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二
我們現在日子好了,這里生活有保障,有吃不完的肉,還不用冒捕不到獵物的風險。告訴我們家的二小子,外面再好也是人家的,不如意的時候就回來,我們永遠不嫌棄它

我有一位法國學生,來中國做交換生,目的是學習中國的市場經濟經驗,日后好在中國發展。不久前,我們偶遇于學校班車,他很興奮,告訴我他這大半年學了很多東西,尤其是找了份英語家教工作,報酬豐厚,而且和他的學生成為了朋友。
談話間,我得知他的學生并非等閑之輩,乃一將軍的孫子。他倆基本是同齡人,聊到兩國社會和文化差異常有說不完的話題。一日,我的法國學生請教他的學生中國社會之現狀,將軍之孫沒有直接作答,而是講了一個關于“野生動物園”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城市動物園,面積狹小,動物們吃不飽飯,常有動物餓死或者逃跑的事情發生。忽然有一日,猩猩家族的某個二小子回家探親。它告訴它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猩猩有自己的世界,不應該被圈在籠子里。猩猩家族的親戚朋友們紛紛趕來探個究竟:看得出二小子在外面混得很好,身體強壯、面色紅潤、神采飛揚。它還帶來它們從來沒吃過的野兔肉和山雞肉。二小子只待了幾天就走了,它的父母已經不年輕了,更愿意過它們習慣的生活。
后來,陸續有野豬家族、馴鹿家族、黑熊家族的大爺、閨女、外甥什么的,回來講述外面的故事,動物們開始騷動起來,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議論:是否應該投奔更好的生活。
動物園的管理員們覺察到動物們的異動,在一番調查之后,開會討論應對之策。有人主張,加固周圍的鐵絲網和增加周邊的巡邏;有人主張,殺雞給猴看,抓幾個不守紀律的予以嚴辦……然而,一位資深的管理者沉思良久之后,開口講話:
我去過一些國外的野生保護區,那里動物生活水平確實高一些,保護區也更大一些。那里的生態很好,食物鏈很完整,野生動物們都能捕捉到它們的獵物。我們的家底薄,野生資源少,但可以學習一些外來經驗,把動物園擴建一點,讓動物們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沒有野兔、山雞,可以發動周圍農民大搞養殖業,給食肉動物提供更多的雞鴨魚肉。另外,我們可以考慮將動物園搬到郊區去,在那里多搞一些假山、假河,多搞植樹造林……總之,外國有的,我們也要有,動物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就不再折騰了。
眾人聞言,心服口服,于是行動起來,將上述計劃付諸實施。第一件事,召開全體動物大會,號召大家振奮精神,建設新的家園;第二件事,搬到更遠的郊區去,更名為“野生動物園”;第三件事,派出大量的國外考察團,學習野生管理經驗,山和水,樹和草越逼真越好。
改革果然奏效。動物們再也不為吃的發愁了。養殖業發展過剩,吃都吃不完。動物們開始養肥了,養懶了。偶爾有到國外交流的機會,動物們反而不樂意了:“聽說野生狀態下還要自己捕獵,捕不到獵物還會餓死。我們現在日子好了,這里生活有保障,有吃不完的肉,還不用冒捕不到獵物的風險。告訴我們家的二小子,外面再好也是人家的,不如意的時候就回來,我們永遠不嫌棄它。”
聽完故事,欲笑又止,一時無語,直到班車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