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江濤
(新疆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6)
自從溫拌技術引進中國以來,解決了我國許多高海拔高緯度低溫地區瀝青路面施工的難題。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一級公路的試驗段而言,選用溫拌技術,既是利用溫拌技術的低排放,也是利用了其在高海拔地區的低溫施工適應性而進行的一次嘗試;另外北疆部分發達地區的公路已經進入維護和修補階段,有大量的銑刨料產生,為進行循環利用,針對試驗段采用再生瀝青混合料設計,既利用了廢舊料也節省了成本,另外還達到了環保的目的。
本次試驗段項目選用了Evotherm LT新型溫拌改性技術,此項技術使得溫拌溫度更低,適用的級配范圍更廣,實現此技術的關鍵在于對老化后和新舊瀝青混合物進行評價。舊瀝青混合料集料性能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對于回收得到舊料中的瀝青,提取十分不便,即便成功抽提得到了瀝青,性能也產生了較大衰變,這對于混合料再生后性能影響很大,值得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指導今后的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
1.1 瀝青的提取
取1kg左右的瀝青混合料,裝入燒杯中,將燒杯中加入三氯乙烯,浸泡混合料30min,然后將混合料及溶液倒入離心分離機中,將圓環形濾紙墊在分離器的邊緣上,加蓋緊固,開動離心機轉速逐漸至3000r/min,待瀝青溶液從排出口流出后停機3~5min,再從離心分離機的上蓋的孔中加入新的三氯乙烯,繼續進行離心分離,直至從排出口流出的瀝青溶液呈清澈的淡黃色為止。每種混合料重復進行上述試驗3次。試驗結束后,每種瀝青混合料可得到大約3500ml三氯乙烯與瀝青的混合液。
將上述試驗得到的三氯乙烯與瀝青混合液進行蒸餾分離。由于三氯乙烯的沸點只有90℃,而瀝青的沸點高于350℃。在蒸餾過程中,三氯乙烯先揮發出去,剩余為瀝青。
1.2 基質瀝青性能指標
瀝青是結合料中分量最多的一部分,為了維持成本與保證試驗的一般性,并與回收得到的瀝青樣品具有可對比性,本文試驗采用了較為常用的加德士70#瀝青,其各項指標見表1。

表1 加德士70#瀝青各項指標
除了上述常規瀝青指標的測定,本文還對實驗用瀝青的SHRP指標進行了測定,以期可以全面分析瀝青性能的衰變,進而提出可用作再生的舊料標準。
SHRP規范PG分級采用彎曲梁流變試驗(BBR)來評價結合料的低溫特性。規定是采用經過旋轉薄膜烘箱(RTFOT)老化和壓力老化烘箱(PAV)老化后的瀝青結合料進行試驗,試驗溫度定為比實際路面溫度提高10℃,能夠很好地模擬瀝青的性質。本文試驗用加德士70#瀝青DSR試驗結果見表2,本文試驗用加德士70#瀝青BBR試驗結果見表3。

表2 加德士70#瀝青DSR試驗結果

表3 加德士70#瀝青BBR試驗結果
僅從SHRP實驗所得到指標來看,本文試驗所用加德士70#瀝青的SHRP分級為PG 64—12。
1.3 回收瀝青性能指標
瀝青路面的老化主要是瀝青的老化,從表4中可以看出回收后的瀝青針入度減小,軟化點增大,延度大幅度降低。這說明在取樣路面的瀝青已嚴重老化,瀝青基本失去了原有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如不加以處理而繼續使用勢必容易發生路面損壞(注:為保證實驗的可對比性,本文中舊料在原先鋪筑時采用的是相同的70#瀝青,道路已投入使用5年)。舊瀝青DSR試驗結果見表5?;厥諡r青BBR試驗結果見表6。

表4 舊瀝青各項技術指標

表5 舊瀝青DSR試驗結果

表6 回收瀝青BBR試驗結果
2.1 LT添加劑對瀝青本身的影響
本文采用Evotherm溫拌瀝青技術,它為直投分散技術,或稱為添加LT濃縮液溫拌技術,是美德維實偉克公司Evotherm溫拌技術的第三代技術。由于乳化瀝青的粘度較低,因此其有可能在較低溫度下與石料拌和均勻。目前來看,其是一種在新疆干冷地區較為可行并且試用性較好的一種溫拌技術。
在本文的研究中,將LT溫拌劑加入到基質瀝青當中,其中基質瀝青與LT溫拌劑質量比為9∶1?;|瀝青與基質瀝青+溫拌劑LT三大指標對比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基質瀝青添加溫拌劑前后對比
由表7可以看出,基質瀝青加LT溫拌劑的性能與基質瀝青幾乎相同。這是由溫拌劑LT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因為溫拌劑LT常溫下為水溶液,待加入溫拌劑LT的SBS改性瀝青攪拌均勻后,LT中的水分大部分已經揮發,只留下小部分的活性劑成分,對瀝青的性質會產生微量的改變,但影響不大。
鑒于瀝青本身性能在添加LT溫拌劑后變化不大,本文不再進行TFOT或是PAV等其他試驗,同時考慮到乳化瀝青溫拌技術對瀝青粘度有影響,按不同比例混合的溫拌劑和瀝青,分別測試不同溫度下的布氏旋轉粘度,粘度結果見圖1。

