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會
“莫將身病為心病。”這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名言。意思是指心理負擔過重,心累對身體健康毫無益處。現代醫學專家更是指出,人類如今已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心理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敵人。對于每個人來說,追求養生之道,首先要學會養心。具體地說,就是要善養“四心”。
一要善養善良之心。善良是人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于扶貧幫困,心中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于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肌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養分。
二要善養寬容之心。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于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三要善養樂觀之心。樂觀是人生的不老丹,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舉世皆從愁里老,樂觀才是長壽藥。世界衛生組織曾召集世界上有關的科學家討論長壽的辦法,一致認定為快樂使人健康長壽。樂觀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四要善養淡泊之心。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名逐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和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于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