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芳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經管系,湖北 武漢430205)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范圍內的外經貿和商務交流日益頻繁,社會及企業對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擴大。然而,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商務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國際貿易專業或英語出色的其他專業畢業生面前體現不出語言優勢,反而商務貿易的知識和技能是短板,另一方面部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適應工作,知識及崗位技能難以滿足需要,個人發展后勁不足。究其原因,與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有著密切的關聯。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商務英語專業的發展也應進入內涵提升階段,商務英語課程設置改革迫在眉睫。
在學界,商務英語一直是個語義模糊的概念,許多學者認為商務英語應被界定為特殊用途英語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ESP)的一個分支,是應用語言學指導下的一門跨學科課程。既然是跨學科課程,它歸根結底是以“商務”為中心,還是以“英語語言”為中心來設置課程呢?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此并沒有確切的答案,而是直接參照英語專業的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語言和商務課程設置模式簡單機械,比例失調。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是“基礎英語+商務專業英語+漢語商科課程”,整個課程設置還是以英語語言的訓練為中心。即學生在完成了各門基礎英語課程(聽、說、讀、寫、譯)后,加入少量的商務英語課程,如外貿函電、商務英語口譯、文秘英語等,輔之以幾門由商科專業教師講授的商科核心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等,電子商務等。這樣設置課程一方面,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和商務知識的傳授沒有進行很好的整合,許多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是由單純的英語系發展而來,在以“英語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下,缺乏商務背景的純語言訓練比重過大,不能體現商務英語跨學科的特點。另一方面,英語教師所承擔的商務專業英語課程其語言訓練仍是重點,商科知識籠統、零散且缺乏系統體系,學生往往只能了解某些基本概念和專業詞匯,而由商科專業教師教授的商科核心課程雖然詳盡、系統,但常常由于高職學生學制短、課時有限,先期課程基礎不牢而影響課程內容消化。
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仍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不能較好體現職業性與實踐性。首先,理論課時大大超過實踐課時,課堂仍以教師講解語言點,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為主,實踐操練局限在傳統老套的對話演練與角色扮演上,商務職業技能訓練更是少之又少。盡管大部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都開設了諸如外貿函電、外貿英語、旅游英語、飯店英語等專業課程,但由于授課教師多是知識結構單一的語言人才,沒有受過系統的商務知識培訓和商務實戰經驗,而導致商務部分講解不透徹,課程設計實踐環節偏少,實踐項目與真實工作任務相去甚遠,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第二,有的課程教材內容陳舊,形式單一,要么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要么實踐環節的編排與實際工作相關度低,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實訓是商務英語專業發展的瓶頸,由于專業所限,實習單位很難大批量的接收學生而導致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困難重重,相比某些技術性更強的工科專業,商務英語在實訓形式、實訓內容及實施辦法上還缺乏科學有效的機制。
大多數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和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知識及業務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較高的職業綜合素質,能夠以英語為媒介,參與處理對外商務事務的高等應用型人才,所涉及行業和崗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商務、外貿、旅游、酒店、文秘、教育、培訓等等。不同的職業崗位(群)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能力要求各有區分,尤其是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結構的設置及課程評價的實施都需要廣泛的行業企業人員的介入。有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薄弱環節,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和實際工作要求存在差距。
高職課程模塊化是將教學內容所確定的知識、能力要求,按照標準編排為合理的課程模塊。模塊課程的實質是學習套件(learning package),即在學習的單元庫中,根據特定的目的、學習者特定的需求選出合適的學習單元。每個模塊由若干個學習單元組成,要實現每個模塊的培訓,必須按規定完成其中若干個學習單元。每個學習套件里都包括該部分內容的培訓目標、所需的學習材料、輔導材料及考核評估標準等。
