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毅
被敲詐的搶劫犯
文/張毅
一念之差,他從一個積極上進的青年變成了搶劫犯。逃亡15年,成功地“漂白”了身份,并且成了當地有名的慈善企業家,卻怎么也忘記不了15年前的那場噩夢。因為不堪當年搶劫同伙的敲詐而主動暴露,戴上手銬的那一刻,反而是他15年噩夢終于結束的時候。
1976年6月,李志堅出生于江蘇省泰州市一個農家。為了早日跳出農門,走向發財致富之路,初中畢業后,李志堅就開始嘗試著從商。附近的寶應縣是鋼瓶之鄉,李志堅就從寶應縣進些煤氣鋼瓶、煤氣灶販賣到泰州市以及蘇北部分地區,然而本小利薄,整日東奔西跑,非常辛苦,卻掙不到什么錢。
來年4月,李志堅和蘇振山、陳力、徐翔一起商量后,決定丟下原來不賺錢的生意,另起爐灶,在泰州市合開一個奶牛場。這幾個人都是李志堅的朋友,尤其僅比李志堅大一歲的蘇振山和李志堅關系最“鐵”,他們是同村人,小學、初中又都是同學,上學、放學都是形影不離的。
想法是美好的,幾個小伙子也對新的事業充滿了激情和沖勁。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租場地、跑許可、砌房子,都離不開一個字:錢!合作的事好定,開奶牛場的資金卻難尋。一籌莫展中,李志堅想到徐州一家公司還欠他一筆錢,可以討來應急。
蘇振山一聽立即積極響應,并借來了父親的桑塔納轎車,請來朋友鄭治當司機。1997年6月4日,鄭治開車載著李志堅、蘇振山、陳力、徐翔四人到徐州討債。不料出師不利,債沒討到,卻因交通事故賠了人家900元。
兩日后,李志堅拍拍癟癟的口袋,對眾人說:“我身上已經沒有什么錢了,回家咋辦呢?”不知道誰說了句:“真夠倒霉的,簡直是把我們往絕路上推,逼我們去搶銀行呢!”
本是玩笑的一句話,卻好像給絕望中的年輕人提了醒。
6月7日凌晨1點左右,當五人途經寶應縣境內的一條農村大路,看到路邊停著一輛山東牌照的大貨車時,幾個人竟然空前一致地想到了對大貨車動手搶劫。鄭治留在車內望風、接應,其他人攜帶菜刀、水果刀、鐵管等工具下車,分站在大貨車兩車門前敲門,逼車內的三名男子下車。
隨后,李志堅上車翻值錢的東西,蘇振山等三人在車外對三男子搜身,劫得人民幣650元。李志堅剛從駕駛室翻出四條香煙,車外,三男子就開始奮力反抗,雙方打成一團。
不一會兒,蘇振山等三人就敗下陣來,爬上自己的車,讓鄭治趕快開車逃跑,也不管李志堅的死活了。大貨車上的被害人立即撥打110報警。見狀,李志堅把香煙往路邊一扔,靜悄悄地躲進了河邊高高的草叢里,大氣都不敢出。果然,十多分鐘后,警車趕到。因為被害人也以為他們已經全部乘車逃走,警方沒有在周邊搜查。但警車走后,李志堅也沒有敢在路上現身,而是反身游泳過河,在另一條路上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攔到一輛開往泰州市的大客車。然后連家都沒有敢回,踏上了逃亡之路。
案發后,警方經偵查,鎖定蘇振山、李志堅等五人有重大作案嫌疑,并決定對五人采取強制措施。1997年6月至9月,蘇振山等四人先后落網。1997年12月27日,蘇振山等四人在寶應縣人民法院同堂受審。由于蘇振山曾因盜竊罪被判緩刑,其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又犯新罪,法庭決定對其撤銷緩刑,實行數罪并罰,合并執行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其他三人因犯搶劫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至七年不等,并處罰金。

唯有李志堅一直未歸案,成了本案的“漏網之魚”。
