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揚州生活科技學校 江蘇 揚州 225002)
當今社會進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已日益顯現。自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6.96%開始,就標志著中國已經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3]。而江蘇省作為全國人口大省,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6]。老齡化的加劇必然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老年人作為社會特殊而重要的人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老年人情感方面,和生存狀況等問題也被人們置于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方面,幸福感又是較其他情感更受人們的關注。主觀幸福感又稱主觀福利,是社會成員對其自身生活的主觀體驗與評價,主要內容包括:(1)認知評價,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即生活滿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愉快、高興,覺得生活有意義,精神飽滿等情感體驗;(3)負性情感,包括憂慮、抑郁、悲傷、孤獨、厭煩、難受等情感體驗,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礙和神經癥[8]。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的幸福感對其認知和社會交往有著較為積極的影響[10]。而自主生活能力,可以預測老年人的社會需求以及其生活質量[12]。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與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揭示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和影響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的因素,對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自主生活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改善老齡化社會系列問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已有研究表明,適宜的體育鍛煉是一種有效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手段。短期適宜的體育鍛煉能適當緩解消極的情緒,誘發積極情緒的產生,長期適宜的體育鍛煉則能改善老年人的孤獨感,產生顯著的幸福感[9,11]。徐昌豹等以體育舞蹈、太極拳和門球作為介質變量作研究,對178名老年人進行為期17周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參與體育活動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明顯高于不參加體育活動的老年人[2]。相關研究還發現,體育鍛煉對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會產生一定的正向影響。有規律的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老年人體質,促進軀體健康,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而且可提高他們對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自主生活能力方面表現出來的優勢明顯高于一般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
綜上所述,目前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對老年人的幸福感產生影響,但通過相關的論文檢索后發現: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對老年人的幸福感進行研究,而對參與體育鍛煉水平的層次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自主生活能力三者之間的研究尚為少見。因此,本文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不同參與體育鍛煉水平、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進行分析探索,旨在探索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自主生活能力與參與體育鍛煉水平的關系,為采用體育鍛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提供研究數據。

表1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情況一覽表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揚州市區各個社區中,隨機選取200名50歲以上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效調查問卷為178份,有效率為89%。
1.2.1 PARS-3評價
武漢體育學院梁德清等人修訂該量表,從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及頻率(按每周計)3個方面來考察體育鍛煉量,并以體育鍛煉量來衡量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2[1]。
1.2.2 幸福感測量
使用幸福感指數——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共有9條題目,每個題目陳述采用七級評分,適合于老年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5],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79。
1.2.3 ADL評價
自主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由美國的Lawton氏和Brody制定于1969年。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共6項:上廁所、進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自主生活能力量表,共8項: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和自理經濟8項。按4級評:自己完全可以做、有些困難、需要幫助、根本沒辦法做。總分最低為14分,為完全正常;大于14分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為56分。
在揚州各居住區鍛煉點進行隨機調查,發放問卷。統一回收,對老年人采取個別施測,由主試向被試逐一解釋題項。被試做出反應后由主試在問卷上記錄。
數據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顯著性為P<0.05。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與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和幸福感水平的關系。顯著則進一步采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事后多重比較。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情況(見表1)。
以幸福感、軀體能力、工具性能力為因變量,進行體育鍛煉水平為自變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參與體育鍛煉水平對幸福感效應顯著(P<0.01)不同參與體育鍛煉水平對軀體能力、工具性能力效應不顯著,但有改善趨勢(見表2)。

表2 不同參與體育鍛煉水平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協方差分析表

圖1 不同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與主觀幸福感比較結果示意圖
2.3.1 不同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與主觀幸福感比較
選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事后多重比較,多重比較的結果(圖1)發現,體育鍛煉水平越高,幸福感得得分越低,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就越強。
2.3.2 不同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與自主生活能力的比較
采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鍛煉水平的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隨參與體育鍛煉水平的增加,軀體能力水平和工具性能力水平都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且中、高等參與體育鍛煉參與水平對參與者的軀體能力、工具性能力影響效果優于最低參與體育鍛煉水平者,但一般參與能力者和專業參與能力者之間沒有出現差異(圖2)。
本研究發現,堅持參與不同水平層次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堅持適度體育鍛煉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有明顯的積極影響,且鍛煉參與水平和幸福感呈正比例分布。

