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北大法學院教授賀衛方認為,作為法學研究者的周大偉,“從貌似瑣碎的細節出發,尋求制度建設的原理與途徑”,至而“啟發我們反思一個問題:人類文明不同,就需要調整的關系和遭遇到的困難而言,相互之間并無多大分別,但是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卻差異甚大”。
表面看來,周大偉的文章所涉之事看不上有多么宏大,但一經細嚼慢品,倒覺得這些細節并非真如想象中的那般瑣碎。如,“文革”結束不久,在起草 《民事訴訟法》時,有人提出應當把由延安時期“馬錫武審判方式”中引申出來的“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的 “16字方針”原封不動地寫進《民事訴訟法》的總則部分,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江偉教授大膽提出異議,認為這“16字方針”只是一句宣傳口號,“不應該作為法律條文來規定”。
就這“16字方針”,周大偉看到的是法律條文與口號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試著結合身邊的許多現象來看,這“16字”雖未寫進法律,但在時下仍舊有著相當重要的社會“地位”。對于許多法官而言,如何審判案件是一回事,而強化調解作用(能力)則更是一門見“水平”的技術活。在飽受外壓之下,有的法官甚至直言不諱地拋出“不同意調解就判你敗訴”這樣驚世駭俗的言論。
調解是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特殊“產物”,雖然可能兼顧群眾路線,但顯而易見的是,這種路線并不能保證不會犯下“多數人暴政”這樣的錯誤。再者,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計劃經濟時代的產權關系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急需更具普遍性公平性的法律來調整利益關系,特別是捍衛個人的合法權益,而非假以宏大利益之名侵犯個人利益。當調解作用被過分突出,實際折射的恰恰是司法判決功能的弱化。
如果我們把法庭調解視為法治“場內”的話,那么社會輿論的“調解”(抑或施壓)現象更應令人反思。就曾經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相較于媒體包括許多網友“殺人償命”的狂呼怒吼,在通過對案件認真分析后,周大偉卻選擇了另一種視角—認為藥家鑫具備“刀下留人”的法律條件,“判死緩并不違反法律條文和原則”。后來的結果并未出他意料,不僅遭到了被害者家人的嚴詞質疑,許多網友也大加撻伐。
待一切冷靜下來后我們回頭再看,這樣能夠從更多角度冷靜觀察,特別是不為大多數人喧囂所擾的獨立思考,對我們社會的包容發展只會大有裨益,也只有我們充分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合法權益,我們才可最大限度接受精神層面的幸福,而非物質的堆砌。
周大偉極力推崇電影 《十二怒漢》。劇中,面對其它11位陪審員的有罪票,一位陪審員卻投了“無罪”票,其實他也沒什么把握,只是覺得對于生命應該保持最高的尊重。幸運的是,正是他這一票,才將一個被冤枉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就這部電影而言,倒覺得至少說明這樣兩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一是充分尊重個體意見的重要意義,二是法律程序的地位堅決不可動搖。
確實,我們常常感到這樣的反邏輯現象,一方面是法律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另一方面有法不依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除了確有一些法律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外,導致法律適用失衡的普遍原因在于,法律并未真正完全履行條文里明文規定的那些程序,從佘祥林案、趙作海案到重慶李莊案,都堪稱這方面的“經典”例證。
萬丈高樓,始于壘土。細節折射法治內涵,細節也決定一個國家的法治水準。不過,細節縱然很重要,但細節終不過是法律內容的應有表現。好的法律往往可以體現出好的細節,但好的細節要想促進法治的進步,離不開那些懷有法律理想者的兢兢業業,更離不開法治對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積極順應。
[美]漢娜·阿倫特著 鄭辟瑞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漢娜·阿倫特(1906—1975),德裔美籍猶太哲學家,20世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這是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包含《論暴力》、《政治中的謊言》和《公民不服從》三大名篇,直指美國1960年代風起云涌的政治浪潮。
秦暉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
我們身處一個劇烈變化的中國,面對一個全球化與多元化同時發展的世界,在“文化”之爭、“主義”之爭與“部門”之爭中,我們應當如何定位、如何把握自己和社會的命運?在作者看來,共同的底線是爭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權利與社會保障。
[英]V. S. 奈保爾著 張曉意 譯
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3月
本書曾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說,系英國當代作家、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最受歡迎的小說。奈保爾1932年生于特立尼達島上一個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后遷居倫敦,1950年代開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