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瑞 風美茵 呂學玉 杜 輝 李桂俠 汪衛東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100053)
催眠療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范圍變得極度狹窄,借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1]。
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 技術,是現代中醫心理療法之一,它是在心理治療中體現中醫整體論與辨證論治思想的同時,建立在低阻抗學說和意念導入學說的基礎上,把中國的導引、氣功療法與西方的暗示、催眠療法進行某種結合,通過言語的和行為的誘導,使被治療者進入某種從清醒到睡眠過程的中間狀態,將治療者根據某種治療需要構成的由言語和行為信息組成的某種“思想、理念、觀念”(包括古今中外各種心理治療方法和技術)導入被治療者,最終影響被治療者的記憶和內隱認知并達到某種心理治療與康復作用的治療方法。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由一系列“意念導入”的具體技術(TIP 技術)所組成,構成了一個針對心理疾病治療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它是現代中醫心理療法的一種,所以也被稱之為中醫心理TIP 技術。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 技術是汪衛東教授在“暗示化說知治療”的思想指導下,總結臨床經驗而創立,適用于中國人使用的本土心理治療技術體系[2]。它的基本思想是,原有的認知療法思想可以在某種不加批判的狀態下如“氣功狀態”或“催眠狀態”或某種“低阻抗狀態”下以“說(shui)知”(即以醫生根據需要進行“說理”而讓患者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而并不一定要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而且有一些患者,如果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認知治療,效果并不好。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和文化背景與西方大不相同的情況下,更是這樣。西方的認知理論無疑具有科學的成分,但在中國運用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問題,患者接受程度非常有限。也就是,中國人未必完全適用西方的心理治療模式或方法。
由TIP 技術定義可知,該技術與催眠心理療法有一定相似,但不盡相同,以下就兩者異同點加以討論。
氣功狀態與催眠狀態,是否具有同一性,目前為止,還處在研究當中。但無論何者,與睡眠狀態均不具有同一性,這一點沒有爭議[3-4]。
所謂“低阻抗狀態”,實際上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無阻抗,即表現為被治療者對治療者的依從性很高,對自己疾病的病因、病情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但自己又不能從困惑中走出來,從而對常規的藥物和常規的心理治療方式表示完全的接受。而另一種則是指被治療者由于種種原因對心理治療產生了阻抗以后,處在相對難以用語言溝通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時,或者拒絕采用常規的藥物和常規的心理治療方式,行使“根據其自由意志,決定接受或拒絕檢查、治療及其他醫療行為之權利”來要求醫生進行治療,醫生則根據所謂的“自主選擇權”原則,服從于患者的所謂“心理需求”來選擇治療方法,盡管這種治療方法并不對這種疾病產生真實的療效,但為了減少初期治療的“阻抗”,又不得不采取的某個治療過程中的無奈選擇。醫生這種選擇的目的,最終也是為了取得患者的信賴,使患者從某種嚴重的阻抗狀態,趨向于“低阻抗狀態”甚至“無阻抗狀態”。不難理解,所謂“低阻抗狀態”,實際上是指阻抗由“強”到“弱”的移行狀態。
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氣功療法和西方催眠療法中“使被治療者進入某種從清醒到睡眠的中間狀態”這種特殊的治療背景。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與催眠療法具有以下相同點:1)就意識狀態而言,催眠療法、氣功療法和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三者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三者可能只是時代、區域與對這種狀態的不同認知。2)這三種療法在實施時采取的手段大同小異,本質都采用了暗示的手段。3)這三種療法都必須借助于把人的意識誘導至從清醒到睡眠的中間狀態才能實施進一步的治療。
但從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的理念和操作過程分析,“低阻抗”可能更符合這種心理治療的實際。氣功狀態是一種傳統意義上“氣”的物質作用,雖然對暗示本身有好處,但容易神秘化和誤解,催眠療法容易產生兩個誤解,一是容易被認為催眠是為了睡眠,很多中國人就是這樣理解的,二是只是強調了催眠過程中的作用,而忽視了在這種狀態下不僅可以采用暗示治療,還可以進行各種心理治療。而運用“低阻抗”一詞,更符合這種療法的本質,特別是在這種狀態下可以進行各種心理治療,所謂暗示化認知治療,就是以此為背景,把一般的認知治療轉化為暗示化言語傳遞給患者,形成特殊的“低阻抗意念導入性說知治療”或“催眠狀態下的說知治療”或“氣功入靜狀態下的說知治療”,也可以說“放松狀態下”或“低阻抗狀態下的說知治療”,即所謂“暗示化說知治療”。
