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巖 張小磊
是筆誤還是欺詐
文/高巖 張小磊
趙先生于2011年在某汽車銷售公司處購買了一輛奧迪Q5,本以為是進口車,但在汽車檢修的時候才被告知該車是國產車,且車子已經做過改裝,所以提出退貨要求。但公司則稱,趙先生本應知道該車是國產車,銷售合同上的產地“德國”只是筆誤。協商無果,趙先生以欺詐為由將該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一賠一。近日,嘉定法院對此案做出了判決。

趙先生于2011年1月到上海某汽車銷售公司處準備購車,見該公司展廳內有一輛價值54萬余元銀色奧迪Q5車,并被告知此款車型為德國原裝進口,便怦然心動。再加上之前已經在該銷售處購買了一輛奧迪其他系列的車子,趙先生當場便決定買下此車。隨后,該公司銷售人員讓趙先生在其提供的格式合同《汽車銷售合同》上簽字,待其蓋章后再取合同原件。趙先生當即付清了全額購車款,提走了車輛,而銷售公司則開具了收款收據。
同年3月,趙先生駕車發生碰撞進行修理,在修理過程中被奧迪修理廠告知,此款車輛非德國進口的奧迪Q5車,真正的產地為中國吉林,汽車銷售公司對車輛的鍍鉻中網、輪轂、尾部、踏板等進行了改裝,仿冒成德國產奧迪Q5車進行銷售。趙先生覺得自己上了當,急忙跑到銷售公司處取回《汽車銷售合同》,合同第一條明確寫著趙先生向公司購買的系產地德國的奧迪Q5車。趙先生認為,銷售公司的行為構成了欺詐,故提起了訴訟,要求公司退一賠一,賠付100萬余元。
沒有想到的是,汽車銷售公司的說法與趙先生的說法明顯不同。
該汽車銷售公司稱,銷售合同中寫的產地“德國”是筆誤,趙先生購買的奧迪Q5屬于國產車型——“進取型”,而全進口的Q5車只有運動型和越野型兩款,并沒有進取型。如果要誤導消費者,不可能在合同上寫明車輛為進取型。同時,進口車的銷售價格也要高于趙先生現在購買汽車的價格。
至于汽車改裝的問題,銷售公司表示很委屈,認為其這樣操作,完全是按照趙先生的意思進行的,雙方也都簽過一份《車輛裝潢委托單》,并不是故意改裝,想要欺騙消費者。
對趙先生預付的54萬余元款項的組成,雙方作了不同解釋。趙先生首先解釋該款包含車價38萬元和進口稅費16萬元?!拔抑两駴]有收到過發票”,趙先生表示自己是從被告銷售人員處得知該款項的費用組成。
而公司解釋該款包含了車價、整車裝修、保險費、車輛購置稅等服務項目,不包含進口稅費。“雖然當時沒有給趙先生開具發票,但是給趙先生打卡支付的54萬余元開具的收據上,寫的是購車預收款,我們當時也沒有提到進口稅的問題?!?/p>
此外,公司稱,他們出售給趙先生的奧迪Q5車型是進取款,在合同中也明確表明了這一點,而全進口的Q5只有運動款和越野款,“如果我們想要誤導消費者,也不會在合同中將該車的型號明確標明了?!?/p>
“合同中明確約定了車價為38萬余元,至于剩余的16萬元,除去保險費用、購置稅等,大部分款項則是公司方按照趙先生的要求,對車輛進行裝潢的花銷?!?/p>
為此,公司提交了車輛裝潢委托清單及車輛裝潢花銷的增值稅發票等證據,其中發票數額為11萬余元。
趙先生表示,車輛裝潢委托清單只是公司方單方制作的,而且他也并沒有在這份清單上簽字,自己并不知曉此件事情,“即便54萬中部分錢款用于汽車裝潢,也不至于花費11萬余元這么多?!?/p>
為了證明趙先生授意并知曉車輛裝潢的支出,公司向法庭提交了公司銷售顧問與趙先生的電話錄音。錄音中顯示,銷售顧問告訴趙先生,桃木裝飾已經到了,希望趙先生盡快把車開過來,把裝潢給做掉。
庭審過程中,為了佐證自己關于趙先生明知該車是國產車的意見,被告出示了雙方簽訂的《汽車銷售合同》、《車輛裝潢委托單》、《交車檢驗表》、車輛合格證、說明書、產權證、汽車照片等證據,旨在證明自己除了筆誤外,并沒有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并且自己是在趙先生的授權下,對車輛進行了裝潢。
庭審中,趙先生認為,在簽訂《汽車銷售合同》時,自己是當場簽字的,但公司方并未當場蓋章,而是拿回去經審核后蓋章的,經過多輪審核的合同不應該是存在瑕疵的。辦理產權登記是其委托公司辦理的,具體的登記信息自己并不清楚。趙先生還表示,該公司混淆了車輛裝潢與改裝的概念,公司是把改裝過的車賣給他。
“國產車和進口車的排量也是不一樣的,進口車的價格要比國產車高一倍左右,銷售人員對此不會含糊不清地介紹”。公司認為,即便消費者無法真正通過外觀分清楚進口車和國產車,公司在車輛交付的時候,也會將車輛的說明書一并附送,說明書上也會明確表明車輛的產地。
舉證過程中,被告還提供了趙先生于購買Q5半個月前與其簽訂的另一份《汽車銷售合同》。公司認為,趙先生在購買涉訟車輛之前,已經向其處購買了一輛全進口的奧迪A5車,說明趙先生完全有能力鑒別奧迪全進口車與國產車的區別。
