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全,曹家紅
倫敦奧運周期我國女子高低杠技術水平現狀及發展對策
李 全1,曹家紅2
運用文獻資料、錄像觀察、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我國2010-2012年3次國內比賽高低杠決賽前8名選手以及30屆倫敦奧運會高低杠決賽前8名選手所完成的成套動作進行研究。剖析倫敦奧運周期我國女子高低杠技術水平現狀:上法以“跳上高杠—屈伸上”動作為主流;下法以“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和“直體后空翻兩周下”動作為主流;“帕克空翻”成為中國隊員高換低動作的“規定動作”;“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仍是我國隊員低換高的主流動作,成為被裁判嚴格扣分的“軟肋”; 編排連接串以“三連接”為主流,其中又以“林轉—凌轉—分腿葉格爾”為主流連接,成套動作的連接價值與世界水平相比整體偏低;我國隊員整體D分低于世界水平,而動作的完成質量則差距更大。建議中國女隊盡快發展D組以上的低杠換握高杠動作,努力發展“回環轉體—飛行”的二連接動作,提高“大擺回環”和“近杠回環”轉體成倒立以及“屈伸上—后擺成倒立”的動作質量,盡快提高我國高低杠的整體競技水平。
高低杠;難度動作;技術水平
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女子體操賽場上,我國女團無緣獎牌而獲得第4名,雖然團體決賽中高低杠單項排名第1,但是與排名第2的俄羅斯隊分差僅為0.233,并無明顯優勢;在高低杠決賽中,我國的“高低杠公主”何可欣以最高7.1的D分仍未能奪金而屈居第2名。而在2011年東京世錦賽上,我國女團雖然獲得第3,但是高低杠單項卻排在第4,與排第1的俄羅斯隊分差達1.566,非但沒有掙分反而拖了團體總分的后腿。東京世錦賽賽后陸善真教練認為:“裁判員基本抓住了我們的軟肋,在扣分標準上不斷提高,這樣使得我們失去了一些分數,和以前相比我們的高低杠已經沒有那么大的優勢了。”[1]為此,本文試圖分析目前中國女子高低杠的現狀,為我國女隊及時順應國際技術發展潮流,調整動作編排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我國2010年全國體操冠軍賽、2011和2012年全國體操錦標賽的高低杠決賽前8名選手完成的成套動作以及2012年第30屆倫敦奧運會(以下簡稱“奧運會”)高低杠決賽前8名選手完成的成套動作。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有關高低杠的研究論文,了解近年來有關高低杠競賽和技術發展的研究成果,通過互聯網瀏覽有關運動員高低杠比賽以及規則和技術討論的信息。
1.2.2 錄像觀察法 反復觀看國內2010年全國體操冠軍賽、2011和2012年全國體操錦標賽高低杠決賽以及2012年第30屆倫敦奧運會高低杠決賽的比賽錄像,并根據需要運用多媒體軟件“會聲會影”12.0對選手完成各種轉體動作握法的變化進行確認。
1.2.3 數理統計法 對比賽選手計入D分的動作類型、難度、連接串類型及數量、連接價值、D分和E分進行數理統計。
2.1 低杠上法以“跳上高杠—屈伸上”為主流
統計結果顯示,“跳上高杠—屈伸上”的上法動作在3次國內比賽分別有4、5、6人次使用(占50%、62.5%、75%);“低杠長振屈伸上”分別有2、3、2人次使用(占25%、37.5%、33%);“并腿跳越低杠至高杠—屈伸上”僅2010年有2人次使用,2011和2012年錦標賽均無人使用。從中可以看出,多數隊員選擇從高杠開始發揮成套動作。根據高低杠的特定要求[2],如果成套動作從低杠開始,則至少要有從低到高、 從高到低、 再從低到高的3次換杠動作;如果成套動作從高杠開始,則只要從高到低、再從低到高的2次換杠動作。如俄羅斯的穆斯塔芬娜和科莫娃都擅長換杠動作,整套均有3次換杠動作,使成套動作上下翻飛、錯落有致。而中國隊員除姚金男和黃慧丹有3次換杠動作外,其他隊員都只有2次換杠,主要是為了滿足規則要求,先從高→低,再從低→高,且大部分選手均使用“蹬杠弧形至高杠”的低級換杠動作,使成套動作的編排確實存在“硬傷”。
2.2 下法以D組難度的“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和“直體后空翻兩周下”為主流
