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繃緊官員神經
文/沈棲

提起湖南郴州,人們自然會想起當年驚現的腐敗窩案。從市委書記李大倫、市長周政坤到紀委書記曾錦春、宣傳部長樊甲生,大小貪官比比皆是,郴州的腐敗堪稱“爛到根”了!
完全可以想象,在郴州這一特殊的背景下,官場大傷元氣,生態惡劣,亂象叢生,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景象的繁榮。在“落伍”了五六年之后,一度息響的郴州重又聲名鵲起。這回卻是“正能量”的范例!自去年以來,郴州開展“作風大整頓”活動,從整頓作風著手,切實解決公職人員履行公共管理、公共服務職能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定下“五個一律免職”的規矩(公職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索拿卡要的一律免職;參與賭博的一律免職;醉酒駕駛的一律免職;違反規定大辦婚喪喜慶事宜的一律免職;上班時間打牌、下棋、打麻將的一律免職),徹查官員的七個重點問題(精神不振、政令不暢、紀律不嚴、工作不實、創新不力、正氣不足、為政不廉),去年處理“問題官員”2000多名。吏治扭轉了郴州昔日的頹勢,令人耳目一新。2012年,在全省的考核中,黨風廉政、社會管理、安全生產等方面,郴州都名列前茅,經濟增長排名第二,績效考核第一。無怪乎,媒體在報道時驚呼:今日郴州變了!
倘說郴州最大之“變”,莫過于官員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簡而言之,官員時時處處都將自己的神經繃得緊緊的,不敢懈怠,不敢懶庸,不敢欺下,更不敢貪腐。現今郴州的官員并沒有“大換班”、“大換血”,面貌卻是煥然一新,何以故?在我看來,它得益于多元化的監督機制,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群眾監督,使得官員在工作崗位上干了些什么、是如何干的情形都納入群眾的視域,形成監督的一種網狀。官員在履行公共管理、公共服務職能時,最大的接觸面便是群眾。郴州市委、市政府發動群眾實施監督,對群眾舉報極為重視。“作風整頓辦”下設投訴組,由一名市紀委常委負責,處理每天所接到的大量投訴。盡管這個工作很繁瑣,但投訴組都會負責到底,查清緣由,每件投訴都有回復結果和處理意見,如果相關部門對投訴的調查不深入,“作風整頓辦”還會責令重新調查。郴州的每一名官員時時處處都會感受到這種監督的存在,戒驕戒躁,誠惶誠恐,又謹又慎,神經豈容片刻松弛?
新聞媒體除了表達民意、形成公共輿論之外,在實施監督中還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新聞媒體因其所具有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設備,不僅能夠為紀委監察機關的執法執紀提供案件線索,還能提供切實的證據,方便了對相關案件的有效查處。郴州市委、市政府鼓勵媒體作批判性的報道,且對每一件批評報道備案,由專人負責督辦,直至相關部門補漏糾弊。凡是“作風整頓辦”查實的人和事都是在第一時間交由報紙和電視節目曝光,不讓“找關系”、“走后門”、“通路子”之類的暗箱操作留有空間。郴州的媒體監督把官員盯得死死的,委實具有“第四種權利”的威懾力。
黨內監督常態化給官員套上了“緊箍咒”,這是今日郴州政壇清明的一條有效路徑。誠如市紀委書記劉光躍所言:“我們在各個職能部門都有監督機構,為什么不起作用?問題還是總在面上、形式上走走看看,大家都有所準備,就看不到實質問題。我們認為,暗訪是整頓作風的‘利器’,也是保證作風常態化的有效辦法”。郴州“作風整頓辦”設有由市紀委副書記領銜的暗訪組,圍繞老百姓的投訴熱點、難點,出其不意、趁其不備,下機關暗訪,把作風細節抓實,官員的衙門做派、官僚習氣、貪腐行徑乍露端倪就被暗訪所逮住,亮起了“紅燈”,其犯大錯誤步入罪惡泥淖還真不易矣!今年3月26日,市紀委、組織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整治不在崗國家公職人員的通知》,進一步完善了定崗定責和日常考核制度,“讓沒作為的沒‘座位’”——不時有危機感的官員,倘神經繃得不緊,其歸宿唯有兩字:下課。
圖:陸小弟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