這兩種療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催眠心理治療關注被治療者的暗示性高低問題。也就是說,那些暗示高的被治療者可能治療效果更好,而暗示低的被治療者效果則往往較差。所以,催眠治療更關注或選擇那些所謂暗示性高的,而暗示性低的被治療者則往往被放棄運用這種治療方法。而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在運用“暗示化認知治療”的理論時,對此幾乎沒有要求。所有的患者,只要接受治療,或者以降低阻抗的方式讓其接受治療,均可以被接受治療。而且據初步的觀察,療效并不受暗示性高低的影響。
2)由于催眠治療關注暗示性或催眠感受性高低問題,所以,在進行催眠操作之前,治療者必須對被治療者進行催眠感受性測量,以保證治療過程的推進,而TIP 技術治療前,則沒有這個要求。

圖1 “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 技術)體系示意圖
3)催眠治療關注催眠狀態的深度,似乎療效與催眠深度有一定關聯,而TIP 技術治療中并不關注深度問題,目前還沒有研究說明深度問題對療效的影響,至少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4)TIP 技術在實施前,有一個重要的治療程序,即運用“抗干擾技術”以保障后面治療的推進,以防止有噪音干擾治療的推進,而目前催眠心理治療還沒有該技術進行保障,“抗干擾技術”是這種治療方法的特色之一[2]。
5)TIP 技術主張在某種低阻抗狀態中,導入各種有益于治療的其他心理療法,其中包括認知治療等。暗示化認知治療,是中醫心理TIP 技術的創新理念之一,體現出巨大的包容性。而催眠心理治療主要是在催眠狀態下進行暗示治療,很少包括認知治療的內容。
6)TIP 技術治療中的“再成長治療”是建立在發展心理學和異常發展心理學基礎上的、針對精神與心理疾病發病過程的“成長缺失”而設計的能夠幫助發展水平提高而最終能夠獲得治療的理論和方法,這些方法為該項技術所獨有。催眠治療到目前為止,并沒有這些內容[5]。
由于“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并不關注暗示的高低和催眠狀態的深淺,所謂“氣功狀態”或“催眠狀態”只是作為開展各種治療的背景,因此,“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的技術內容更加豐富,簡表見圖1。
1)快速了解病史;2)建立特殊的醫患關系;3)解決自主選擇權與治療的關系問題[6];4)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知識,降低治療阻抗;5)“發病線路圖”與“治療線路圖”描繪;6)“低阻抗狀態”的誘導;7)使用“抗干擾技術”防止后續治療中對“低阻抗狀態”的干擾;8)改善情緒,減輕癥狀,進一步降低阻抗;9)根據治療的需要,在“低阻抗狀態”下選用并導入以下圖中所說的核心治療技術和對癥治療技術;10)醫生不斷根據了解到的新的病史與治療情況調整治療方案,調整“發病線路圖”與“治療線路圖”,達到最終治療的目的。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不難看出,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在形式上與中國傳統的氣功療法有某些關聯,在操作上與西方的催眠療法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理論上既符合中醫心理學的中醫認知療法,如《靈樞·師傳》載有:“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7];同時又與現代臨床心理學上認知療法具有相通之處。而且,從“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 技術)”治療過程來看,從降低阻抗、改善情緒、減輕癥狀的早期治療,到提高其心理發展水平的“再成長治療”完成,一般神經癥的時間為三個月到半年,充分體現了短程的特點;從核心治療技術和對癥治療技術來看,它由一系列“意念導入”的具體技術(TIP 技術)所組成,構成了一個針對心理疾病治療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體現出對古今中外各種心理治療方法整合兼融的特點;從其操作過程來看,其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之高,一般心理治療可能不可比擬,我們可以從其對失眠癥的治療操作規范可窺一斑;目前該療法正在開展一系列的臨床研究,也完全體現出療效評價客觀化。該療法充分體現出東西方文化融合、中西兩種醫學結合的傾向,從而引領中醫心理學和本土化心理療法的發展。
[1]Herbert Spiegel,Marcia Greenleaf.Commentary:Defining Hypnosis[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06,48:2-3.
[2]汪衛東.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9-101.
[3]陶明毅,張明島,陳興時.正常成人處于氣功態和催眠態腦誘發電位實驗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4,16(5):267-269.
[4]湯偉軍,李克,朱莉.“催眠態”與“氣功態”腦運動皮質低頻活動差異的初步研究[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6,12(4):223-226.
[5]汪衛東.發展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6-17.
[6]徐惠玲,馬彥,汪衛東.淺談阻抗中的選擇自主權問題[J].醫學與哲學,2010,31(2):44-46.
[7]佚名.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