3次國內比賽“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和“直體后空翻兩周下”動作的使用人次為6、5、7(占75%、71%、88%),成為主流下法動作,其中使用“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人次略多于使用“直體后空翻兩周下”,而E組難度的“直體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僅有何寧和鄧琳琳采用。奧運會下法動作使用情況雖然相類似,但是已經有兩位選手(特維德爾和科莫娃)攻克了F組難度動作“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720°下”,刷新了實施不封頂評分規則以來高低杠下法難度的記錄,反映出世界優秀女運動員勇于攀登難度高峰的積極進取精神,同時也為選手增強成套的競爭力加碼。但是筆者預計下個奧運周期D組難度的“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和“直體后空翻兩周下”仍然是主流,因為“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720°下”動作難度大、落地不容易站穩;而E組的“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540°下”由于是背向落地,不利于發揮眼睛的視覺作用,落地也不容易站穩。在當今世界頂級選手D分非常接近、成套順利完成的情況下,落地能否站穩就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如在倫敦奧運會上“本土作戰”的特維德爾,成套7.0的難度和精彩的編排使她奪冠的呼聲很高,遺憾的是下法落地退了兩步,結果只獲得第3名(與冠軍僅差0.217),如果下法能站穩,則冠軍非她莫屬;而奪得高低杠冠軍的穆斯塔芬娜完成的下法可謂是“一站值千金”。
2.3 “低杠蹬杠弧形換握高杠”仍是低換高的主流動作,成為被裁判嚴格扣分的“軟肋”
女子高低杠比男子單杠更富有魅力,因為它不僅有像單杠一樣的飛行動作,而且還有高杠與低杠之間的換杠動作,這既是優秀運動員表現個人特點和創新能力的機會 ,又能使成套動作表現得高低起伏、錯落有致[3]。從統計結果看到,3次國內比賽的高換低動作均為“帕克空翻”(共24人次),成為中國隊員的高換低“規定動作”;奧運會也有5人次使用帕克空翻,它仍是世界主流的高換低動作。
而對抵換高動作的統計顯示,3次比賽中國隊員們使用“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B組)分別為7、6、6人次,分別占“抵換高”動作的70%、55%、67%,連何可欣和黃秋爽兩位實力強大的隊員也使用此動作,使得她們成套動作的觀賞性和驚險性大為降低,同時留給裁判的實力印象也會受損。“低杠正掏弧形換握至高杠”(C組)也有個別隊員使用,3次比賽分別有1、2、1人次使用。而奧運會選手使用的“抵換高”動作類型明顯豐富(8種),且難度更高,如“蹬杠后回環經手倒立騰空轉體180°至高杠”(E)、“正掏經手倒立騰空轉體180°至高杠”(E)、“低杠正掏弧形至高杠”等。可見,中國隊員在抵換高動作上與世界水平相比存在明顯的不足。
“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和“低杠正掏弧形換握至高杠”這兩個換杠動作不僅難度低,而且極易導致擺動動能不足,甚至出現“死掛”現象(英文稱為dead hang)。國際裁判在北京奧運會之后開始改變對高低杠編排的審美,動力不足的成套動作不能得到裁判的青睞[4]。雖然評分規則中沒有“動力不足”的條文,但是不少運動員在完成低杠弧形上至高杠時,明顯缺乏擺動動能,影響動作連接的流暢性,對于有著不同審美觀的國外裁判來看,確實顯得頗為“礙眼”:初級陳舊、缺乏美感。因此,國際裁判對這種影響成套動作流暢性的換杠技術進行重扣可謂“名正言順”。
2.4 連接串以“三連接”為主流,成套連接價值整體水平較低
3次比賽的連接串中,使用人次最多的是三連接,分別為6、8、8人次(占43%、67%、57%);其次是二連接分別為6、3、4人次(占43%、25%、29%);四連接最少分別為2、1、2人次,平均每套的連接串約為1.75個。而三連接中尤以“林轉—凌轉—分腿葉格爾”為主流動作連接,可獲得0.4連接價值。這主要是因為由于三大單臂轉體動作在評分規則里都被確定為E組,并且中國隊員訓練這類動作的技術比較成熟,同時E+E+D的“轉體—轉體—飛行”連接串能獲得0.4的連接價值,對于增加起評分是“相當給力”的。奧運會則是以二連接為最多達16人次(占70%),其次是三連接5人次(占21%),四連接最少為2人次,平均每套有連接串約為2.88個,比我國隊員平均每套至少多1個連接串。從表1各次比賽8位運動員的連接加分、D分、E分的平均數值對比可以看到,我國隊員的成套連接加分至少低于奧運會13%,且呈現停滯不前的局面,表明我國隊員整體連接價值較低,不利于D分的提升,從而影響成套動作難度價值的競爭力。雖然我國的幾位女隊員都具有世界水平的連接價值:何可欣1.0、黃秋爽0.8、姚金男0.7,但是后備隊員和二線隊員的連接價值卻整體偏低,如駱佩茹0.4、譚思欣0.5、譚佳薪0.4。
2.5 整體D分提升乏力,E分呈下滑的態勢,與世界水平差距明顯
