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紅五
瓷筆洗的小世界
文·圖/王紅五
“China”是“中國”的驕傲,唐代的絞胎瓷是陶瓷中的珍品,作為文房用品的筆洗又是絞胎瓷中的妙品,唐絞胎筆洗是我多年來的僅見,尤為珍罕。

1唐 鞏縣窯絞胎鼓釘洗
口徑 11.2cm胸徑 13cm高 6cm
斂口、圓鼓腹、圓平底,腹外壁粘貼凸起鼓釘兩排,洗底鼎列三泥點足。透明釉下可辨出,整個洗是用長寬不等的絞胎片黏結而成的,制作難度非常之大,紋飾為水云紋。
絞胎水云紋筆洗乃文房清供之品,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這種抽象的自然紋理,可以引發藝文高士無限的遐想,一任思緒在山水間、云天上,徜徉馳騁,擺在案頭睹物凝視,對于書畫家的創作、儒釋道家的哲思,都能起到拓展思路、點化啟迪的效果。另外,這件筆洗外壁上還加飾有上下兩圈鼓釘,給這件文房用品平添了幾分廟堂衙署之威,筆者疑為官宦或皇家所燒制。

2五代 鞏縣窯白釉花口三足洗
口徑 20cm 高 8cm
折沿、花口,呈波形五曲折,斜弧腹,圓弧底,下承三泥點足。曲折的花口與圓弧腹,巧妙地構成一荷葉筆洗的造型;唐、五代時的金銀器中多見荷葉造型,瓷器在與金銀器的器型互仿中,自然也流行起這種“荷葉洗”。
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蓮荷,是佛風東漸時,華夏大地上流行的紋飾,該器的造型與當時的時尚相吻合;包漿、土沁和口沿磨損自然老道,顯屬北方白瓷中的精品。

3宋 扒村窯白地黑花魚藻紋洗
口徑 42.2cm底徑 25.5cm高 13.7cm
折沿、板口,斜弧腹,圓平底。灰白胎、白釉凝厚略泛黃,黑褐彩繪屬磁州窯系的典型裝飾技法。六道弦紋將盆內分為三段,盆心飾魚藻紋,下腹一段繪輻射狀豎線紋,上段飾乳釘紋,釉面瑩潤,釉色勻凈,器型宏大。
古代把文房用具中的“筆洗”與充作盥洗用具的“盆”,都統稱為“洗”;不似現在專指筆洗。白地褐彩大盆是河南魯山扒村窯的標準器,也是該窯宋、金時期的大宗產品。扒村窯的“白地繪褐彩洗”制作考究、紋飾精妙,屬于紳宦富豪家門方能置用的奢侈品。
從做工、畫工、煅燒工藝上,均可看出該窯工匠技藝的純熟高超,揮灑自如;就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來說,扒村窯在宋代就普遍應用,并取得了較高的成就,而磁州的觀臺、彭城中心窯場則相對較晚;因此,扒村窯亦是首創磁州窯系裝飾風格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中心窯場。