1998年,潛逃在外大半年的李志堅回到泰州市老家,得知同伙已被判刑,寶應縣警方曾到李家進行過調查。見事已敗露,李志堅把自己參與搶劫的事告訴了父親。然而,當父親勸他自首時,他卻猶豫了……
此后,李志堅隱姓埋名,輾轉江蘇、浙江等地,后來做起了養殖生意。每一個白天,他都過得小心翼翼;每一個夜晚,他都在夜不能寐中度過。有的時候,他會想到:早點被抓到算了,免得過這樣度日如年甚至生不如死的日子。但一想到那樣他就會失去自由,又徹底失去了自首的勇氣。
2006年,李志堅聽說老家開始辦理二代身份證,不禁心頭一喜。他悄悄地潛回家鄉,瞞著家人,拿著弟弟李志強的戶口簿來到派出所,自稱李志強,要求辦理二代身份證。因為他和弟弟長得比較像,民警絲毫沒有懷疑,給他登記、拍照……
很快,李志堅如愿改頭換面,以李志強的身份,開始了見光的生活。
李志堅頭腦靈活,肯吃苦,很快生意就有了起色,還引來了仰慕者——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孫玲。2007年,李志堅用弟弟李志強的身份和孫玲登記結婚,后在泰州市開辦了一家電力通信工程公司,并自任總經理。在他的悉心經營下,家庭溫馨和睦,企業越做越大,成了當地的利稅大戶。
可當年的搶劫案一直是李志堅的心病,為減少負罪感,他經常慷慨捐款,資助貧困群眾,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慈善家”。李志堅也憧憬著,隨著身份的“漂白”和時間的推移,社會將逐漸遺忘那個曾經犯下搶劫罪卻逃脫了法律制裁的人,而他感覺自己那么勤勞善良、小有成就,對社會、對國家都有一定貢獻,真正像一個比較完美的好人了!
但是他想錯了,有人一直牢牢“惦記”著他。2009年的一天,一個陌生電話打進了李志堅的辦公室:“李總,弟兄找你找得好苦啊!”
“你是哪位?”李志堅覺得奇怪,哪里忽然冒出來個弟兄。
對方悠悠一笑,“我是蘇振山啊……”
這個名字,像一記悶棍狠狠地打向李志堅。15年前搶劫的情形,一幕一幕再次浮現,李志堅勉強鎮定下來,和蘇振山假意寒暄了幾句。好在蘇振山很快就掛了電話,而且此后的一年多,再沒有打電話給他。李志堅惴惴不安的心終于慢慢平復。
然而,好景不長。2011年的一天,蘇振山的電話又到了:“李總,你現在混得不錯啊!” 李志堅一愣,才想起來是他不想再接觸的蘇振山又不請而至了,只好“嘿嘿”笑著應付:“混口飯吃,混口飯吃……” 蘇振山卻在電話那頭狠嘆了一口氣:“你還能有口飯吃,但是弟兄可混得很不好呢,我們出來談談吧。”之后,蘇振山與李志堅來到泰州市的一家咖啡館“敘舊”。一見面,蘇振山就直奔主題:“我們原來是一條船上的。我坐了這么多年牢,你倒好,一天沒坐……”“你現在也有錢了,給點兒錢用,應該不成問題吧。”
見蘇振山提到了錢,李志堅也松了口氣,捐款還捐呢,給點錢不是難題:“你要多少?”
“兩萬!”
“有點多吧!我畢竟工廠要轉起來,還需要流動資金。”李志堅不依了,“當初如果不是你,我也不可能惹上這個禍!”
蘇振山也知趣,主動讓步:“先給一萬也行。”
送佛送到家,李志堅立即讓孫玲送來了9000元。而打那以后,蘇振山一沒錢,就找李志堅要。李志堅一猶豫,蘇振山就發信息威脅,內容很簡單:“你不要因小失大。”李志堅下意識地想到老婆、孩子……只好乖乖就范。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高校大學生的校園貸使用情況——選擇校園貸取1,不選擇校園貸取0,是個二值變量,故可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8]對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原因進行回歸分析.
