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兵
慢性心力衰竭往往因心臟排血量下降誘發重要臟器灌注不足而造成休克、心臟驟停,甚至死亡等嚴重并發癥,其死亡率高達40%~60%,5年存活率不足50%[1]。本研究分析利用磷酸肌酸鈉干預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1月本院住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所有入選對象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2]診斷標準;同時將112例慢性心力衰竭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6例)。兩組臨床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資料
1.2 排除標準 精神疾病、認知功能下降、語言障礙等其他原因無法交流溝通;依從性差;肝、腎、腦等其他重要器官嚴重疾患;惡性腫瘤者;心臟瓣膜病變、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水腫或結締組織病。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用藥前后嗜鉻粒蛋白A(Cg A)、血漿腦鈉肽(BNP)水平。Cg A檢測采取ELISA法,BNP檢測采用放免法。
1.4 給藥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標準化治療,即①病因治療、吸氧、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對癥處理及一般支持治療;②給予充分休息、限制體力活動;③根據患者病情分別予以強心劑(如洋地黃類藥物:地高辛0.125 mg、1~2次/日)、利尿劑(如速尿20 mg~40 mg,2次/日)、擴張血管(如硝酸異山梨酯10 mg,3次/日)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12.5 mg~25 mg,3次/日)及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6.25 mg~50 mg,2次/日)。
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磷酸肌酸鈉1.0 g,2次/日,兩周為一療程,共觀察兩個療程。
1.5 評估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或達到心功能I級,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或未達到心功能Ⅰ級,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
6 min步行試驗(6-MWT):在長30 m的平直道路上行走,兩端及中間各放1把坐椅,用做標記及患者休息用;囑患者在6 min內盡最大可能來回行走,必要時坐下休息,休息時間計入6 min內;重復測量兩次,兩次間隔時間>1 h,以兩次測量的平均值,即為6 min步行距離。
1.6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t檢驗,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秩和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5.71%,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例(%)
2.2 兩組心功能和6 min步行距離比較 治療組心功能改善情 況優于對照組(P<0.05),且6 min步行距離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超聲心動圖和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表3 兩組超聲心動圖和6 min步行距離比較(±s)
組別 左室射血分數(%) 左室舒張末期內徑(mm) 左室收縮末期內徑(mm) 6 min步行距離(m)36.01±5.50 62.04±4.02 54.11±6.03 298±40用藥后 48.52±5.03 54.01±2.03 45.04±4.52 420±38對照組 用藥前 37.03±6.02 62.50±3.01 55.31±5.01 300±35用藥后 42.01±5.52 58.00±4.06 50.02±4.52 378±30 t值 7.56 6.80 6.89 8.治療組 用藥前95 P<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Cg A、BNP水平對比 治療組Cg A、BNP改善優于對照組,磷酸肌酸鈉能明顯減少心肌細胞損傷、改善心力衰竭狀態。詳見表4。
表4 兩組Cg A、BNP水平對比(±s)

表4 兩組Cg A、BNP水平對比(±s)
組別 Cg A (ng/mL)BNP(pg/mL)用藥前 用藥后P 用藥前 用藥后P治療組 320±22 96±5 <0.01 360±50 220±40 <0.01對照組 325±18 136±9 <0.05 342±34 259±26 <0.05 t值2.20 9.76 3.59 8.20 P>0.05 <0.05 >0.05 <0.05
慢性心力衰竭存在多種病理機制,如心肌肥厚機制、神經激素系統變化機制和Frank-Starling機制等,上述機制往往造成慢性心力衰竭者心肌細胞損傷、心室結構和心臟舒張功能不可逆性變化[3],在治療方面多遵循病理變化,給予強心、利尿、擴血管、神經內分泌抑制等傳統治療。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發現心肌能量代謝障礙在心力衰竭時心肌細胞生物化學變化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心力衰竭發生時心肌細胞已經處于長期缺血缺氧狀態,而此種“能量饑餓”常會促進心肌細胞重構、加重收縮和(或)舒張功能不全[4]。另外經基因表達研究結果顯示,能量不足能夠改變心肌蛋白合成相關基因的正常表達、超負荷的心肌在錯誤表達基因調控下會加速蛋白合成,合成的新蛋白易出現返祖構型胎兒蛋白,縮短肥厚心肌細胞壽命、加速心肌疲乏和衰竭等[5]。
鑒于上述原因及機制,提供必要的能量供應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本研究在傳統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磷酸肌酸鈉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磷酸肌酸鈉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總有效率達85.71%,磷酸肌酸鈉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運動耐量、改善預后(其中Cg A是一種酸性、親水性分泌蛋白,具有交感神經抵抗作用,且與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存在正相關性,是判斷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和預后的重要指標[6];BNP是一種多肽,其水平與心室內壓力、呼吸困難程度及神經激素調節等相關,也是評價心力衰竭程度及預后的重要參考指標[7])。磷酸肌酸鈉屬于一種較易被心肌細胞利用的能量形式,該藥①通過外源性補充能夠有效緩解心肌細胞能量代謝障礙,通過抑制磷脂酶A2活性降低膜磷脂中溶血性磷酸甘油水平,對心肌纖膜結構完整性予以保護、缺血心肌電位予以穩定等目的;②在氧化應激狀態下,磷酸肌酸鈉能夠降低心肌線粒體膜電位,保證其結構的完整性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的正常性;③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酶,增加心肌細胞內核苷酸合成,糾正心肌細胞內能量代謝障礙,恢復心肌收縮力;④磷酸肌酸能與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的ATP共同作為底物參與酶反應,改變血小板凝聚狀態使之呈現松散狀態,達到改善心肌微循環的目的[8]。
磷酸肌酸鈉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明顯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收縮力和運動耐量、改善預后,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加用磷酸肌酸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措施。
[1] 陸再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0.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92-1095.
[3] 汪衛東,張曉雪,李麗,等.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患者血漿B-內啡肽與腦鈉肽變化的意義[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9,31(3):531-532.
[4] 薛立光,孫慧瓊,金光海.磷酸肌酸鈉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2):85-86.
[5] 沈成興,胡凱,葛均波.慢性心力衰竭的現代治療[J].上海醫學,2010,33(7):609-613.
[6] 謝燁卿,陳瑞珍.嗜鉻粒蛋白A的基礎研究與臨床意義[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7):1440-1443.
[7] 周月濤,張愛華.納洛酮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型利鈉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1,4(9B):1-2.
[8] 梁鋼.磷酸肌酸輔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