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菅人 圖/屈敏
震驚高檢的法官枉法案
文/菅人 圖/屈敏
這是一樁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掛牌督辦的法官枉法裁判犯罪大案:安徽省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三庭庭長王靜、審判員劉彥禮等人收受140多萬元“好處費”后,與律師相互勾結,利用假原告、假被告、假事實、假證據,演出一系列假審判鬧劇,制造18個“中國馳名商標”。在此期間,他們還將140多萬元“好處費”的90多萬元坐支,23萬元挪用于個人營利,13萬元私分。
就是這樣一樁影響惡劣、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大案,被檢察機關立案查辦提起公訴后,卻產生了奇怪結局:王靜犯民事枉法裁判罪、挪用公款罪,兩罪并罰,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劉彥禮犯民事枉法裁判罪,免于刑事處罰;律師楊某犯幫助偽造證據罪,免于刑事處罰。王靜、劉彥禮等人侵吞13萬元,因在中秋節、春節拿的“過節費”,不構成貪污犯罪。盡管民三庭11名干警中,拿到這筆“過節費”的只有參與枉法裁判的四人。
如此判決結果,經宿州檢察機關提出抗訴,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六安市金安區人民法院重審。重審認定,王靜、劉彥禮犯罪均達到了“情節嚴重的程度”,維護了原審對私分13萬元公款不構成犯罪的認定和劉彥禮、楊某構成犯罪免于刑事處罰的判決,將原審對王靜犯枉法裁判罪、挪用公款罪執行有期徒刑八年的判決,減輕為五年!
王靜等人枉法裁判案始于2006年年底。
2006年,江蘇、浙江等地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創名牌,先后出臺政策:企業每創一個“中國馳名商標”,財政獎勵30萬至100萬元。
100萬元巨獎固然有誘惑,而“中國馳名商標”對提升企業知名度、拓寬產品銷售市場的助推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創“中國馳名商標”談何容易?不僅對產品質量、市場影響力有嚴格要求,而且審批嚴格、程序復雜,令不少底氣不足的企業望而卻步。一些創馳名商標心切、走正常渠道無望的企業,發現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認馳之路”:通過商標侵權訴訟,由法院確認。根據司法解釋,法院無需國家商標管理機構原始認定文件,即可判定受侵權企業的產品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哪怕是制造偽劣產品的企業,只要拿到判決書,也可以在廣告宣傳中把自己的產品標榜為“中國馳名商標”。政府對如此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不僅認賬,而且給予重獎,至今也未見國家商標管理部門提出異議。
司法裁判認馳,既方便快捷,又省力省錢。江浙等地區一些創馳名商標心切的企業,便紛紛找到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委托認證。其中,最受他們青睞的要算上海喬柏律師事務所了,先后有數十家企業與這家律師事務所主任鄭學重達成協議:由喬柏律師事務所為企業制造虛假侵權事實,提起“馳名商標侵權訴訟”,讓法院判決認定他們的產品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每認定一件,付給喬柏律師事務所50至80萬元的費用。
達成協議后的2006年年底,喬柏律師事務所主任鄭學重(另案處理)找到時任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的王靜,約他到一家咖啡館,經過一番友好商談后約定:由鄭學重作為原告方代理人,在宿州找假被告,以他所代理企業“國家馳名商標被侵權”為由提起訴訟,由王靜的民三庭通過審判程序,判決認定企業產品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每認定一件,鄭學重給民三庭好處費8萬到10萬元。
“中國馳名商標侵權”系列案開審不久,即2007年3月份,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為規范此類案件的辦理,明確要求各中院對其審理涉及馳名商標認定的案件,應在判決作出前,經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后,連同卷宗材料書面報請省高院知識產權庭審查;對于未報請省高院而作出認定馳名商標的案件,如經審查該馳名商標的認定,非審理案件所必需或確屬不得認定為馳名商標的案件,依法撤銷原判和對馳名商標的認定。
顯然,執行省高院的這個《通知》,王靜與鄭學重的“君子協定”就無法落實,眼看就要到手的百萬“好處費”也要泡湯,王靜豈能心甘?于是,他悄悄把這個《通知》藏匿起來,既不向分管院長匯報,也不向庭里人員傳達。