這一年,李志堅儼然成了蘇振山的“提款機”。
蘇振山和李志堅是“發小”,曾經兩人關系很“鐵”,李志堅對原來的蘇振山可謂十分了解。蘇振山不斷找出各種理由向他要錢,他想來想去認為蘇振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花銷,不禁懷疑他拿去的錢是不是用到了不當的地方。
果不其然。不久后,李志堅就通過朋友打聽到,蘇振山染上了毒癮。
如果真是這樣,那蘇振山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給多少錢都不能滿足他。于是,李志堅開始有意躲避蘇振山,經常謊稱不在家,也不給錢。
漸漸地,蘇振山察覺了:“李志堅,你還想躲我啊!我告訴你,你是逃不掉的,我已經跟蹤你老婆找到了你的家,你看著辦,如果不給錢,我到你家里,發生什么事,我就不知道了……”
李志堅怕了,連忙否認自己在躲避他:“哎呀!我怎么可能躲著你呢?我是真的忙……”
“那就好!”蘇振山毫不客氣地開出新的條件,“你這樣吧,每個月往我銀行卡里打3000元,我就不舉報你……”從此之后,李志堅像發工資一樣,一兩個月就往蘇振山卡里打一次錢,少則1000多元,多則4000多元。
李志堅連忙解釋:“他坐過牢,經濟困難,我們是‘發小’,借點錢給他算了。”孫玲將信將疑,但不再多問。
2012年夏天,蘇振山不再滿足于每月幾千元的“工資”,開始“獅子大開口”,一下子向李志堅索要6萬元。李志堅不理睬,蘇振山像討債一般,帶一幫人到李志堅家樓下等著,弄得李志堅不敢回家。
李志堅徹底被逼急了,思來想去,他覺得一個人這么硬扛著總不是辦法,決定找朋友幫忙出主意。大家聽后,都說只要蘇振山活著一天,那把舉報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懸在他頭上一天,給付再多的金錢也只是延緩它落下的速度,還不如主動自首,斷了蘇振山的后路,否則后患無窮。
李志堅茅塞頓開。幾天后,他向孫玲“自首”,坦白了自己的過去。但真的走進公安局自首,他始終沒有那勇氣,總想著把廠里的事情全部安排好,再去自首,而這個也成了他拖延的最好借口。
蘇振山并不知道這一切,依然帶著一幫人到李志堅家樓下等著,果然等到了李志堅,他不知道并不是他運氣好,而是此時的李志堅已經不再刻意躲避他,而是大大方方地說:“我不可能再給你錢了。你要舉報就去舉報吧,你已經威脅到我家人的安全,不是錢的問題了。”
“斷糧”后的蘇振山氣急敗壞,撥打寶應縣公安局電話,舉報了李志堅的犯罪行為。10月22日,孫玲到派出所幫李志堅“自首”。但李志堅本人一直沒有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2012年10月26日,泰州市民警得知李志堅要到當地一家酒店吃晚飯。下午五點,警方在酒店展開布控。傍晚時分,毫無察覺的李志堅來到了這家酒店,民警立即實施抓捕,后將他移交給寶應縣警方。10月27日,李志堅被寶應縣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11月28日被逮捕。
歸案后,李志堅供述了全部犯罪事實。在供述犯罪事實時,他連作案當天劫得香煙的牌子、被劫貨車的車牌等都記得一清二楚,這與警方在現場勘察的情況相一致。逃亡15年來,當年的一幕幕就像倒帶一樣,在他腦海中回放了不知多少遍。李志堅還舉報稱,自2011年以來,他陸續被蘇振山敲詐勒索共計16萬元左右。
2013年1月5日,寶應縣人民檢察院指控李志堅犯搶劫罪,向寶應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13年1月15日,寶應縣人民法院判決如下:被告人李志堅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
15年的噩夢終于結束了,然而,夫妻恩愛、名利雙收的幸福生活也在瞬間瓦解了。15年前,當李志堅與“發小”實施搶劫時,就應該料到今天的結局。然而,15年來,李志堅一再心存僥幸,沒有聽取父親、妻子的建議,最終喪失了投案自首的機會。一步錯,步步錯,不管李志堅跑得有多遠,最終還是跑不出法網;不管李志堅如何漂白身份,也還是拋不掉內心的罪惡感,逃不掉法律的制裁。
(本文當事人為化名)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