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莊林
是誰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最大?這是研究人員一直想解開的一個謎。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鎖定過很多目標:首先是我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然后是基因,接下來是配偶。這些因素都對我們有很大影響,但不是最大的。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科學家們對此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據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我們一生的神秘力量來自我們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是終生伙伴
在我們的一生中,配偶出現得相對較晚,父母最終會離開我們,兄弟姐妹可能是唯一稱得上我們終生伙伴的人。
對于兄弟姐妹對我們一生的影響,科學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討論出生先后順序上:年長的哥哥或姐姐趨向于靠自身努力奮斗,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有叛逆傾向,處于兩者之間的兄弟姐妹往往會感到迷惘失落。
科學家們正在進行大量新的研究:兄弟姐妹怎樣誘使或阻止我們做出危險行為,如何在家庭巨變中保護我們免受傷害,怎樣傳授我們關于異性的知識以及兄弟姐妹們如何在家里相互競爭以獲得長輩認可等。
加利福尼亞大學家庭社會學家凱瑟琳·康格表示:“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注意到兄弟姐妹的作用,現在,大量研究工作正在揭示兄弟姐妹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的。”
伴隨終生的生活爭端
童年時期,我們有很多時間是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過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不少社交技巧。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2008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11歲之前,孩子們33%的空閑時間是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比他們和朋友、父母、老師在一起的時間都多。此后,科學家們進行了數年的跟蹤調查,去年公布的調查結果發現:即便是已經開始獨立生活的青少年,也會花不少時間(每周至少10小時)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活動——除了上學、運動、約會和睡覺的時間,他們剩下的空閑時間并不多。
朝夕相處使孩子們更親密,也滋生了很多摩擦。盡管兄弟姐妹間的吵架、打鬧讓父母感到頭疼,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學到不少東西,特別是一旦發生沖突后如何解決爭端。經過長達數年的跟蹤調查,科學家發現:在家能順利解決兄弟姐妹間摩擦的孩子,也會把這種技巧帶進教室。
研究人員認為,正是這種爭端,使兄弟姐妹間的相處成為我們日后生活的一次預演。成年后,我們的生活由種種關系組成——工作關系、婚姻關系、朋友關系等。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蘇珊·麥克黑爾說:“你正是在和兄弟姐妹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所有溝通、應對技巧。”
不得寵時的利益戰略
如果一個家里有好幾個孩子,那么,這個家就像宮廷一樣充滿了明爭暗斗,有盟友、仇敵,也有嫉恨和忠誠。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或許在大多數這樣的家庭中,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偏心。
雖然父母的偏心表現得很明顯,但大多數父母常常不愿承認。從表面上看,孩子們似乎都能調整心態去適應父母偏心的事實,甚至常常會利用這一點。康格說:“他們會對最得寵的孩子說,‘你去問問媽媽我們能不能逛商場吧,她從不拒絕你的要求。”但在內心深處,不得寵的孩子會因此而蒙上一層陰影。康格說:“他們往往很悲傷,會感到自尊心受挫。他們覺得自己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有價值,也很想弄明白這是為什么。”
想想在工作中,這樣的場景是否也很熟悉?員工們本能地知道誰會向上司報告壞消息或提出危險的建議。當得寵的同事在上司的贊揚聲中拿著獲準的提議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有受傷的感覺,還伴隨著幾分羨慕和妒忌。但兒時的經歷告訴你,最聰明的戰略是不要爭寵,而是和他結盟,利用上司對他的寵愛扭轉局面,為自己爭取利益。
自我認同的分歧選擇
兄弟姐妹間會相互模仿,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年幼的孩子會模仿哥哥或姐姐表現出來的技能和長處,年長的孩子則不愿去學新東西,因為他們害怕被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比下去。在很多情況下,同胞兄弟或姐妹不愿以對方為榜樣,而是想和他們區別開來。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為了自我認同而作的分歧選擇”。
研究人員指出,“為了自我認同而作出分歧選擇”至少有一個重要作用:它能讓一些孩子遠離危險行為。同胞兄弟姐妹常常會把危險的習慣帶進家,傳播給其他人。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的兒童發育心理學家帕特里夏·伊斯特說:“如果姐姐是未婚媽媽,那么,妹妹也走上這條路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4~6倍。酗酒、吸煙等其他不良習慣也是如此。”
一些孩子卻打破了這種固有模式。調查發現,在很多家庭中,妹妹沒有像姐姐那樣走上未婚媽媽的道路,僅僅是因為她們想和姐姐有所不同,而不是認為姐姐的做法不明智。這種行為也體現在吸煙上。3年前,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夫·羅杰斯公布了一份對青少年吸煙的調查:在多子女家庭中,哥哥或姐姐通常會引導弟弟妹妹吸煙,但這種“好意”不一定會被接受。哥哥姐姐與弟弟妹妹的年齡差距越小,后者越有可能抵制吸煙。顯然他們認為年齡相仿已經使自己和哥哥姐姐太相似了,要顯示自己的不同就必須在吸煙這件事上和哥哥姐姐相反。
異性同胞的定向交友
異性兄弟姐妹會對人們長大后如何擇偶產生很大影響。研究人員對賓夕法尼亞州中部地區的青春期男孩和女孩進行調查發現:女孩更多地表現出敏感和樂于助人等特征,男孩則在獨立、有競爭性等特征上得分較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與異性兄弟姐妹—起長大的孩子往往在這些和性別有關的特征上表現得更突出,而不是更中性化。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和女孩對異性有固定的看法,甚至在交友時會刻意尋找符合這些標準的異性。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家庭和人類發展學教授金伯利·厄普德格拉夫說:“這叫做定向交友。”
雖然孩子們在幼年時會疏遠異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這也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在這個方面,有異性兄弟姐妹的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去年,得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伊克斯公布了一份調查:有姐姐的男孩和有哥哥的女孩在和異性交往時表現得更自然,更應付自如。伊克斯說:“在溝通過程中,有姐姐的男孩和對方有更多互動交流,也更容易贏得女性朋友的青睞。有哥哥的女孩更可能和陌生男子搭話,主動向他微笑表示好感。”
血濃于水的親情紐帶
童年時的家庭危機可能會促使兄弟姐妹建立更親密的關系,至死不渝。父親或母親逝世會給—些家庭帶來沉重打擊。但當年長的孩子開始幫忙撫養弟妹時,這種雙重角色,能為今后兄弟姐妹間建立牢不可破的親密關系奠定基礎。
隨著年齡的增長,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會越來越濃,雙方的沖突會慢慢消退,這也是親情最偉大的特征之一。事實上,幼年時經常打架的孩子長大后關系可能更好,也更容易動情——他們常常能清晰地回憶起小時候是為了什么事打架,從中吸取了什么教訓。這樣的孩子在感情上更成熟。
當我們邁入人生的后半段時期,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便顯得更重要。當疾病和配偶去世不可避免地襲來時,我們總要依靠那些和我們交情最長、關系最親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早年分道揚鑣的兄弟姐妹往往會重聚在一起。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兒童發育心理學家朱迪·鄧恩說:“在調查中,當被問及是什么促成他們今天的關系時,他們說是童年時期相伴的經歷使他們擁有這種不可分割的親情。這樣的經歷對我們所有人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個世界太大、太孤獨、太讓人害怕。但你知道你的兄弟姐妹會伴你一起闖蕩人生,沒有什么比這更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