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
尹建莉,最暢銷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該書記錄了她教育女兒16年的心得,出版前的手記曾是最流行的育兒手抄本。尹建莉仿佛有神奇的育兒魔法:經常不聞不問,她的女兒圓圓卻愛學上進,跳級兩次,16歲時參加高考,以高于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多所名校同時選中,最終進入名校。無數為育兒所困的父母們迫切地想知道:尹建莉手中究竟握有怎樣的教育密碼呢?
“撒手不管”才是好媽媽
尹建莉也是在女兒來臨以后才慢慢學會如何做媽媽的。多數中國父母給好孩子的定義是“聽家長和老師的話”,而尹建莉反其道而行,信奉“聽孩子話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這一想法源于一件事。女兒圓圓4歲那年,尹建莉帶著她去老虎山公園游玩。在攀登假山時,圓圓與同去的小朋友突然一齊趴在地上,手腳并用地開始爬行。媽媽們連忙把兩個孩子拉起來。回家后圓圓懊惱地對媽媽說:“既然是爬山,為什么要走路呢?應該爬才對呀。”尹建莉歉疚地說:“就為了怕裙子臟,竟破壞了圓圓的快樂嘗試,太不值得啦?!眻A圓擺擺手,總結似的說:“你們大人就是不動腦筋,凈愛瞎指揮小孩,還怪小孩不聽話?!边@話在尹建莉心中引起很大觸動,她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
圓圓入小學后,和許多家長一樣,尹建莉要面對一個選擇:是否陪做作業。剛上學的一段時間里,圓圓覺得寫作業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時間稍長,她就失去新鮮感了。尹建莉和丈夫不聞不問,任她玩夠了再去寫作業。
很快,圓圓就把自己搞亂了。一天回家后,她只顧著玩,直到要睡覺時,才想起作業還沒寫,急得哭起來。尹建莉夫婦并沒有責怪她,而是做出和她一樣著急的神情,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要不就晚睡一會兒,趕快寫吧?!?/p>
圓圓有些不情愿。尹建莉并沒強迫她,讓她自己決定。圓圓權衡了一下利弊,雖然很想睡覺,還是選擇了現在寫。尹建莉夫婦也沒說什么,各自干各自的事去了。
到該睡覺的時間了,圓圓的作業還沒寫完。尹建莉告訴她:“媽媽爸爸去睡覺了,你寫完自己回房間睡覺吧?!?/p>
圓圓有些忌妒地說:“為什么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尹建莉被逗笑了,說我們其實也有作業,爸爸要畫那么多圖紙,媽媽要寫那么多文章,這都是我們的作業。然后她親親她的小臉蛋,就回自己房間了。由于擔心,兩人自然睡不著,但仍然把燈關了,假裝已經睡覺了。大約10幾分鐘后,聽到女兒收拾書包去睡了,他們才把懸著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沒提這事,就當什么也沒發生過。
接下來幾天,圓圓回家早早就把作業寫完了。但她畢竟是孩子,時間稍長,就又開始懈怠。約10天后,圓圓又一次忘了寫作業。尹建莉夫婦還是采取和前一次大體相同的方法。圓圓一直寫到快12點才上床睡覺。雖然心疼女兒,但尹建莉夫婦依舊什么都沒有說,也沒有陪著她。尹建莉不覺得女兒忘了寫作業是件壞事,倒覺得它是個教育契機,可以促成圓圓自覺意識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自那以后,圓圓再也沒發生過臨睡覺時才想起寫作業的事。她很快就學會了自我安排。
女兒成才后,很多家長向尹建莉取經,尹建莉在聽了他們講述的育兒過程后,有時給出的藥方竟是:不要管孩子。此話一出,立刻引起家長們的反對:“什么?我現在管得這么嚴,孩子還這樣,如果不管,那還了得?”尹建莉不無憂慮地說,這正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管得過細過嚴,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面前扮演權威的角色,不僅讓孩子心生反感和對抗情緒,還容易讓他們養成依賴的心理。
圓圓上高一時,尹建莉送給她一個便攜式CD機,想讓她學習累了聽聽音樂。但發現她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還隔三岔五地去買光盤。尹建莉覺得這樣學習肯定要分心,禁不住提醒她學習時最好不要聽音樂。
