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編制好五年立法規劃
為配合市人大做好地方性法規五年立法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好今年的法規立法任務,我談三點想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在立法方面要求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今年初,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對轉變政府職能,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新一屆市政府也突出強調法治政府建設,楊雄市長要求法制辦研究提出任期內本市進一步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措施。
新一屆市人大常委會對立法規劃編制和年度立法計劃落實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開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的五年規劃建議、立法計劃建議、地方性法規草案都要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政府方面申報的五年規劃項目、立法計劃項目也統一歸口市政府法制辦初審,再提交市政府。這些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是我們編制五年立法規劃、落實年度立法計劃的大背景,需要從思想上理念上有深刻認識。
五年規劃是市人大統籌各領域立法需求、優化配置立法資源的頂層設計,提供了立法項目儲備庫,是起草部門、審核部門開展立法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為此,法制辦在審核工作中將按照“寧缺勿濫”的原則做好項目論證,嚴格把好建議項目的“入口關”。具體會考慮三方面因素:
第一,是不是立法能解決的問題。法律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法律調整的僅僅是龐雜的社會關系中的一部分,在道德能發揮作用的領域,立法不宜過多介入。在確有立法必要的情況下還應考慮立法時機,即五年內條件是否成熟。此外,還要注意區分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立法權限,規章可以解決的,沒有必要浪費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資源。
第二,能不能體現本市改革發展的需求。在立法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規劃項目應當圍繞中心、突出重點、講求實效,保障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聚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回應改善民生和社會公共服務需求,解決城市安全運行和管理的突出問題,落實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要求等。
第三,有沒有兼顧修改和廢止的需要。一方面,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任務分工中明確提出要對方案涉及的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進行修訂。根據法制統一原則,本市地方性法規也應當進行相應清理;另一方面,改革創新需要破除制度障礙,釋放改革活力,也要求及時對不符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法規予以清理。
按照今年的人大立法計劃安排,市政府需要提交9件地方性法規案,內容涵蓋助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文化建設等方面。在法規草案起草、審核過程中,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落實和保障國家以及本市的改革創新要求。國務院職能轉變方案提出了取消審批事項和下放審批權限,改革工商登記和社會組織登記制度等。市政府也明確要求推進政府職能轉移,將部分政府管理權力逐步讓渡給市場與社會,以及推進職能下放,理順市與區縣政府職權關系等。我們應當將這些改革創新要求落實到具體制度設計中,體現立法的引領、保障作用。
第二,深入調研論證,確保制度設計的科學合理。首先,制度設計要遵循客觀規律。立法只有符合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才能行之有效。其次,制度設計要考慮可執行性。一方面,要考慮執法部門能否有效承擔立法所賦予的執法權限,執法的手段和途徑是否有效,執法成本是否過高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相對人能否做到自覺守法,以及違法成本是否過低等。
第三,合理安排工作進度,按時提交法規議案草案。從今年起,法規草案應當由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后方能提交市人大。由此,建議各起草部門倒排時間,盡早將草案送交法制辦。對于存在意見分歧的法規草案,更要及早協調。必要時,法制辦也可以提前參與起草部門的調研、起草工作,為審核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