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聽荷
最近,沈陽一位媽媽的一條微博在網上被圍觀并爭相轉發:“可憐我兒了,連上廁所都不耽擱,自己搬個板凳就寫上了,中國的教育制度什么時候能改變啊?”
微博照片上那個坐在馬桶上還在“奮筆疾書”的5歲孩子讓人感覺不忍。5歲,幼兒園的年齡。我們這么大的時候,正蹲在樹下看螞蟻打架,或者在和小伙伴們一起沐風奔跑。可是,現在5歲的孩子怎么就“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了呢?
傷不起的孩子,輸不起的家長
提起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提到最多詞就是“糾結”——一邊不忍心看著孩子這么“苦”,一邊擔心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自己的孩子不學會跟不上;一邊抱怨和憤怒著現在的教育制度,一邊帶孩子奔波于各種輔導班之間。“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家喻戶曉的口號,蠱惑了無數中國家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人之常情,也是我們傳統教育觀念中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愿望和目標。于是,各種各樣的“智力開發”、“超能開發”被奉為育兒“秘籍”,各種各樣的早期教育培訓班遍地開花。于是,我們5歲的孩子便將作業寫到了廁所里。
其實,在有關孩子早期教育的各種報道中,更極端的比比皆是。
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有一則新聞在網上流傳甚廣:一個8歲的女孩,在其父親的策劃下,從海南出發,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跑步到達北京。
從海南到北京,3588公里,這就是這個孩子的父親為孩子制訂的夏令營計劃。海南、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這個8歲的小女孩,就這樣以每天平均60公里的速度,在凌晨的黑暗中,在正午的烈日下,在突來的雨水里,一路跑了下來。
在印度,也曾有過類似的事,但結局卻大相徑庭。一個叫布提亞·辛格的小男孩,在4歲半時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馬拉松長跑,被稱為馬拉松神童。辛格5歲半時,他的父親和教練策劃想讓他用10天時間從印度東部跑到西部,整個行程大約500公里。然而,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為此出動,封路制止。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個5歲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對他的體力和情緒都是一個負擔。讓一個孩子去嘗試不屬于他年齡的活動,是一種殘忍。國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責任保護一個孩子的生命健康。
“保護孩子的生命健康”,一個多么人道而又溫暖的理由。但可惜的是,我們的幼兒教育中缺少的恰恰就是這個。
小小年紀經不起過度開發
雖然“長跑神童”或“虎爸”、“虎媽”等極端開發教育畢竟是個例,但在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的引導下,眾多家長一邊感嘆著孩子的“可憐”,一邊不惜犧牲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策劃”著孩子未來的發展軌道。于是,孩子的生活中便只剩了“學習”二字。
林妙可唱的一首兒歌《爸爸媽媽聽我說》,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你對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學學這個學學那個/忙得不得了/我的煩惱又有誰會知道/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消化不了。
其實,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尊重成長本身的規律,有一個科學的整體規劃。
我們不妨以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為例來嘗試加以說明。
從大的范疇來講,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是通過對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建構審美心理,達到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具體來說,讓孩子從小接受適當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他們的音樂才能,還可以鍛煉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堅強的毅力,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為什么我們的“琴童”學琴學音樂卻往往是一部“血淚史”呢?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舒曼杯(亞太)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中,13歲的沈陽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4項冠軍、2項亞軍。可是,談到女兒的成才經歷,她父親卻說:“如果能重新選擇,我不會再逼女兒學鋼琴。為了逼孩子學琴,我3年打了女兒400多個耳光。”
也曾見過不少學琴的孩子,在家長的逼迫之下辛辛苦苦地學了多年,卻是越學越“苦大仇深”,最終過了十級或者參加過高考后就發誓再也不碰琴了,很是讓人感到可惜。
其實,對孩子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從生活和游戲的各個方面入手,配合一些音樂游戲,啟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感受音樂的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然后,在孩子適當的年齡,結合孩子自身的條件和興趣,為孩子選擇適當的樂器。反之,如果忽略整體規劃,只是在功利思想的驅使下逼迫孩子學習,就會消磨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徹底失去對音樂的興趣,不僅難以成名成家,而且恐怕連音樂的欣賞者也做不成了。
別讓成才代替成長
當然,無論是媒體的報道中還是身邊“別人家孩子”的故事里,“棍棒底下出英才”的成功案例都隨處可見。但是,當我們要求孩子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趕超他人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孩子內心承受的巨大壓力?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孩子的成績上的時候,有沒有關注過成績背后掩蓋的孩子的掙扎和脆弱?
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的兒子傅聰是一位國際級鋼琴大師,傅聰幼年學琴時傅雷對他的要求極為嚴格。傅雷在樓上翻譯作品,孩子在樓下練琴。琴聲稍有停頓,他就會下來抓住傅聰的頭往墻上撞。這種做法不僅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而且使傅聰母親的精神受到了刺激。
在晚年,傅雷先生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過深刻反省,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自認人生對朋友無愧,唯獨對你和你母親感到有愧良心,這是我近些年來的心病,近些天一直像噩夢般在我腦海里盤旋。可憐我過了四十五年,父性才真正覺醒。”
很多家長都喜歡讀《傅雷家書》,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人體味先生的懺悔,而只是盲目模仿其中“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式。
也有人會說,只要能成才,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但是,人生的路很長,幸福和成功與否也不能簡單地用是否考取名牌大學、是否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來單一評說。也許,我們津津樂道的“成功、成才”只是短暫的競爭優勢和虛幻的風光;而我們付出的,卻是孩子的童年幸福甚至是生命健康。
讓孩子自然成長
盧梭曾經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有一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小學老師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應放在教孩子如何與周圍人相處、學會聽課、學會表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對于五六歲的孩子,好習慣要比知識重要得多。對孩子的教育,家長要看長遠一點兒。
《爸爸媽媽聽我說》那首兒歌里還唱到:爸爸聽我說/媽媽聽我說/我喜歡和小朋友蹦蹦跳跳/爸爸聽我說/媽媽聽我說/我也喜歡和你們打打鬧鬧。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確,教育和農業一樣,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有自己的生長周期,需要精耕細作、精心呵護,還需要依照個體的不同進行不同的培育,不能像工業一樣批量生產、迅速出爐。
發微博的那位沈陽媽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為了讓孩子能適應小學生活,她特意為兒子選了一所大家公認不錯的幼兒園,老師是從小學退休的,家長們都奔的是她的教學質量好。
也有家長說:“原來,《弟子規》孩子一本都會背,現在拿出一問全忘了。”這就是早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強記”——“記得快,忘得更快”。
很多事情可以推倒重來。但是,“人”不可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快樂的童年也只有一次。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會的孩子,但首先應該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更不能把孩子當成教育的試驗品甚至犧牲品。
每一個孩子都好比一個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有生命力的生態環境,經不起掠奪性的開發。讓我們記住冰心老人的話:“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