且說鄭學重與王靜談成之后,需由鄭學重自己在宿州找假被告和代理律師,可是他在宿州兩眼一抹黑,找自愿當被告的人談何容易?王靜急人之所急,立即打電話給宿州市政協常委、知名律師楊某到賓館見面。楊某跟王靜是老同學,且在平時關系密切,接到電話就趕了過去。王靜為鄭學重和楊某做了介紹后,對楊說了句“上海鄭主任有個案子要你幫忙”,便故意回避了。鄭學重向楊某提出要求:幫他在宿州市找虛假被告,偽造虛假侵權證據材料,一個案件給5000元錢報酬。楊某作為宿州知名律師當然知道幫助偽造證據的性質,但礙于王靜這個老同學的面子,還有鄭學重一個案子給5000元的承諾,便同意了。根據鄭學重提供的原告材料,楊某先后找了八個合適的虛假被告,為五六個案件提供了“侵權產品”的虛假銷售發票和收據,安排自己手下的三名律師作為被告代理人出庭參與訴訟,他個人也作為被告代理人出庭代理了幾個案件。楊某幫助找的假被告,有的是下崗職工,有的是遠鄉的農民,甚至還有他自己在校讀書的女兒小楊。
假被告、假證據都有了,假訴訟的鬧劇正式上演。王靜先在庭里打招呼,說近期可能會有一批認定馳名商標的案件要到我們庭里來,你們辦理此類案件時,不管原被告是真是假,只要看過案件事實就行了,能認定的就盡量認定。安排劉彥禮辦認馳案時,他直言不諱的交代:這類案件我們收了原告幫助的費用,他們是想通過提起侵權訴訟,來認定他們企業的商標為馳名商標,判決后被告也不會上訴,不會出什么問題。咱們盡快給他們辦,收人家錢,就得給人家服務好,人家要求快,咱們就給人家辦快點。
庭長把話說這個份上了,劉彥禮便照此辦理,先后主辦了三起。他是怎樣辦理認馳案的呢?據他自己說:原告方要求判決快,所以舉證期間大都省去,這是很不正常的。普通民事案件期限一般需三到六個月,這類案件才一個月左右就結了;對被告身份基本不審查,只是看看身份證復印件及被告的委托書,連被告身份證的原件都沒看到;舉證簡單,被告基本無辯解,開庭就是走過場;判決書制作精美帶封面,其他判決書是沒有封面的;原告代理律師的贊助費超過訴訟要求的賠償數額……
審理商標侵權案,最基本的程序是審查被告的營業執照、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尤其是符合馳名商標條件與否,而王靜等人卻對這些根本不做審查,甚至連應訴通知書也不送達,有的侵權證據只有一張收據復印件,既沒有實物和照片,也沒有證據來源,僅憑這份證據就判決了。
據曾充當假被告的小楊姑娘說:“整個庭審過程,都是法官說話。開庭結束,法官讓我在庭審筆錄上簽字,筆錄內容我也沒看,就在上面簽了。我根本就不會注冊域名,更不會向他們發函要5萬元錢。筆錄第45頁說我是個體業主,這個不是事實。我根本就沒說這話,而且筆錄中記錄的住址也不是我的實際住址。庭審筆錄記載,說我注冊的這個域名是在2007年春節前注冊的,我辯解‘沒有侵權的意識,只是作為一項社會活動來做的,沒有侵權的行為,而且這個商標不是注冊商標……’這根本不是我說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注冊商標及侵權的事,也說不出這么專業的話?!?/p>
就這樣,從2006年年底至2008年3月份,王靜一手主持辦了辦理此類商標侵權案件20件,其中判決認定18件,收到“贊助費”140萬元,使勝訴企業騙取政府獎勵800萬元。王靜平時基本不辦案,這次卻親自出馬,一個人就辦了六件。
在這20件認馳案中,有兩件沒有判決認定,而是一件調解結案,另一件不予認定。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有意給別人造成一種假象,即并非所有案件都能認定。好像他們是在實事求是辦案。
有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盡管王靜提前做了反偵查安排,他們枉法裁判的犯罪事實還是因上海律師出事而案發了。
2006年年底至2008年初,宿州中院民三庭共辦理“非法認馳”案件20件,收取好處費140萬多元,這些贊助費,除用于坐收坐支及以各種名義發放獎金、過節費外,余額40余萬元在王靜的安排下,逃避組織清查,私自隱匿,王靜將其中5萬元私吞;8萬元分別于2010年中秋節和2011年春節,與劉彥禮等四人私分,每人各得2萬元。
2008年3月,上海律師鄭學重將24萬元打入王靜個人賬戶,王靜收到此款后,于2009年10月份借給劉彥禮20萬元炒股,余款4萬元也隱匿下來,占為己有。
檢察機關認為,王靜應對其四人私分的8萬元公款總數負責,其中個人得款2萬元,加之其直接侵吞的5萬元,涉嫌貪污公款13萬元,個人得款合計7萬元;劉彥禮涉嫌貪污公款2萬元。
王靜民事枉法裁判、貪污、挪用公款,劉彥禮民事枉法裁判、貪污,楊某幫助偽造證據案,由宿州市人民檢察院指定泗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2012年2月29日,泗縣人民法院經過公開審理后宣判,認定:被告人王靜、劉彥禮在辦理民事案件中,明知是虛假被告、虛假侵權事實的證據予以采信,非法認定原告相關商標為馳名商標,造成國家重大損失;王靜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23萬元進行營利活動,情節嚴重;楊某幫助當事人偽造證據,情節嚴重。

但一審判決同時認為:王靜留在個人賬戶的5萬元,有可能予以合理開支,不認為是貪污;王靜與劉彥禮私分8萬元,確在中秋節、春節,沒有理由否定是過節費,沒有發給其他人,王靜“個人有說法”,因此不構成貪污罪。楊某在押期間,提供一起故意傷害致死案線索,經查屬實應認定具有重大立功表現。而楊某檢舉犯罪一說,一直沒有任何證據支持。
法院據此做出判決:以王靜犯民事枉法裁判,判處有期徒刑四年,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合并決定執行有期徒刑八年;劉彥禮構成民事枉法裁判罪,但其是在王靜安排、指導下辦案,其地位、作用相對較小,犯罪情節輕微,免予刑事處罰;楊某構成幫助偽造證據罪,但有重大立功表現,免予刑事處罰。
