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剛,齊 立,劉開祥,俸軍林,廖小明
神經梅毒系蒼白密螺旋體感染人體后出現的腦脊膜、血管或腦脊髓實質損害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該病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表現亦無明顯特征性改變,易漏診及誤診。為進一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現將我院2000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31例神經梅毒患者的臨床資料結合文獻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收治的31例神經梅毒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24~70歲,平均42歲,其中20~29歲6例,30~39歲7例,40~49歲8例,50~59歲5例,60~69歲4例,≥70歲1例;均為已婚,其中1例男性患者有手術輸血史,10例有冶游史,2例配偶有冶游史;潛伏期2.5個月~8年,平均2.3年。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31例神經梅毒患者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 (血清學檢查、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治療及預后。患者入院后行血液及腦脊液常規、生化、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 (RPR)和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 (TPPA)檢測。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行顱腦CT或MRI檢查,部分患者行CT血管造影 (CTA)及全腦血管造影 (DSA)檢查。脊髓癆患者行脊髓MRI檢查。
2.1 臨床特征
2.1.1 間質型 (1)腦膜神經梅毒9例 (29.0%),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及嘔吐等癥狀。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陽性。(2)腦膜血管梅毒17例 (54.8%),急性起病,有2例表現為反復的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其余15例均為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腦梗死,神經系統檢查均存在不同程度偏側肢體癱瘓、偏身感覺障礙、中樞性面舌癱和病理征陽性等體征,4例有Argyll-Robertson(A-R)瞳孔,即瞳孔縮小、對光反射消失而調節反射存在,5例伴有腦膜刺激征,2例伴有全面強直陣攣發作。
2.1.2 實質型 (1)麻痹性癡呆3例 (9.7%),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喪失、精神行為異常改變、睡眠障礙等。(2)脊髓癆2例 (6.5%),慢性起病,表現為雙下肢針刺樣或閃電樣劇痛,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括約肌功能障礙及性功能障礙。
2.2 實驗室檢查
2.2.1 血清學檢查 31例患者均行梅毒特異性血清學檢查,RPR和TPPA均為陽性。
2.2.2 腦脊液檢查 22例患者行腰穿腦脊液檢查,其中9例表現為腦脊液壓力升高;腦脊液生化結果,蛋白升高13例(59.1%),白細胞計數升高16例 (72.7%);腦脊液RPR及TPPA均為陽性。
2.2.3 影像學檢查 (1)CT檢查:17例腦膜血管梅毒患者行顱腦CT,其中15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顯示梗死灶,無其他明顯特異性。(2)MRI檢查:所有患者根據臨床表現行顱腦或脊髓MRI檢查,其中15例腦膜血管梅毒患者顱腦MRI的彌散加權成像 (DWI)高信號、表觀彌散系數 (ADC)低信號,提示急性缺血性梗死 (見圖1①~⑥);4例腦膜神經梅毒患者增強掃描后腦膜呈腦回樣強化,2例麻痹性癡呆患者表現為顳葉內側、島葉的信號異常,在T2加權和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 (FLAIR)相上為高信號。2例脊髓癆患者行脊髓MRI檢查,1例脊髓MRI示胸段脊髓呈彌漫性腫脹,可見長T1、長T2異常信號,增強可見彌漫強化 (見圖1⑦~⑨),1例無明顯異常。 (3)CTA及DSA檢查:7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行CTA或DSA檢查,其中大腦中動脈狹窄4例,大腦中動脈閉塞1例,大腦后動脈閉塞1例,無明顯異常發現者1例。
2.3 治療及預后 患者均采用大劑量青霉素類治療,輔以積極的對癥治療。為防止赫氏反應,同時加用潑尼松30 mg/d。9例腦膜神經梅毒患者痊愈;17例腦膜血管梅毒患者的神經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麻痹性癡呆及1例脊髓癆患者癥狀好轉,其余2例麻痹性癡呆及1例脊髓癆患者癥狀改善不明顯。
神經梅毒根據病理類型不同可分為無癥狀型、間質型(腦膜及血管型)、實質型及先天性神經梅毒[1],臨床主要以間質型和實質型神經梅毒為主。