圖2 不同層次參與體育鍛煉水平對個體軀體能力、工具性能力影響示意圖
在國內外大量研究中證實,當一個人身體較健康時,他能較多的體驗到生活的快樂,主觀幸福感也較高,當一個人身體不健康,處于病痛折磨之中,他更傾向于體驗生活的不幸,主觀幸福感明顯下降[4]。由于老年人在生理機制等各方面逐漸減弱,身體各器官功能開始下降,抵抗能力減弱容易生病,老年人開始對自己的生理狀況越來越關注。而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能夠提高機體機能水平,增強抵抗能力,延緩衰老,提高軀體健康,因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其身體各方面健康水平明顯高于低鍛煉參與的老年人,他們對自己身體健康方面表現較為自信,他們對于其身體和生理功能的擔心明顯低于低鍛煉水平的老年人。此外,體育鍛煉可以治療心理疾病,減少抑郁感覺。近年來神經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已經證明,肌肉緊張與人的情緒狀態有密切關系。不愉快的情緒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內臟肌肉繃緊的現象同時產生,而體育運動,能使肌肉在一張一弛的條件下逐漸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緊張狀態,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增強自尊,排遣寂寞,提高老年人對生活的熱情。另外體育鍛煉是與他人緊密協作的過程,可以增加老年人與外界和他人交流和接觸的機會,通過與其他人之間的語言交流,擴大老年人的交際范圍,減少孤獨情感的產生,豐富老年人的自主生活內容,研究還發現一些體育項目,如步行、慢跑等靜養性鍛煉能積極促進老年人精神健康,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在運動中減輕或忘卻不良情緒,產生愉悅之感,促使幸福心態產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也比較開朗,樂觀也比較有信心去面對和解決困難,活得也比較開心。此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在生命活力、健康關注、自我價值與低鍛煉參與水平的老年人存在顯著差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他們更多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飲食等方面的健康,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自我價值感通常也高于低鍛煉水平的老年人。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高于低鍛煉參與水平的老年人,這對于指導老年人體育鍛煉,提高其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提高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層次參與鍛煉水平者在IADL、ADL得分方面均有顯著性差異,在PSMS方面,一般參與鍛煉水平與近專業參與鍛煉水平者之間差異并不顯著。據其他研究結果,適量的體育鍛煉可以減少老年人肌肉萎縮,增加肌肉應力和應激能力,從而提高老年人機體活力,預防機體老化,本體感覺敏銳對外界情況反映比較靈活,并協調地支配機體做出反映。在工具性能力方面(如打電話、洗衣服)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更好的支配機體對于工具的應用。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使人反映敏捷,還可以鍛煉身體,強健體魄,身體愈健壯,做事也倍感容易,在自主的鍛煉中,無時無刻不在運用基本活動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爬、負重、搬運等,經常從事身體基本能力的鍛煉,能有效提高肢體和關節的靈活性,對于提高老年人機體活動能力和工具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經常從事適量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容易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樂觀的心態使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自主生活能力。同時,在對老年人的各項生活能力的調查中,可以預測老年人的社會需求和生活質量,為更好的關注老年人、改善老齡化社會條件提供科學分析的依據[7]。
本研究首次通過地方老年人鍛煉水平對生活的影響的調查分析,探討了適量的參與體育鍛煉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證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指導老年人體育鍛煉實踐中,要制定適度、合理、科學的體育鍛煉。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老年人這一群體需要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研究成果對于鼓勵老年人多參與體育鍛煉,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1]梁德清.高校學生應激水平及其與體育鍛煉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4,8(1):5-6.
[2]徐昌豹,趙淑英.體育活動對老年人情緒和幸福感影響的研究[A].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0:262-263.
[3]武潔.中國的老年人口[J].中國統計,2005,6:53-55.
[4]徐蘭,寧長富.老年公寓中喪偶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抑郁情緒的測評[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5).
[5]趙慧敏.聲樂學習對中老年人孤獨感得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6):560-561.
[6]袁靜.江蘇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對策探析[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8,1:25-26.
[7]鐘文貴,李淑梅,吳劍波,等.老年人幸福度和抑郁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6):346.
[8]段建華.主觀幸福感概述[J].心理學動態,1996,4(1):46-51.
[9]SARAFINO E P.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2002.
[10]FREDRICKSON B L.How does Religion benefit Health and well-being?Are Positive Emotions Active Ingredients[J].Psy Inq,2002,13(3):209-213.
[11]NETZ Y,WU M J.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vanced age:A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J].Psy Aging,2005,20(2):272-284.
[12]Wlodarczyk J H,Brodaty H,Hawthorne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and 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4,39: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