4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蕉葉紋花口洗
口徑 12.4cm底徑 4.6cm高 4.2cm
花邊外撇、花口內掐為楞尖,直弧腹、近底處折轉為圓平底,圈足。外壁刻飾蕉葉紋,內外施青白釉、滿釉支燒。該器胎體輕薄、透光性好,工藝精湛,青白釉的發色呈“湖水藍”,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征,顯屬湖田窯中心窯場的作品。
這件青白釉筆洗正是這一時期歷史背景下的作品,它印證了中國古陶瓷發展的巔峰制作,能夠如實真切地品味到宋瓷的內涵與雅量。
遠古時期,盛放液體和用以盥洗的器皿稱為“鑒”,即陶質或青銅質地的“淺盆”。后來人們發現“鑒”盛放清水后,能照見人影和面容,它便又兼有了“鏡子”的功能;“鑒”作為動詞,又引申為“看”和“觀察”的含義;隨著文字語言的完善和發展,“鑒”與“洗”有了細化和分工,“鑒”常特指“鏡”,“洗”常特指“淺盆”。到了明清,文字更進一步規范、準確了,“洗”和“盆”又分別有了不同的涵義,“洗”特指文房用具“筆洗”,“盆”特指盥洗用具;但在高古瓷的稱謂中,筆洗和盆統稱為“洗”;本文所收錄的“洗”,是遵照歷史上的古稱謂的習慣叫法,既包含了文房用具,又包含了盥洗用具。
古代的筆洗一般都較小,古人書寫常用的是小楷筆,不是今天我們常見的書畫家使用的畫筆和大楷筆;今天使用大毛筆所配的都是大筆洗,近似于古代的盥洗用具“洗”。所以,按現代人的觀念,很多人誤把小“三足筆洗”當成了香爐,把小“圈足筆洗”誤認為是淺口小碗或深盤,可惜降低了文玩的品位。
作為盥洗用具的大盆,因為口徑較大、屬日常生活用具、使用和移動較頻繁,容易損毀,因而存世量少、較為稀缺,物以稀為貴,它便成了搶手貨;特別是豪門貴族才能使用的紋飾精美的“大洗”,更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作為文房用具的筆洗,因是文人士大夫專用,大都含有較多文化藝術信息,器型與紋飾中的藝術含量高,意蘊無限,文房類古玩的經濟價值,遠高于日常生活用具類藏品的價值,使用者的高品位,又決定了文玩類藏品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故瓷洗的品與鑒,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乃是一門深奧學問。
從時代上來講,宋代以燒造青白釉的窯口較多,目前已知被考古發掘證明的古窯址不下二三十處,大多分布在江西、安徽、福建等省,以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為最。湖田窯的青白瓷,積釉處,好似青玉般水透青潤,光澤螢亮。宋代青白瓷生產得到高速擴張,還因為宋皇室、文人、士大夫崇玉之風盛行,提倡“君子比德于玉”,于是瓷器的審美取向導致了青白瓷的脫穎而出,也導致了青白釉的文玩被文人高士所追捧。
再拿唐代的鞏縣窯來說,除生產精美絕倫的唐三彩、白瓷作品外,還燒造少量的陶質絞胎器皿。鞏縣窯絞胎大多是用褐、白雙色胎泥,摶糅絞合,形成花卷似的兩色相間的紋理,如行云流水。絞胎自然形成的紋飾有木心紋、羽毛紋、水云紋、團花紋,還發現有席紋。
鞏縣窯白瓷的胎色熒白,比之邢、定窯,胎質略顯粗松;內外滿施白釉,釉質厚潤、釉色略泛黃;因為青花是在白瓷上繪藍彩,故鞏縣窯白瓷,是鞏縣窯首創“唐青花”的前提條件,因此鞏縣窯也曾是中國燒造純凈白瓷較早的、代表“南青北白”的重要窯口。
五代時期,鞏縣窯白瓷燒造已達爐火純青,從該器可以看出:其造型拿捏的瀟灑精準、構思奇特,泥點足搭配的自然生動,胎土淘練精細,氣氛、窯溫控制的技術純熟。
南宋時期,福建泉州一帶還有一“磁灶窯”,因占有東南沿海海上貿易的港口優勢,而迅速發展起來就地加工、就近出海貿易的制瓷業。目前已經在全省30多個縣考古發掘出宋元時期的、規模宏大的古窯址、窯場遺跡中,磁灶窯即是福建地區較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磁灶窯主要燒造珠光青瓷和青白瓷,但筆者在磁灶窯的“金交椅窯址”博物館里,見到了一件與南宋白釉繪褐彩海魚紋洗,特征完全一致的“飛魚紋大洗”,從而為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藏品又找到了一個“娘家”。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考古系,曾對位于浙江省龍泉市琉華山的楓洞巖窯古遺址進行過考古發掘,揭露出了素燒爐、瓷片填埋坑、官窯性質的大量瓷片以及龍窯和作坊區。筆者亦曾慕名考察過這一“明龍泉洪武官窯”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撿拾到一些與此洗相同的八卦紋瓷片,經仔細比對,其器型、紋飾、胎釉、工藝均較一致。為確認時代,筆者又將該筆洗送至“香港中科研發有限公司”(原香港中文大學中科古物鑒證實驗有限公司)作了“熱釋光斷代”鑒定。熱釋光斷代,就是測定古代陶器年代的方法。也適用于其他黏土制品。陶器加熱至100 ℃~500℃ 時,能將儲存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這是放射性能量儲存的標志。釋放后又因繼續放射性照射而積累,積累的能量多少與陶器燒成后經歷的時間成正比。利用這種現象可以推算出陶器及其他黏土制品的燒制年代。
此后,梁燕玲女士簽發的證書結論為“最后的燒制年代距今600至800年”。這類藏界稱為“明龍泉洪武官窯”的大器,國內外拍賣行近幾年每年都要上拍幾件,一般冠名為“明洪武龍泉窯”、“明永樂龍泉窯”、“明十五世紀龍泉窯”價格不菲,存世量稀少,值得珍藏。
另外,能上拍場的這類年代在15世紀的“龍泉窯瓷器”中,黃龍泉是十分罕見,明清時代,龍紋與黃色已為皇家專用,堪稱珍品中的上品。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

