并不得漏刷,一邊涂刷一邊鋪貼防水卷材。
防水卷材縱向宜整幅鋪設,當防水卷材進行搭接時,若需要縱向搭接,允許進行一次縱向搭接,且先行縱向搭接,再進行橫向搭接,縱向搭接接頭應錯開。縱向搭接寬度不得小于120mm,橫向搭接寬度不得小于80mm。較低的一幅防水卷材粘貼完畢后,方可鋪貼另一幅,涂刷防水涂料時應與次前涂層銜接好。鋪貼時應用刮板將防水卷材推壓平整,并使防水卷材的邊緣和搭接處無翹起,其他部分無空鼓。
2.4.2 保護層施工
今年,青海油田計劃生產66億立方米天然氣,比上年預計增產1.99億立方米。東坪、尖北氣田屬于基巖氣藏,埋藏深、鉆井周期長、產建速度慢、開發難度大。為了彌補今冬明春天然氣資源保供區的缺口,青海油田追加了采氣三廠產氣量,產能建設計劃由1.85億立方米增加至2.35億立方米,并一改以往產能建設冬休的機制,采取不停工連續生產模式,推進天然氣產能建設提速提效,厚實天然氣資源根基。
纖維混凝土采用強制攪拌,將石子、砂子、水泥、水、減水劑和纖維同時到入攪拌機中,攪拌時間應不少于3min,應拌合均勻。
將混合均勻的纖維網混凝土均勻鋪在涵洞的防水層上,用平板振搗器搗實,在拉動平板振搗器時速度應盡量緩慢,使纖維網混凝土的振搗時間達到20s左右,并無可見空洞為止。
混凝土接近初凝時方可進行抹面,抹刀應光滑以免帶出纖維,抹面時不得過量加水,抹面次數不宜過多。
混凝土面澆筑完成后,應采取必要的保水養護措施,避免失水太快。冬季施工應加入防凍劑。自然養護時,涵身應采用草袋或麻袋覆蓋,并在其上覆蓋塑料薄膜,涵身混凝土灑水次數應能保持表面充分潮濕。當環境相對濕度小于60%時,自然養護應不少于28d;相對濕度在60%以上時,自然養護應不少于14d。
2.4.3 沉落縫施工
涵身沉落縫采用浸制瀝青木板,留作防水之用,在施工期間當作模板使用。沉落縫外側涂刷聚氨脂防水材料并粘貼防水卷材,相鄰涵節不均勻沉降差≤5mm。沉落縫內側待涵洞施工完成后,再嵌入硫化型橡膠止水條。出入口翼墻與洞身間沉落縫內塞M20水泥砂漿深15cm,中間如有空隙可填塞聚丙稀纖維網混凝土。
2.4.4 錐體護坡以及出入口施工
涵洞錐體根據有關技術交底施工。護坡砌筑時坡面要掛線,砌面要平順,不得邊砌筑邊補土。坡面自下而上進行施工,反濾層應按規定分層施工。護坡干砌片石勾縫應在護坡穩定后進行。
出入口鋪砌嚴格按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施工,同時注意溝槽的排水暢通,做到進口順、出口暢,保證涵洞基礎不受雨水沖刷。然后進行臺背回填,每層厚度不超過10cm,壓實度符合規范要求。
2.5.1 路基與涵洞過渡段形式
路涵過渡段形式如圖1所示。

圖1
2.5.2 路涵過渡段施工工藝流程
路涵過渡段施工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路涵過渡段施工工藝流程
2.5.3 路涵過渡段施工要點
過渡段施工前,根據工點實際情況,在涵洞兩側采取防排水措施。涵洞兩側過渡段填筑采用機械卸土、人工平整、對稱均勻分層同步進行填筑施工。按試驗確定的虛鋪厚度整平,攤鋪要均勻、平整;壓實時采用振動壓路機,涵洞周圍1m范圍內及涵洞頂部采用小型振動打夯機夯實。每層碾壓完成后,進行壓實度檢測,合格后進行下一步填筑,否則繼續碾壓直至合格。涵洞壓實質量標準及檢測頻次同路堤相同部位。涵洞頂部填土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行重型施工機械。路涵過渡段施工完成并經檢測合格后,對表面排水、橫坡、平整度、邊坡等進行整修,整修按照設計結構尺寸進行。
從高處直接傾卸時,混凝土自由傾卸高度不宜超過2m,以不發生離析為度。當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等設施輔助下落。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澆筑面的高度不宜超過1m。混凝土分層進行澆筑,不得隨意留置施工縫。在混凝土施工縫處持續澆筑新混凝土時,一般應滿足下列要求:鑿除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鑿除時,處理層混凝土須達到下列強度:用水沖洗鑿毛時,須達到0.5MPa;用人工鑿除時,須達到2.5MPa;用風動機鑿毛時,須達到10MPa。
經鑿毛處理的混凝土面應用水沖洗干凈,且不得存有積水。在澆筑新混凝土前,對垂直施工縫宜在舊混凝土面上鋪一層厚10~20mm、水膠比比混凝土略小的1∶2水泥砂漿,或鋪一層厚約30cm的混凝土,其粗骨料宜比新澆筑混凝土減少10%。對于素混凝土結構或鋼筋稀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鋼筋直徑不小于16mm,間距不大于20mm。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結構,施工縫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設置止水帶。施工縫為斜面時,舊混凝土應澆筑成或鑿成臺階狀。施工縫處理后,須待處理層達到1.2MPa后才能繼續澆筑混凝土。當結構物為鋼筋混凝土時,處理層混凝土強度不得低于2.5MPa。混凝土達到上述抗壓強度的時間宜通過試驗確定。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應避免重復振搗,防止過振。加強檢查模板支撐的穩定性和接縫的密合情況,防止在振搗混凝土過程中產生漏漿。
公路橋涵施工是個繁瑣的工程,一道橋涵的工程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它同修橋一樣,在準備階段要除調查地形條件外,還要調查所要經過的道路情況,如道路寬度、彎道半徑、路面狀況,以便解決挖槽機械、重型機械進場的可能性。任何指導實踐的理論都來自于實踐,這就是“實踐—理論一實踐”的過程,在橋涵施工過程中要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施工的新方法、新工藝,使橋涵施工技術有一個新的發展。
[1]鄭慧敏.淺談公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控制[J].施工技術,2011,(11):122-123.
[2]賈斌.公路橋涵部分施工質量通病控制施工要點淺談[J].中國房地產產業,2011,(2):88-89.
[3]戴飛.公路橋涵構造物大體積混凝土施工[J].山西交通科技,2002,(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