高職課程模塊化充分體現了靈活性、開放性的特點。首先有利于課程設置緊密聯系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體現;其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基礎或就業規劃自由選擇和組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學校還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如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區域產業政策的調整等)、人力市場需求的變化和學生就業率的變化隨時調整職業教育系統的教學內容,或調整選修相應專門課程模塊的學生人數,體現出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動態性,使教育教學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世界范圍內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許多發達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都采用模塊化課程設置。知識經濟時代,靈活性與質量保證成為實現職業教育專業改革的主要目標,動態性和開放性成為建立新型專業結構的兩個主要支點。模塊化課程設置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具有選擇性,在適應產業經濟變革與勞動力市場方面具有靈活性,在實現不同領域職業資格的連接方面具有整合性,在學生合理知識體系構建與個性發展方面具有協調性,“模塊化”已經深入各個國家的職教改革方案。
上文的分析已經表明課程的設置必須同時融合“商務”和“英語”兩個專業的特點才能培養合格的商務英語人才,而模塊化的課程設置正可以體現商務英語跨專業的本質特征。
我們把商務英語專業的所有課程根據通用性和專業性以及修學的階段分為六大模塊,分別是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模塊、職業技能實訓模塊和畢業設計與實習模塊。學生在學校的指導下,按照學分要求,選擇一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自己的課程計劃。
模塊一:公共基礎課程,也叫通識課程,即文化類和工具類課程組所涉及的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包括政治、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就業指導、法律基礎知識、軍訓等。
模塊二: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包括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語法、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寫作、商務英語翻譯、商務英語函電等。同一專業的學生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是相同的,屬于必修課范疇。
模塊三:專業課程,這里主要指專業商務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國際商務素養,包括經濟學基礎、國際商法、對外貿易概論、商務談判、電子商務基礎、人力資源管理等。為保證商務課程的授課質量,此類課程可由商科專業開設。
模塊四: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此部分按照專業方向劃分為若干子模塊,每一子模塊項目須掌握的專業核心能力被分解,開發相應的子課程。如商務英語專業可劃分為A國際貿易方向,課程包括:國際市場營銷、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貿易專業英語、公共關系等;B涉外文秘方向,課程包括:文秘英語、秘書實務、文書與檔案管理、英美文化概況、應用寫作等;C涉外旅游方向,課程包括:旅游飯店英語、導游業務、旅游法規、旅游地理、旅游市場營銷等。
模塊五:職業技能實訓模塊,這一模塊的課程專業化更強、操作性更強,旨在使學生通過集中實訓掌握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就業需求選擇某專業方向的對應實訓課程,以國際貿易方向為例,如表1所示。

表1:商務英語專業(國際貿易方向)實訓模塊構成
實踐課程是高職課程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它能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促進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因此要加大實踐教學改革力度,確保實踐教學量與質的提升。第一,單獨開辟職業技能實訓模塊,既獨立存在,又與專業課程相輔相成,既滿足了學生自主選擇,個性發展的需求,又突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保證強化訓練、系統實踐的標準。其次,要加大對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如商務英語實訓室、外貿流程實訓室、酒店業務實訓室,讓學生能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下演練職業技能。第三,積極開辟校外實訓基地,建立長效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把校內校外的教育教學資源結合起來,把校企合作滲透到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質量評價等各個環節,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對接。
模塊化的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除了傳統的英語語言課程外,增加了大量的商科選修課和專業英語選修課,要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教師自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加強競爭意識,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優化自身知識能力結構。學校應建立更加完備的職后培訓制度,使更多的語言型專才通過系統的商科知識培訓或企業技能鍛煉,逐步構建起復合型的知識能力結構。學校也可以聘請當地商貿企業、生產一線的行業企業專家、骨干為教師進行短期培訓或講座,或擔任兼職教師,組建一支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雙師型”隊伍。
[1]趙軍峰.商務英語課程設置及教學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外語,2006,(5).
[2]丁國鈺,趙頌梅.商務英語課程設置中需處理好的幾個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0,(8).
[3]吳雪萍.基礎與應用——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