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只有醫生知道》是一本白話版的“生育百科書”,也是一本現實版的“醫生血淚史”。直白和平實是本書最大的特點,作者張羽,是協和醫院的醫師,以權威的身份,行科普之實,把艱深的醫學術語化為口語,詳盡講解關于人體健康、生育常識,以及醫患關系的故事。
“就拿地球儀來比喻卵巢腫瘤,亞洲板塊可能都是良性的,非洲板塊可能是交界性,也就是良惡性之間的,僅有歐洲那一塊是惡性的。”這樣通俗的比喻在文中比比皆是,疾病本該是可怕的、冰冷無情的,但在醫生眼中并非完全如此。同時讀者也會看到白衣天使們忙碌、疲憊、焦慮的另一面,而不是被輿論那樣驅趕到兩極,要么是神圣無私的天使,要么是收黑錢搜刮患者見死不救的衣冠禽獸。醫生首先是人,是人都會有人性的多個層面,是人也都要面對堅硬的現實,苦苦努力,想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本書幫我們了解疾病、養生常識,也幫我們深入了解當代醫生這個群體。
作者在各種病例中想揭示的是“未病先防病”的道理,讓女性更加了解身體、愛惜身體,不要等疾病到來時,才驚覺命運殘酷的玩笑。長期混亂的作息、無規律飲食、缺少運動……種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都會讓身體累積微小的問題,日積月累,總有一天讓看似健康的身體不堪重負。很多人對疾病心懷恐懼,不愿意經常檢查身體,對醫生敬而遠之,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得到一紙“晚期”的通知單,連后悔都已沒有機會。醫生也只有痛心惋惜,因為很多疾病若及時發現,完全可以根除,但拖延、忽視、懶惰,讓我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不僅僅是醫生應該知道的,也是每個珍視健康的現代的人應該知道的。
37歲的美國性感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全球矚目,她描述自己為防病而先行手術的歷程,朱莉在文中寫道,孩子經常問起外婆,她也不得不重復母親患病離世的過程,這提醒了她,不能讓自己過早逝去,給孩子和家人造成終身遺憾。于是,她在做過詳細檢測后,決定切除乳腺,以降低自己患癌風險。朱莉說自己公布此事,也是呼喚全球女性關愛身體健康,告訴大家面對潛伏的疾病,我們有所選擇,可以讓現代科學與命運對抗。
該如何面對我們的人生?該以何種方式煥發我們的健康和美麗?該如何在自然的安排和先進科學間找到身體的平衡?每個現代女性都在面對這樣的問題。生活方式有了更多選擇,我們該如何以理性去做適合自己的判斷?我們是否也會有朱莉那樣的勇氣,未雨綢繆?幾年前患癌離世的復旦博士于娟的遺書《此生未完成》也帶來了同樣的思考。
醫學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帶來思想和倫理的沖突無處不在。我們要堅持的只有一個原則:好好愛自己,用最真實、最可靠的方式愛護自己的身體,定期檢查,及時就醫,也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更健康也更自由地存活于這世界,這不但是對自己的責任,也是對家人、對愛人、對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
生命如此艱辛,所幸我們已有足夠多的選擇。愛身體、愛人生,在水深火熱的現實中,堅持自己想要的健康生活,做健康、真實的自己。這并不是一個夢想,這是我們應有的堅持。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