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
每一個父子反目的故事背后,都站著一個對丈夫心懷敵意的母親。
一
那天,聽一個兒子控訴父親:“他在外面對誰都是笑臉,可是一回到家就變成了魔鬼……有一次,他在集市上買了一些肉,在外面對人說,是買回家給家里人改善生活的。但回家做好后,他一個人吃,吃不完的就倒在地上,還要用腳去踩。他說就是不讓我吃,罵我是豬狗不如的東西,養豬還可以吃,養一只狗還會搖尾巴……”
這樣的父親已經很不堪了,那在這樣的時候,母親是否能給孩子一些安慰一些支持一些溫存呢。
“不,母親早已被自己的不幸淹沒了。每當丈夫打罵過她或者是我們幾個孩子之后,母親唯一能做的就是罵,用她的滔滔不絕、聲淚俱下數落父親的種種不是,哀嘆自己嫁給他的后悔。母親一再提醒我們,讓我們長大了不要理這個老東西,最好殺了這個老不死的,為自己報仇……”
現在,這個兒子已經成年,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一次沖突之后,他與父親在一紙協議上簽字,宣布斷絕父子關系,
遠離他,否認他,控訴他,兒子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當年母親的愿望,真正報復了自己的父親。只是他并不幸福,仍然在人生的困境、心靈的焦渴狀態中苦苦掙扎。
我想到他的母親,那個當年罵自己丈夫,希望兒子為自己報仇的母親,此時心中會作何感想?兒子與父親簽脫離關系的協議時,母親仍然是與父親一起生活的,盡管吵鬧一生,但命運讓他們如同拴在一根繩上的蚱蜢。所以,兒子遠離父親時,其實也遠離了母親。
希望兒子為自己報仇,而那枚箭落下來,也傷了這位母親自己。
二
這個女人更不幸,早年下崗,人到中年重病纏身,不久就要遠離人世。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回憶一生,覺得不幸的源泉全來自身邊這個男人,這個冷漠的粗魯的打自己的男人。她恨自己的丈夫,也恨婆婆一家。于是,她寫下了幾千字的信,給自己的兒子。信中,她歷數丈夫對自己的種種不好、婆家對自己的不好,當然也包括對兒子的不好。
她告訴兒子,某年某月,丈夫當著眾人的面罵她,甚至追趕著要打她。
她告訴兒子,他8歲時,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一只槍,被父親暴打一頓,甚至將他推到門上。
她告訴兒子,自己病后,丈夫和婆家怎么冷落她,不盡心照顧她……
然后,她要兒子在自己的病床前發誓,與父親一家斷絕關系,將來一定要為自己報仇。
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在這樣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氛中,被迫去體會母親的冤屈與憤怒,也深深地記住了父親的不好。
母親死后,兒子將母親的喪葬費與遺物全部據為己有,拒絕交給父親。同時,他開始和父親爭房產,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
現在,他真的是實現了母親的遺愿,讓父親沒有好日子過。但同時,他自己也沒有過好。
三
這樣一個家庭,在外人看來算是很不錯的,夫妻倆都有挺好的工作,有房有車,有一個讀大學的兒子。中產階層的生活應該安穩閑適,他們家里卻彌漫著硝煙戰火。
談到兒子,丈夫說妻子不懂教育方法,當年在兒子求學的關鍵時候,犯下了一系列錯誤,讓兒子成績下降、性格大變。
妻子則說,是做父親的沒給兒子做出一個好榜樣,兒子才和他一樣暴躁沖動。她拿出一個作業本,說,你看,這就是證據。
那是兒子在小學時代的一個作文本,里面有篇作文,標題是《我的理想》。孩子用稚拙的字跡寫道:當我長大了,我的理想是不要做父親這樣的男人,我不會搞外遇,不會去賭博,不會打老婆……
妻子讀到這里,傷心地流下了淚。丈夫聽到這里,羞愧地低下了頭。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覺得難受,為他們兩個人,也為那個孩子。
當年,這位丈夫大概確實沒達到好男人應有的境界,于是,在兒子心目中留下如此不堪的形象。而這位妻子,把兒子小學時的作文本保存十多年,在這樣的時候拿出來,作為自己觀點的佐證,同樣不夠大度不夠陽光。
可以想象,平時,她在兒子面前一定少不了提到丈夫種種不好,然后把兒子牢牢地拉在自己的戰壕里,希望結成對抗丈夫的同盟。
從那個丈夫臉上落寞的表情可以看出,在這個家,他是多么孤獨、多么不快樂。
妻子和兒子其實一樣,在這個家,每個人都不快樂。
四
每一對父子反目的故事背后,都站著一個對丈夫心懷敵意的母親。
身為女人,都希望嫁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為自己遮風擋雨。可命運弄人,有時,偏偏遇到一個挾風帶雨的男人,你怎么辦?
感嘆一句遇人不淑,然后把婚姻不幸的責任全推到丈夫身上,肯定不對。每個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你當年選擇了這個男人,現在你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可是,身為女人,尤其是身處困境中的女人,往往不由自主地拉起身邊的孩子,與孩子結成同盟,來對付“惡魔”式的丈夫。為了獲得孩子的支持,母親會有意無意地將丈夫妖魔化。當丈夫表現出不好的一面時,她會定格、放大,一次次在孩子面前重播、強化。
其實,女人應在孩子面前盡量維護丈夫的形象。就算丈夫真不好,有種種惡習,做妻子的也不該添油加醋,而應讓孩子自己去認識辨別。就算孩子得到的父愛真的極其菲薄,那也應由孩子自己去評判,不需要母親代為評判。因為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樣。
身為母親,在孩子得到的父愛不夠時,更要給予更多母愛,給孩子一些正能量,讓他對人性有善的認識,對人生有美好的希望。而不是把他所獲得的原本菲薄的愛,再剝得支離破碎后,給他看。以為這是讓孩子看到真相,其實是母親暗藏私心。
作為孩子最親近與信任的人,母親告訴孩子,另一個他原本應該同樣親近信任的人——父親其實多么不堪,實在是大忌。這種攻訐,讓孩子無所適從。對人的不信任感也由此深深埋在心里,讓孩子無法感受到他人的善意、關愛,讓孩子越來越孤單,越來越憤怒。最后,他也和母親一樣,有了一顆扭曲的憤怒者的心。一個在恨中長大的人,不懂得愛,也得不到愛。
當母親慫恿兒子為自己報仇時,她也許可以讓那個折磨了自己上半輩子的男人有一個痛苦的下半輩子,但實際上也害了兒子的一生。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