與奧運會相比,我國國內3次比賽雖然是“非同場競技”,但國內裁判本著“從嚴要求,備戰奧運”的宗旨,對每位運動員的動作完成情況都進行嚴格評判,通過觀察比賽錄像和統計D分、E分情況可以看出,國內裁判執法的嚴格程度不亞于國際裁判。表1數據顯示,國內3次比賽8位選手的平均D分為6.44 、6.43、 6.48,呈現“原地踏步”的趨勢,以2012年全國錦標賽的6.48相比奧運會的6.79,我國隊員的平均D分低了4.6%。再看運動員的E分,3次比賽的平均E分呈現下滑的態勢,以最好的2010年冠軍賽的7.844相比奧運會的8.781,我國隊員的平均E分低了10.7%,可見我國隊員整體動作完成質量與世界水平存在明顯的差距,這是我國女隊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從國內比賽錄像可以看到,部分年輕隊員在完成B組的低杠換高杠動作時出現“死掛”現象、回環轉體成倒立時角度偏離較大(容易被降組)、飛行換杠過程中分腿、轉體成倒立時塌腰或偏斜、直接連接未能連上等現象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

表1 2010-2012年國內3次比賽和30屆奧運會高低杠決賽前8名選手的成套連接加分、D分、E分情況統計表
3.1 發展D組以上的低杠換握高杠動作
中國運動員只有姚金男和黃慧丹兩人使用“正掏經手倒立騰空(或加轉180°)至高杠”、吳柳芳一人使用“騰身回環經手倒立騰至高杠”,其他隊員都是采用B組的“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這不僅影響成套動作的流暢性,更不利的是E裁判組認為這種換杠形式“動力不足”而會進行嚴重扣分[5]。對于年齡小的后備隊員如譚思欣、商春松等,如果由于年齡和身體能力暫時不適合發展D組難度的“抵換高”動作,作為過渡而“階段性”編排使用“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動作時,則在訓練中應注意提高動作完成質量,因為新規則對于“弧形上”的高度有很明確的要求:肩線(肩膀的水平線)的高度沒有達到或者低于高杠的高度要扣0.3;肩線的高度與高杠平行要扣0.1;而肩線的高度必須高于高杠的高度才不扣分。
3.2 發展“回環轉體—飛行”的二連接
我國后備隊員高低杠的成套連接價值仍然偏低,因此發展“連接串”動作應是我國隊員努力的目標。由于“三連接”、“四連接”等多個動作的直接連接對每個單動作的完成質量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成套動作的穩定發揮,結合我國隊員的自身能力和技術特點,以及比賽的實際效果來看,發展“回環轉體—飛行”的二連接動作相對更切合中國隊員的實際,且符合“評分規則鼓勵運動員發展飛行動作”的潮流。例如:“正掏轉體360°(D)—蹬杠后回環經手倒立騰空轉體180°至高杠(E)”、“并掏轉體360°(E)—京格爾(D)”、“林轉180°(E)—后團兩周轉體360°下(D)”等都有0.2的連接價值。
3.3 提高“大擺回環”和“近杠回環”轉體成倒立、屈伸上后擺成倒立的動作質量
在近兩年的世界大賽中,國際裁判對中國隊完成高難度的“單臂轉體動作”的角度要求非常苛刻,而對歐美選手擅長的“近杠回環轉體動作”,扣分相對較松,從而造成中國隊高低杠成績大幅度下降[6]。因此,我國隊員在平時訓練中應該狠抓“轉體過程方向正”、“轉體結束時身體位置接近垂直”的質量標準,盡量減少扣分因素。另外,“屈伸上—后擺成倒立” 的動作如果使用過多,會減弱成套動作的流暢性,而且每次偏離垂直位置都會被扣0.1-0.5分[1],因此,我國隊員應注意提高屈伸上后擺成倒立的規格標準,并在動作編排上進行調整和改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屈伸上擺倒立”,從而在增強成套動作流暢性的同時減少扣分因素。
倫敦奧運周期我國女子高低杠的上法以“跳上高杠—屈伸上”動作為主流;下法以 “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和“直體后空翻兩周下”為主流;“帕克空翻”成為隊員的高換低“規定動作”;“低杠蹬杠弧形換握至高杠”仍是隊員低杠換握高杠的主流動作,成為被裁判嚴格扣分的“軟肋”;編排連接串以“三連接”為主流,其中又以“林轉—凌轉—分腿葉格爾”為主流連接,成套動作的連接價值與世界水平相比整體偏低;隊員的整體D分低于世界水平,而動作的完成質量則差距更大。建議中國女隊盡快發展D組以上的低杠換握高杠動作、努力發展“回環轉體—飛行”的二連接動作,增強成套動作的競爭實力;提高大擺回環和近杠回環轉體成倒立以及屈伸上后擺成倒立的規格標準,力求E分穩步提高,縮小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1] 五月清風. 陸善真:裁判抓住了我們的軟肋[EB/OL]. http://sports.sohu.com/20111012/n321862492_3.shtml,搜狐體育,2011-10-12.
[2] 國際體操聯合會. 2009年版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s]. 北京:中國體操協會,2009.
[3] 李 柳,孟憲林. 北京奧運會女子高低杠比賽特點的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8(1):156~159.