一審宣判后,泗縣人民檢察院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認定被告人王靜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合計人民幣13萬元;被告人劉彥禮貪污公款8萬元,且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從犯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該判決未予認定,顯屬事實認定錯誤。其次,判決書認定楊某構成重大立功系法律適用錯誤。
被告人楊某提供他人犯罪的線索來源未予調查,且公安機關只出具一份胡某某被傷害案的立案決定書,并未證明其死亡原因。立功成立的最基本條件是揭發他人犯罪,但律師提交的書證并未證明楊某是揭發了誰的犯罪,公安機關的立案決定書也未寫明胡某被傷害案中的加害人是誰。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人民法院審查的立功證據材料,一般應包括被告人檢舉揭發材料及證明其來源的材料、司法機關的調查核實材料、被檢舉揭發人的供述等。這些事實材料在律師提交的材料中沒有。
所以,被告人楊某不構成立功。
據此,泗縣人民檢察院于2012年3月5日向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王靜、楊某也不服一審法院判決,也分別提出上訴。
檢察機關認為,王靜應對其四人私分的8萬元公款總數負責,其中個人得款2萬元,加之其直接侵吞的5萬元,涉嫌貪污公款13萬元,個人得款合計7萬元;劉彥禮涉嫌貪污公款2萬元。
泗縣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后,宿州市人民檢察院對抗訴案卷材料進行認真審查,并向安徽省人民檢察院請示,得到明確答復后,向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函:“被告人王靜系你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劉彥禮系你院審判員,與你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等其他審判人員之間存在利害關系,你院上述人員應當自行回避,因此本案不宜由你院審判。建議你院將本案裁定發回泗縣人民法院;按照程序報請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宿州市轄區外的本省其他人民法院管轄為宜?!?/p>
2012年4月11日,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撤銷泗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發回重審,后經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六安市金安區人民法院管轄。
2012年9月28日六安市金安區人民檢察院以金安檢刑訴[2012]148號起訴書指控被告人王靜犯民事枉法裁判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被告人劉彥禮犯民事枉法裁判罪、貪污罪;被告人楊某犯幫助偽造證據罪,向金安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012年11月15日,六安市金安區人民法院經公開審理做出判決,認定王靜、劉彥禮構成枉法裁判罪,造成國家損失800萬元,“情節嚴重”,維持了原審對王靜構成枉法裁判罪,判處有期徒四年的判決;劉彥禮主辦三件案件導致損失100余萬元,其行為達到了“情節嚴重”的程度,而他受單位收取贊助費的利益驅動,在王靜安排、指導下違法辦理案件,“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依法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據此認定劉彥禮構成枉法裁判罪,免予刑事處罰。
關于公訴機關對王靜、劉彥禮貪污公款的指控,六安市金安區法院的判決中認定:沒有證據證實王靜、劉彥禮等人具有私分8萬元的主觀故意。因此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王靜、劉彥禮共同貪污8萬元贊助費證據不足;公訴機關指控王靜貪污的5萬元存在王靜賬戶至案發尚有一段時間,存在為公而用的可能,本院不予支持。
盡管證人王某否認了王靜給他打借條和用于公務開支,拿票據讓他沖抵的說法,判決還是用“存在公務開支的可能”的推論,否定了證人證言和王靜的貪污犯罪事實。
關于王靜挪用23萬元公款的犯罪事實,金安區人民法院認為:王靜作為民三庭負責人,同意將小金庫存款以庭名義借給劉彥禮家屬做生意,并約定利息。根據2003年11月13日《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單位負責人為了單位的利益,決定將公款歸個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處罰。因此,對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王靜挪用該筆公款20萬元,不予支持。
至于王靜挪用23萬元歸個人使用,金安區人民法院認為,王靜是在檢察機關初查期間交代的,應認定為自首,可以減輕處罰。挪用43萬元公款的犯罪事實,經過如此認定,便只剩下可以減輕處罰了,原判決挪用公款的四年有期徒刑,也順理成章地減為一年!
一件法官枉法裁判、貪污、挪用公款重大犯罪案件,就這樣被金安區人民法院用幾個“可能”畫上了句號。此案的走向及最終的結局,人們還在關注著。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