基質瀝青與加溫拌劑LT的基質瀝青粘度均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可以發現,在溫度范圍為110~140℃范圍內,相比于普通基質瀝青,添加LT的基質瀝青的布氏旋轉粘度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較低;當溫度大于150℃時三種瀝青的粘度接近。從添加LT的基質瀝青的制備過程來看,因為溫拌劑LT在常溫下為液體,待加入溫拌劑LT的基質瀝青物理發泡完畢后,LT溫拌劑中水溶液已經基本揮發,只剩余少量表面活性成分,在少水的狀態下,活性成分無法形成有效的水膜結構,對基質瀝青的粘度影響不大。
2.2 破乳速度對瀝青性能的影響
通過對基質瀝青+LT溫拌劑的粘溫曲線的研究發現,瀝青的破乳速度影響著瀝青的性能變化,但破乳速度不能以定量的方式進行評價。本文采用瀝青指標來觀測破乳速度。不同老化程度瀝青的性能指標見表8。

表8 不同程度老化瀝青的性能指標
從表8可以看出,在60s左右,針入度顯示乳化瀝青能完全破乳,使其能夠恢復到基質瀝青的標準。
2.3 酸堿度對瀝青性能的影響
經研究發現,乳化瀝青中陽離子的活性受H+濃度的影響,經過調整乳化劑瀝青體系中酸堿平衡。試驗通過鹽酸來調節瀝青乳液的酸堿度,采用pH試紙來檢測pH值,溫度為15℃。試驗結果如表9所示。

表9 不同pH值時的破乳速度試驗結果
試驗表明,堿性環境會使破乳速度減慢,要把時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可通過向瀝青體系中添加適當的消石灰,來減緩破乳以達到施工可操控的目的。在本次試驗段施工溫度在8~16℃之間,綜合考慮適當添加消石灰1.7‰,pH值為7.5,以控制破乳溫度在15℃,時間在80s為最佳。
2.4 適于溫拌再生的回收瀝青研究
為了達到提高舊料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需要對舊料的性能進行評價和分析,找出適合于進行溫拌再生的瀝青混合料。本文擬通過下述試驗提供一些控制指標,方便選擇適合于進行溫拌再生的瀝青混合料。
前文已經檢測得到了實驗用瀝青和從舊料提取得到瀝青的各項指標,為了進行上面提出的要求,對從舊料提取得到的瀝青進行繼續老化,得到不同程度老化的瀝青(編號A、B、C),具體情況見表10。

表10 不同程度老化瀝青的性能指標
將回收瀝青、瀝青A、B、C分別與原樣瀝青進行溫拌混合(溫拌劑劑量統一為瀝青劑量的10%,新舊瀝青比例為7∶3),然后檢測混溶后得到瀝青樣本的各項指標(樣本標號為D、E、F、G),具體結果見表11。

表11 混溶后瀝青的性能指標
從試驗得到的數據分析,在各項指標里針入度對于再生后的瀝青要求最為苛刻,為使其得到更大的推廣,以針入度作為控制指標。從本文得到的試驗數據來看,針入度比約為50%時(70#瀝青),溫拌再生后得到的瀝青各項指標均符合要求,對照規范中對于道路石油的瀝青的要求,可知該標準適用范圍其實很廣——對于大多數道路回收得到的瀝青混合料均適宜進行溫拌再生。
有必要指出,對于含有瀝青針入度比偏低的舊料,同樣可以進行溫拌再生,但是考慮到溫拌再生的經濟性,不如直接進行熱拌再生更為合理。當然,如果要進行準確的經濟性評價需要進行大量的混合料實驗,這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有興趣者可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3.1 本文首先檢測了實驗用瀝青以及從舊路回收得到瀝青的各種性能,簡單比對了瀝青在實際路面中的老化狀況。
3.2 驗證了瀝青混合料在拌和過程中舊瀝青與集料、舊瀝青與新瀝青的混溶程度,即一般情況下新舊瀝青是部分混溶的,混溶的程度與集料性質、拌和溫度等條件有關,完全混溶狀態是比較難以實現的,適度提高拌合溫度對于瀝青混溶有較大幫助。
3.3 表面活性劑LT可以使瀝青針入度增加,延度降低,軟化點升高,但是變化的幅度不大,LT還可以使SBS改性瀝青的布氏旋轉粘度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較低;是因為溫拌劑LT常溫下為液態,其降粘效果主要是通過發泡來實現的,隨著LT中水分的蒸發,LT對瀝青的潤滑效果已經不明顯,所以不論是從三大指標還是布氏粘度,添加LT溫拌劑的瀝青相比于未添加的瀝青其性能指標變化幅度都不大。
3.4 破乳速度是影響施工速度的關鍵,通過檢測針入度、軟化點和布氏粘度來確定破乳時間,根據施工時阿勒泰地區平均氣溫,調節酸堿度pH值確定在7.5,破乳速度最佳。
3.5 分析檢驗了溫拌再生后瀝青的性能指標,提出以舊瀝青針入度作為控制指標來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溫拌再生,并指出溫拌再生的適用性很廣,對于大多數舊路均適宜。
[1]張鎮,孫立軍.Evotherm溫拌瀝青混合料控制指標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31(8):29-31.
[2]柳浩,張書芳,張長纓,等.美國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考察綜述[J].市政技術,2009,(4):332-335.
[3]黃文元,秦永春.溫拌瀝青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J].上海公路,2008,(3):1-4.
[4]丁柯,陳炳生.淺議瀝青路面舊料再生利用[J].中國市政工程,2003,(3):5-6.
[5]胡達平.再生瀝青混合料應用技術研究[J].市政技術,2003,(4):229-234.
[6]黃曉明,趙永利,江臣.瀝青路面再生利用試驗分析[J].巖土工程學報,2001,(4):468-471.
[7]李勝強.廠拌熱再生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09.
[8]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