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莉
(徐州荊馬河污水處理廠,江蘇徐州 221004)
徐州污水處理廠原先執行一級B 出水標準,2010年提標改造后,執行一級A 出水標準,但出水SS 指標存在不能穩定達標現象。
一方面受到百樂克生化澄清一體化工藝設計局限清池停留時間較短,導致澄清池出水SS 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一級A 提標改造時修建的活性砂濾池不能達到預期的處理效果;原有加藥系統效果收效甚微,從而致使總出水SS 在某些情況下不能完全穩定達標。經過試驗分析及綜合考慮,通過改變加藥點投加PAC 解決了上述問題。并將投加PAC 項目作為技改重點,通過方案實施來實現優化工藝單元、管理提升的目的。
根據工藝設計,原投加PAC 的位置有以下三處:生化池進水口處(加藥間)、活性砂濾池進水管道(加藥間)、刮吸泥行車(原自行改造)。
生化池進水口處投加PAC 存在缺陷:一方面投加后通過中試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各類文獻資料表明前端PAC 對于后續生系統污泥活性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取消該投加點。
活性砂濾池進水管道采用管道混合器的方式投加PAC。通過化驗室小試發現,澄清池出水中載體較少,因此絮凝效果較差且需要的靜沉時間較長,通常需要40~50 min 時間才能得到較為清澈的上清液。而管道混合器混合后至活性砂濾池進水口時間較短,通常為10 min 左右。因此,該加藥點不能有效發揮PAC 作用。通過實際投加測試,結論與化驗室小試基本一致。
針對刮吸泥行車投加,雖然其投加進入澄清池,但由于行車運行有每30 min 停止5~15 min 調節,因此,若連續加藥,則會產生投加不均、局部藥劑過高等問題,同時現場布局不整潔美觀;若安裝時間繼電器或與行車行走輪聯動,會導致行車停止行走的時間段內加藥停止,不能起到連續加藥的作用。因此,該投加點也不能滿足需要。
鑒于上述分析,現有的PAC 投加點都不適合本次改造的目的,因此,結合現有工藝設施,分析研究,最終尋找到一個新的多點投加方式。該方式能夠有足夠沉降時間、絮凝效果好并能夠符合連續投加要求。
每個澄清池共有19個長1 m、高0.5 m 的矩形洞。生化池的混合液通過這些方洞進入澄清池(圖1)。

圖1 澄清池
由于百樂克工藝的特殊性,生化澄清一體化,導致了生化池沒有統一的出水口,澄清池也沒有統一的進水口。一般PAC 投加點選擇生化池出水口或者沉淀池進水口。現有狀況下很難實現理想狀態下的投加PAC。為解決以上問題,通過試驗及綜合分析,認為澄清池入水口是目前PAC 最好的投加位置,能夠滿足目前的生產需要。
由于澄清池進水口眾多,不可能在每一個進水口處都設置加藥點,同時進水口在水下3.8 m 處,水面滴加后,PAC 與混合液無法均勻混合。設計如圖2 的投加系統。

圖2 PAC 投加系統
如圖2,每個澄清池設置加藥點4個,均有獨立的轉子流量計和手動蝶閥,加藥點深入水下3.5 m。通過手動蝶閥開啟度控制流量大小。加入PAC 后藥流效果如圖3。

圖3 改造后PCV 加藥后的藥流效果
本廠的PAC 加藥系統改造工程于2011年12月中旬實施完畢并投入運行。加藥間原有管路也進行調整,并且新增加藥管道及儲藥罐便于計量準確。根據實驗室小試數據,投入大生產中試后(投加濃度為15 mg/L),出水達標。通過化驗室數據跟蹤分析,認為上述方式投加PAC 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具體數據如表1。

表1 改造前后出水SS 指標變化
綜上所述,該項目是有效可行的。通過一個月左右的連續投加,出水SS 已經能夠穩定達標。該項目的實施優化了處理單元,解決了生產難題,為出水穩定達標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