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軍
老舍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或許你還不知道,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很有一套。他的四個兒女都很有出息,長子舒乙還做過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這都得益于他那“三不一有”的教子章程: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別是不必每一門都考100分;不必非上大學不可;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多從玩中學習;有一個健壯的身體。
一次,小女兒舒立拿著60分的數學試卷哭哭啼啼地回到家中。老舍弄明原委后,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安慰女兒道:“我當發生了什么大事,不要緊,60分已經挺高了。再說,現在的題越來越難。要是我,還考不了這么多呢,頂多考20分。”父親的話,讓悲傷的小女兒破涕為笑。她暗下決心,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學習,不能辜負了父親對自己的信任和理解。
時光荏苒,孩子們漸漸地長大,到了報考大學、選擇專業的關鍵時刻。這時,老舍只是坐在一旁聽著孩子們熱烈討論,自己一言不發。當孩子們征求父親的意見時,老舍豁達地笑著說:“你們講的都是外國話,你們該入哪科我一點兒都聽不懂。我上一邊去待著,不參與意見。”最終,兄妹四人全部選擇了理工科,無一人繼承他的衣缽。老舍釋然地對兒女們說:“這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我很贊成。”
長子舒乙選擇了林業化學專業,這是一門從木材的下腳料里提煉酒精、酵母的學科。一個周末,舒乙帶同學回家,聊天時他們說的全是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雖然老舍聽不懂,但他總是在一旁默默地聽他們談論。后來,他專門寫過一篇名為《可喜的寂寞》的散文,描述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老舍先生所說的“不必非上大學不可”,并不是說他自己沒有上過大學就不主張別人上大學,而是一種反對“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給妻子的一封信里,他談到自己對孩子們的希望:“我想,他們能粗識幾個字、會點兒加減法、知道一點兒歷史,便已夠了。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兒會跳舞演講,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體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歡喜。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一個誠實的車夫或工人一定強于一個貪官污吏。”他還進一步說:“書呆子若有機會做官,則必貪迂誤國,甚為可怕!”
在家里,老舍先生鼓勵孩子們自由地發展他們的天性,并且盡量滿足孩子們的正當愛好,從不對孩子們進行干預。與子女們相處,老舍先生從不以家長自居,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與孩子們交流。二女兒舒雨上中學時,學校組織籃球隊,多印了一件背心。當時,他家經濟條件比較好,舒雨就買了回來。背心很大,剛拿回家就被父親要了去。為顯公平,老舍隨即拿出一副皮手套跟女兒“換”。他愛給孩子們寫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話開玩笑,甚至向孩子們宣布自己的寫作計劃。在他面前,孩子可以不加忌諱、自由說話。他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這樣的態度和胸懷。
老舍先生特別喜歡孩子,而且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兒童最可貴的品質,萬萬不可扼殺。當看到有孩子被培養成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小老頭兒時,他會落淚,他說這是一種悲哀。他絕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約束。而現在的孩子們,書包越來越沉,眼鏡越來越厚,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計劃著讓孩子學鋼琴、學畫畫,使孩子完全失去了自由發展天性的時間。孩子上學后,若像舒立那樣考個60分回去,家里會打罵之聲四起。于是,孩子們的童年沒有了天真,玩得也不盡興,對學習也提不起半點兒興趣。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信任。不妨學學老舍先生,順應孩子的天性,還孩子快樂的童年,給孩子深切的理解。這樣才是真正地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