而趙先生則認為,自己向該銷售公司購買過一輛進口車,因此才相信公司有進口車賣,故選擇購買第二輛進口車。但在法庭詢問過程中,趙先生同時也表示,其在購車時曾經上網查詢過奧迪Q5車的外觀和報價。但其認為自己并不清楚車輛的各種款型,也非專業人士,只能從外觀上辨別車輛,而汽車銷售公司作為經營者,私自將國產奧迪Q5車進行改裝,冒充進口車銷售,誤導消費者,其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誤認為購入了德國產的全進口車。
首先,對于該涉訟車輛54萬元支出款項的認定,法院認為雙方確實存在公司為趙先生裝潢的事實。
根據被告上海某汽車銷售公司提交的錄音證據顯示,趙先生提車前,上海某汽車銷售公司對涉訟車輛更換了中網、輪轂,并安裝了踏板等。對此,趙先生驗車時和提車時未向被告提出過異議。
而在趙先生使用車輛期間,公司工作人員曾經電話通知趙先生將涉訟車輛交到公司處做完剩余裝潢,趙先生表示同意,但之后趙先生未將涉訟車輛交由被告做完剩余裝潢,所以也未在公司制作的《車輛裝潢委托單》上簽名。
故趙先生訴稱公司將汽車進行改裝,仿冒進口奧迪Q5車進行銷售,缺乏相應事實依據。
而且,從趙先生預付購車款的組成分析,趙先生對于預付款項組成的解釋前后矛盾,不符合常理,顯然趙先生主張其所付價款金額與進口奧迪Q5市場價格相當的意見缺乏依據。
其次,法院認為,趙先生在購買涉訟車輛前已經向被告上海某汽車銷售公司購買了德國產奧迪A5車一輛,并對購買奧迪Q5車的外觀和報價進行網上查詢,說明其在購買涉訟車輛前對所購車輛應該已經有所了解,且對于進口車的進口稅應是明知的。
趙先生在對車輛進行驗收時,對于車輛外觀、配置、型號、產地均未提出任何異議,并在《交車檢驗表》上簽字將涉訟車輛提走,說明趙先生對所購買的涉訟車輛是不存在歧義的,系其本人的真實意愿。
雖然該汽車銷售公司在《汽車銷售合同》的產地一欄寫了“德國”兩字,但本案中,趙先生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其對車輛選定、驗收、提車行為及辦理車輛產權登記違背了其真實意思,也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公司對所售車型具有告知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了真實情況。故法院采信某汽車銷售公司此系“筆誤”的辯稱意見。
據此,法院對趙先生訴稱上海某汽車銷售公司存在欺詐行為的意見不予采信,依法駁回趙先生的訴請。
一審判決后,趙先生提起了上訴。上訴法院認為,由于車輛購置稅、保險費、上牌雜費等費用均系購車人在購買新車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支出,趙先生購買系爭車輛應支出的總費用必然顯著高于其所支出的預付購車款,此與其所稱的該預付購車款即為購買系爭車輛總價的說法存在矛盾。汽車驗收時,趙先生并未對系爭車輛提出過異議,汽車驗收后,其在記載著系爭車輛車架號及發動機號的《交車檢驗表》上簽字確認并將系爭車輛提走。這些行為均系趙先生對系爭車輛的認可。
據此,上訴法院駁回了趙先生訴請,維持原判。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
法博士點評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此時,消費者才有權提出要求商家退一賠一。
本案中,雖然該汽車銷售公司在《汽車銷售合同》的產地一欄寫了“德國”兩字,但趙先生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其對車輛選定、驗收、提車行為及辦理車輛產權登記違背了其真實意思,也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公司對所售車型具有告知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了真實情況。法院也就采納了公司方關于產地系德國是“筆誤”的說法。
事后,法院經調查查明《汽車銷售合同》約定的車輛單價38萬余元與當時奧迪Q5國產車價格相當。況且,根據日常購買經驗,進口產品價格一般會高于國產同類產品價格,再加上趙先生之前有過購買進口車輛的經驗,如果發覺價格偏低,理應當場提出異議。所以,法院也就無法支持趙先生提出的“退一賠一”的請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