第一次說時,圓圓只說知道了,還說自己覺得不影響學習。見女兒仍舊我行我素,尹建莉忍不住又說她。這次圓圓有些不耐煩了,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不要管她。
秉承著尊重女兒的原則,尹建莉沒敢再提及此事。盡管此后她和丈夫多次產生了去“管”的沖動,但最終還是忍住了。那段時間父母的責任真是讓尹建莉夫婦備受煎熬。不過,兩人覺得自已的教育理念沒有錯,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時間久了,他們竟慢慢地忘了這件事,也沒注意圓圓從什么時間開始,學習時不再聽音樂了。直到有一天尹建莉打掃書架時看到了那個已經落滿灰塵的CD機才想起這件事來。
尹建莉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粗暴地干涉女孩兒。養育孩子越久,她就越深刻地認識到,自由是每個人骨子里最珍愛的東西。兒童尤其應該舒展他們的天性,無拘無束地成長。其實在當下,很多孩子的問題并不是因為家長管得少,恰是因為管得太多了。
反“暴力作業”是一種勇氣
現如今,許多家長和教師,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運用于對孩子的懲戒上。尹建莉認為被罰寫作業,就是弄壞學習胃口最有效的一招。她則反其道而行之,把不準寫作業當作懲罰手段。
圓圓上小學一年級時,一次作業寫得非常不認真。爸爸粗暴地把那幾頁作業撕掉要求她重寫。圓圓邊哭邊寫,好像故意和爸爸作對似的,寫得比上一次更差了。爸爸氣得又把新寫的作業撕掉。誰知小姑娘發起了倔,扔了筆就是不寫了。
一旁的尹建莉見了決定采取相反的辦法。走過去收起了女兒的作業本,口氣堅定對她說:“學習是件好事,看來你不想學習。所以……我想取消你寫作業的權利!”
圓圓看媽媽是認真的,一下慌了神,一邊試圖搶回作業本,一邊說“我要好好寫,給我!”尹建莉心平氣和地問女兒:“剛才爸爸讓你好好寫,你不愿意,你是不是覺得好好寫作業是件不好的事,寫得差些才好?”圓圓回答說不是。
尹建莉又問她,“是不是好好寫作業就非常累,不好好寫就很輕松?”圓圓搖搖頭說不是。尹建莉繼續引導她:“認真寫和不認真寫可能有一點差別,寫得好需要多用一點心,是不是?”圓圓說是。當失而復得的作業本回到手中時,圓圓完全沒有了抵觸情緒,重新攤開了本子,流露出珍惜的神情。
除了用這種方式來讓女兒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尹建莉還幫助女兒向老師布置的暴力作業勇敢說“不”。
圓圓上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天數學老師突然在課堂上搞小測驗,要求學生們默寫一條前兩天講過的定理,一個字都不能錯,錯了的要抄寫十遍。圓圓晚上回家對媽媽講了這事。尹建莉看了圓圓的答案,發現只有幾個字與原文不符,而且能感覺出來圓圓是理解這條定理的。覺得老師這種教條的做法會打擊女兒學習的興趣。就問圓圓現在背沒背會這條定理,她說會了,然后在作業本上寫一遍,一字不差。尹建莉于是笑笑對圓圓說,你已經會了,你這個作業完成了。
圓圓擔心會被老師說,尹建莉給圓圓打氣說,你就告訴老師說媽媽不讓寫那么多遍,老師如果要批評,你就乖乖聽著;要罰站,你就站上一節課;如果老師要叫家長,你就給媽媽打電話。無論怎樣,你都不用太在意,因為你沒做錯。
圓圓猶豫地答應了。結果晚上回家,圓圓哭喪著臉說今天上數學課,老師根本沒給她解釋的機會。不光罰沒抄十遍的人站了一節課,還讓他們今晚把整本數學書的全部定理都默寫一遍。圓圓有些抱怨地說,還不如昨天寫十遍了。
尹建莉翻翻她的書,用輕松的口氣對女兒說,這個作業不用寫,一個字也不用寫。圓圓有些吃驚地瞪大眼睛。
尹建莉說:你看,剛剛開學,數學只學了這么一點點,這條定理你已經會背會寫,就不需要再寫了;后面的內容還沒學,抄一遍有什么用呢?沒用的事就不去做。
圓圓說不行,要是今天不寫,明天就得寫兩遍。尹建莉寬慰女兒說,明天自己會去學校找老師解釋。
第二天尹建莉特意向單位請了假去學校找到圓圓的數學老師,卻發現根本就沒有溝通的可能。這個老師一聽尹建莉的來意,馬上情緒非常對立,一邊陳述她如何嘔心瀝血地教學生,一邊又抱怨現在的家長們不理解老師。
尹建莉不愿和老師把關系搞僵了,就陪著笑臉,一臉謙虛地聽老師的教訓,把責任全攬到自己頭上。她的態度終于平息了老師的怒火,表示對這一次作業不再追究。
尹建莉當然不能告訴女兒她的這些無奈與方法。
