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艷
[摘要]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由隱性和顯性構成的,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上,忽略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本文從系統論的視角下,詳細的闡述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系統環境的關系,探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要如何構建。
[關鍵詞]系統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概述
在大課程觀的視野下,所有的課程都是由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組成的。隱性課程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杰克遜于1968年提出,它擴展了傳統意義上的課程觀。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指的是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在教師的語言行為、學校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認知、價值觀、態度、行為、心理等認知能力。相較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說,它是學校教育潛移默化的效果,具有廣泛的滲透性,是一種無意識之間獲取的認知能力。
二、系統論視角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由美籍奧地利人貝塔朗菲創立的,1932年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37年提出的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學科的理論基礎。一般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表明了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三方面的關系。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系統環境的關系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高校給予學生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政治環境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思想作風,通過一定的法律法規,向人們傳遞正確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文化環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精神文化環境,它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精神文化能夠影響人們認識社會的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在特定的系統環境中進行的,系統環境既給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指導,也帶來了一定的限制。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由多個系統要素共同組成的
系統論強調了系統中各個要素的作用,這些要素在一定的規范下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是依靠暗示、模仿、從眾、感染、認同等潛在的方式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態度、行為方式、動機等。暗示、模仿、從眾、感染和認同就組成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系統要素,這些要素在一定的作用機制下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只有當這些要素都充分的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實施的效果才會明顯的提高。
(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依賴于一定的步驟秩序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有一定的步驟和秩序,學生首先要對教師潛在傳授的思想政治知識做出一定的反應,這是學生接觸信息的基礎,通過學生的感覺、觸覺、視覺等最基本的反應,在做出反應之后,學生有意識性的選擇,對于教師所傳遞的信息學生會進行篩選,選取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信息選擇之后,學生對信息進行總結歸納,這是學生適應信息的過程。在不斷的信息適應過程中,學生會逐漸的將信息內化成自己認知的一部分。這樣,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才算走完了一個步驟。
三、系統論視角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構建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東西,體系的構建就更加的復雜了,在系統論視角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第一,把握整體性原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涉及的層面較多,是各個系統要素綜合組成的有機整體。要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首先就要區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把握整體性原則,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在各個系統要素下的綜合作用而發揮作用的。整體性原則的把握要把它看成是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各個系統要素簡單的疊加而成,各個系統要素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系統與整體在一定的秩序下發揮作用。
第二,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置于社會發展的體系之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要不斷的變更課程的內容和教育的形式,這樣才能促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效果的實現。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要適當的發生變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跟上步伐,以便發揮更大的效果。
第三,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放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學校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分系統,它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各方面的影響,是不斷發展著的。根據系統論的開放性原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也是要在開放的環境下不斷的發展創新。在開放的觀念下,不斷的與其他各個學科進行交流碰撞,發現自身的弱點,不斷的進行改革,發展自我。
結束語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系統論給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論。正確的認識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人們的行為、價值觀、認知、態度、動機等的形成中的作用,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和學校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推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艷秋,徐勇林.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黃順楊.試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的構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
[3]王憲平,唐玉光.系統論視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5(03).
[4]姜玲玲.系統論視角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構建[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