5南宋 官窯青釉洗
口徑 12.5cm 底徑11.7cm 高 3.5cm
直壁、微敞口,圓平底、臥足,鐵骨胎,灰青釉。有棕眼、土沁、縮釉顯示出樸拙的工藝和古風,六個小圓支釘的排列工致規整,器形古樸端莊,結構簡潔大方,開片文靜自然,釉色溫潤如玉,品格高雅、沉穩凝重,處處都體現著南宋官窯所獨有的師法自然、毫無造作的風格特征。

6南宋 磁灶窯白釉繪褐彩海魚紋洗
口徑 38.8cm底徑 26cm高 13.2cm
敞口、外翻為板沿,圓弧腹、圓平底。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白釉微泛赭紅,釉質不夠純凈,繪褐彩也近似赭紅色,由此可以看出,該器皿產地的瓷土成分,明顯不同于磁州窯系中占絕大多數的北方窯口的原料。再從洗內所繪魚紋的特征上看,也明顯不同于磁州窯系的其他窯口繪制的鯉、鰱、鱖等魚紋,是海魚而不是淡水魚。筆者曾在西沙群島見過此種飛魚,背鰭和胸鰭十分發達、狀如翅膀,現在近海已絕跡,大陸上的人已難得一見了。
該洗器型宏碩,所繪海魚紋十分罕見,磁州窯系的白地黑花裝飾常見北方窯口生產,南方窯口生產該類作品亦屬珍稀,具有很高的學術意義和考古研究價值。

7唐 三彩陶寶相花洗
口徑25.8cm 高6.3cm
此器乃1974年陜西三原出土,現藏三原縣文物保管所。
胎呈白色。直口,弧壁,廣平底。內底刻寶相花紋。通體施藍、白、赭色三彩釉。此洗為唐三彩器中的典型器物,造型端莊,裝飾紋樣新穎別致,釉彩搭配協調,色彩明快,為唐三彩藝術中的珍品。唐、宋以來的三彩器,不管從胎質、釉色、紋飾幾個方面來看,其工藝水平都非常高超,燒造技術嫻熟,工匠審美能力強,因此對施釉色彩的布局與把握極富表現力。使作為文房之用的筆洗,也巧若天工,故屬文物一級品。


筆洗底部
8明洪武 龍泉窯鱔魚黃釉八卦紋鼓釘洗
口徑 29.5cm 胸徑 30.5cm 高 10cm
洗口微斂,內收為板沿口,鼓腹,圓平底;洗的內底心與外底心均為露胎,內底心有印花紋,外底心為平臺式凸起,火石紅濃重老道;口沿處和腹底交接處各有一圈乳釘凸起,腹部浮雕八卦紋;底按三只獸首足。威儀典雅、沉穩凝重,一見便知為官樣御制之品。
該器為文房用具,八卦紋與鼓釘紋突顯出迥異于一般文人士大夫所用筆洗的莊重、靜穆、靈圣的特質;洗的胎體厚重碩大,一派皇家的恢弘氣象。金菊黃,古稱鱔魚黃的釉色,富麗堂皇、肥潤如玉,釉面玻化程度較高,通透性好,紋飾清晰,開片細密、斜淺,有冰裂質感;堿沁入釉,包漿溫潤、寶光熠煜。此外,筆洗外底露胎處,書有“崇禎柒年貳月某日置,鮑宅某號。”的底款,清晰可辨,具有很高的研究考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