[4] 李 全. 倫敦奧運周期世界女子體操競爭格局[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11(1):50~55.
[5] 李效輝. 從中外高低杠運動員水平比較試析倫敦奧運會比賽前景[J]. 中國體育科技,2012,48(5):46~52.
[6] 呂玉萍. 倫敦奧運會女子競技體操比賽前景分析[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4):65~96.
London Olympic Games cycle of China Women’s Uneven Bars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LI Quan, CAO Jia-hong
The use of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our country 2010-2012 3 domestic matches the uneven bars finals before 8 players as well as the 30 London Olympics uneven bars final 8 contestants performed by complete sets of action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period our country women's uneven bars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Law to ―Jump on the high bar, Stretch the” action for the mainstream; Purgation ―Regiment two weeks turn 360?” and ―Backflip two week under” action for the mainstream; ―Parke flip” become Chinese team high change low action ―that moves”; ―The low bar pedal bar arc for holding high bar”is our team low for mainstream action, Become the referee strict deduction ―Soft costal region”; Orchestration connection string to ―Hree link” to the mainstream, With ―Turn, turn, Lin Ling as Eger.” as the mainstream of Connection, connection value of complete set of movement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orld level lower; Our team overall D points lower than the world level, And the completion of an action quality difference is bigger. China Women's develop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hat D group above the low bar for holding high bar movemen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loop body, Two connecting flight” action, improve the ―Big circle” and ―The near bar circle” turn into ―Inverted and flexion - back into inverted” action to improve our quality, uneven bars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Uneven bars; Difficulty; Technical level
G832.5
A
1007―6891(2013)06―0071―04
2013-05-03
1.龍巖學院體育系,福建 龍巖, 364000;2.龍巖市體校,福建 龍巖, 364000. 1.Department of P.E., Longyan University, Fujian Longyan, 364000, China; 2.The Longyan Sports School, Fujian Longyan,364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