本組病例中26例表現為間質型神經梅毒,其中17例為腦膜血管梅毒患者,其發病率較高,與國外報道一致[2]。15例表現為急性起病,偏癱、偏深感覺障礙及中樞性面舌癱等癥狀,7例患者經血管檢查提示血管狹窄或閉塞。腦膜血管梅毒的發生機制可能為梅毒螺旋體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后,可黏附于血管壁,并分解血管內壁細胞膜上的黏多糖,供自身合成螺旋體莢膜。黏多糖本身是血管壁支架的重要基質成分,被梅毒螺旋體分解后血管壁受到損傷,引起血管的閉塞、塌陷,造成閉塞性動脈炎或動脈周圍炎,從而導致血管狹窄并繼發腦缺血及腦梗死[3]。值得注意的是,17例腦膜血管梅毒患者除1例經皮膚科確診梅毒,入院考慮神經梅毒外,其余16例患者均神經科門診首診,以缺血性腦血管病收住院,入院后因無明顯腦血管病高危因素,考慮為特殊類型血管病,行輸血前五項篩查后得以進一步確診,故此類患者極易誤診,應引起高度重視[4]。另有9例表現為腦膜神經梅毒,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表現為發熱、頭痛及嘔吐等癥狀。神經系統檢查可見腦膜刺激征陽性。因癥狀及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無特異性,易誤診為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
5例表現為實質型神經梅毒,其中麻痹性癡呆3例,潛伏期8~13年,隱匿性起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特別是近期記憶力下降明顯,計算力下降,精神行為異常,晚期智能全面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年齡均>60歲,易誤診為阿爾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癡呆肌功能性精神障礙,但該組患者病情進展較快,因此詢問有無冶游史及行梅毒篩查是必要的[5]。另外脊髓癆2例,慢性起病,表現為雙下肢針刺樣或閃電樣劇痛,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括約肌功能障礙及性功能障礙。
本組病例中血清RPR和TPPA均為陽性,行腦脊液檢查者RPR和TPPA亦均為陽性。TPPA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高,是臨床常用的梅毒確診方法,RPR和TPPA在血清和腦脊液均為陽性可確診神經梅毒。腦脊液蛋白升高13例,白細胞計數升高16例,其中9例腦膜神經梅毒患者中蛋白及細胞數均不同程度升高,細胞以單核細胞為主,當炎性反應比較嚴重時或病變早期還會出現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且與病情的輕重呈正相關[6],但糖和氯化物水平基本正常,可協助鑒別結核性腦膜炎、隱球菌腦膜炎等。
神經梅毒的影像學表現多種多樣,缺乏特異性。腦膜血管梅毒患者MRI表現為DWI高信號、ADC低信號,提示急性缺血性梗死,DSA顯示血管狹窄或閉塞[7]。腦膜神經梅毒患者MRI平掃可見腦膜增厚,增強掃描后腦膜呈腦回樣強化。麻痹性癡呆患者MRI常表現為位于額顳葉特別是顳葉內側島葉的T2WI和FLAIR相高信號,易誤診為病毒性腦炎。1例脊髓癆患者脊髓MRI示胸段脊髓呈彌漫性腫脹,可見長T1、長T2異常信號,增強可見彌漫強化;另1例無明顯改變,提示脊髓癆可無明顯影像學改變,具體原因需進一步研究。
目前神經梅毒的診斷尚缺乏“金標準”,需綜合考慮梅毒血清學陽性、腦脊液細胞計數、蛋白含量和腦脊液RPR和TPPA檢查[8]。同時需詳細詢問患者的梅毒感染史和冶游史,并結合相關的神經系統表現進行診斷。
神經梅毒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預后至關重要,由于該類患者神經系統表現多種多樣,患者常首診于神經科,因此神經科醫生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應當加強病史詢問及詳細的體格檢查,并常規進行RPR和TPPA篩查,同時綜合影像學檢查,對于減少誤診,提高診療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圖1 顱腦及脊髓MRI檢查結果Figure 1 MRI results of traumatic brain and spinal cord
1 吳志華,樊翌明.神經梅毒的研究進展與現狀[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5):313-315.
2 Bourazza A,Kerouache A,Reda R,et al.Meningovascular syphilis:study of five cases[J].Rev Neurol(Paris),2008,164(4):369-373.
3 施辛,張秉正,包仕堯,等.神經梅毒的臨床特征與處理 [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3):205-206.
4 鄒蓉,李洵華.神經梅毒6例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2,28(5):375-376.
5 寧玉萍,鄭東,譚燕,等.麻痹性癡呆25例臨床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6,32(4):347-348.
6 丘鴻凱,劉衛彬,門麗娜,等.神經梅毒患者腦脊液改變與預后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8,21(4):293-295.
7 陳爽,錢建國,馮曉源.腦膜血管型神經梅毒的MR表現 [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2):148-150.
8 Musher DM.Neurosyphilis:Diagnosi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J].Clin Infect Dis,2008,47(7):9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