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十八大閉幕后,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學習十八大精神,那么該如何解讀十八大報告,這其中的亮點和變化是如何來的呢?對此,本刊特邀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本期客座總編輯:
李君如: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前副校長
《檢察風云》:李校長,您能介紹一下十八大的主題及其提出的相關背景嗎?
李君如:好的。十八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這個主題是怎么來的呢?是根據黨中央所處的世情、國情、黨情提出來的:
它首先反映出世情對提出黨的要求。從世情來看,盡管“和平與發展”依舊是時代主題、國際的大格局大趨勢也沒有改變,但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和美國高調重返亞太等新形勢面前,將采取什么樣的姿態和對策,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這次十八大以后中央派出了友好代表團,到國外去通報十八大的精神。我受命去了南亞,會見當地的領導人、執政黨和在野黨領袖,并同他們的智庫交流,接受媒體采訪。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十八大確實可以用“舉世矚目”四個字來形容。你無法想象那里的人們對十八大有多重視。他們十分關心中國共產黨怎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高調重返亞太”,以及怎么處理和解決國內的一些問題。我去了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蘭卡,他們的問題就集中在以上幾個方面。
這個主題同時也反映了國情對黨提出的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面臨著許多新的階段性特征,怎么樣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過程中,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勢頭,怎樣處理好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等等的關系,這些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這個主題同時也反映了黨情對黨提出的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們黨面臨著諸多考驗,怎么樣提高執政能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怎么樣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特別是怎么樣將群眾關心的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更需要黨通過代表大會來解決。
《檢察風云》: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李君如:根據上述世情、國情、黨情確定的主題,集中起來,就是要求我們回答四個問題,這就是習近平在十八大期間所說的:面向未來的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
這個主題及其回答的四個問題,又對我們提出了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在當前不可動搖、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在今天不可動搖、長期堅持的方向,這是十八大的主線。實際上,這兩點基本要求,也是我們這十幾年來一直堅持的。
《檢察風云》:我們黨是如何設定未來的階段性目標的?
李君如:我們黨在改革中的成功經驗,就是從實際出發來設定我們階段性的目標。我們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為了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就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先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歷史任務。為了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就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當前階段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個奮斗目標在十六大被提出,十七大有新要求,十八大也有新要求。
這次十八大,把這一奮斗目標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該講是十分鼓舞人心的。與此同時,我們一定要有緊迫感,因為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能不能完成這個目標,現在是決定性階段。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有許多具體的指標和任務,比如到2020年要使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社會,要實現科技、教育、人才三個中長期規劃提出的任務,還要實現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讓人們在和諧社會中發展。為此,還要提高人的素質,實現2012年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建設目標。這么繁重的任務要完成,而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八年了。
十八大提出,2020年比2012年,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翻一番。這一指標是在客觀總結我們的優勢和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要注意,這個“翻一番”的前提,是要實現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檢察風云》:那么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李君如:實現我們的目標,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黨提出這個道路問題,是因為有人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懈怠、動搖、折騰”等問題,這會影響我們目標的實現。所以,黨中央這幾年一再強調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要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檢察風云》: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作布局,是如何從“三位一體”變成“五位一體”的?
李君如: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論述我們要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是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相互結合推進的,也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推進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任務后,我們意識到社會建設滯后會影響整個事業的發展,黨要提高自己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還要提高自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的決定。錦濤同志說,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到了十七大,我們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于是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提了出來。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和以上幾個建設,并列地放在一起,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布局。
《檢察風云》:在討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很多人提到了社會公平的問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李君如:這些年,我們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與此同時,我們在進入新世紀后,從新的階段性特點出發,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解決公平問題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這是正確的。但是,有人借機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甚至有人提出了“公平領先”的道路。這就是習近平同志指出的,近些年社會上有些人在熱炒的“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何者為先的問題。近平同志說,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即使蛋糕還很小的時候,也有一個要分好蛋糕的問題;現在蛋糕做得比較大了,自然更有一個在繼續做大蛋糕的過程中怎么分好蛋糕的問題。因此,他說:我們黨既強調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建設,也強調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所以改革就是因為沒有發展、沒有做大社會物質財富這只“大蛋糕”、人民要分到大份額“蛋糕”是不可能的。在這方面,我們黨是有教訓的。
《檢察風云》:我們注意到十八大特別強調了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這個變化該如何解讀?
李君如: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要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就是把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結合起來。第一是講人大確認了健全這個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依法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第二是講建設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就要把協商民主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結合起來。
協商民主、選舉民主各有其優越性。協商民主通行的是對話、共識原則。我們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寫入黨代會報告,這是一個重大進步,這將使得更多的人可以通過這樣的渠道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
文/本刊記者 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