晚上回家只是告訴圓圓找過數學老師了,說老師也意識到多抄定理沒什么用,同意不抄寫了。別的沒對她多講,她覺得還是讓孩子簡單些吧,只要幫她把問題解決了就行了。對很多家長來說,反抗老師的“暴力作業”需要勇氣,很多人即便對應試教育下作業成堆的現狀滿腹怨言,卻沒有勇氣或沒有意識到和老師溝通,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合理操作。
學習“刻苦努力”很可怕
一直以來,關于學習的一個最流行的提法就是“學習要刻苦”。尹建莉覺得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需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則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轅北轍的事。 她曾經讀過一個故事,說在二戰期間,一名最好的瑞士鐘表匠被脅迫去給納粹制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盡管他費了相當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后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制造鐘表時的心境不一樣。這就是情緒的力量。
沒有哪個父母不期盼孩子喜歡學習,但他們往往把學習過程做成苦饃饃,只把結果設想成甜餡餅,要孩子天天吃著苦饃饃去想甜餡餅。
圓圓上高中后,學習很累,她偶爾也會抱怨說太累了,表現出松懈。孩子本來已經覺得苦了,尹建莉覺得這個時候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這類正面說教讓她苦上加苦了。
于是她用心地采取了兩個辦法來幫助女兒。一是找了些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功的,讓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勤奮。這表面上看是強化了學習要刻苦,實際上緩解了她對苦的感受。既然狀元們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這個過程中,尹建莉注意沒有向孩子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話。二是和女兒一起讀了《科學的故事》,這本書呈現了數理化等各學科的大致發展脈絡,以許多生動的故事講述了其中艱難的歷程。想想可以輕易地拿著薄薄的教科書縱覽前人驚人的成就,自己是這些偉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尹建莉做這些,無非是讓圓圓站在高處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覺得苦。高中生已有較為成熟的理性,她的認識已可以喚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圓圓在高二、高三時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非常自覺,從不無端地浪費時間。她平均每天睡6個小時,高三1年要靠喝咖啡來提神。高考完后,女兒以高出清華大學22分的優異成績接到了內地和香港多所名校的邀請。尹建莉在這時終于問她覺不覺得以前學習太苦,結果女兒的回答是,有這樣一個機會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徹地了解那么多知識,也挺有意思;只是覺得自己應該用功,苦倒是不覺得。
尹建莉對取經的家長們說,正如一些孩子對電腦游戲表現出癡迷,上了機,他們也可以做到不睡覺,不吃飯——這叫“刻苦”嗎,是否叫“用功”更恰當?“刻苦”和“用功”都意味著付出了體力和心思,給當事者帶來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讓他喜歡這件事。
當很多父母抱怨作業成堆的應試教育時,尹建莉已經身體力行地在幫孩子減少“暴力作業”;當很多父母苦口婆心地勸導孩子要刻苦努力時,尹建莉已經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引導她將學習當成一件不苦、甚至是有意義的人生體驗。把孩子當成獨立的生命個體,尊重她的感受,傾聽她的心聲,平等對她,并給予必要的幫助,或許,這就是尹建莉成為一個成功好媽媽的秘訣。
編輯/李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