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小挺
激活你的夢想
文/游小挺

新的一年開始了,我們習慣畫下這個時空的刻度。歷史并不常常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讓一切發生改變,只是在我們的心里,習慣找一個開始。一開始,就有夢想。新年的陽光將照亮你的夢想。夢想,是你渴求的人生選擇,執行并實現它,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活過一遭的最鮮活的證明。
每個人的夢想來自哪里?來自他內心那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這個自我意象就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大多數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歷、成敗、榮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而無意識地形成的。
而在此心像的基礎上,夢想不斷地萌芽、生長,同時,夢想的實現又不斷強化了自我意象!
但在我們這個國家,許多人活不出自己的夢想,甚至不敢去嘗試活出自己的夢想。可是,他們卻可能期待別人替自己活出夢想。
這是中國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常見的一個沖突,中國父母們常常是茍且地活著,夢想不再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但他們卻將實現自己夢想的希望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這一方面會成為孩子生命的重擔,另一方面,孩子自己的夢想被壓抑被扼殺,不得不帶著巨大的不情愿去被迫追尋父母的夢想。
因自殺而震驚全國的上海海事大學的女研究生楊元元,讀本科時,媽媽跟著她;讀研究生時,媽媽仍然跟著她,去看自己夢想的實現。譬如,去上海讀書就不是楊元元的夢想,而是她媽媽的夢想。關鍵是,她不允許女兒有其他選擇,而必須按照她的選擇去生活。如此一來,楊元元的人生就沒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她的人生就沒有了“我選擇,我自由,我存在”的機會,最后她選擇了自殺。
沒有誰愿意活在別人的夢想里,哪怕這個夢想最終實現,哪怕這個夢想令自己站在世界之巔。
所以,首先,請回到自己的夢想中來!
我們都渴望活出自己的夢想,馬爾茨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自創的心理治療取向叫“心理控制術”:我們的人生,都是由我們的自我意象所決定的,如果你要活出夢想,先要改變自我意象,這樣,人生才會隨之改變。
馬爾茨是如何發現人性的這個奧秘的?這和馬爾茨的工作有關,多年的整容經驗令他發現兩類現象:
“許多例子中,改變外部形象似乎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術刀變成了一根魔棒,它不僅能改變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變病人的整個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際的人變得大膽而無畏;一位‘笨’男孩變成機靈聰慧的少年,后來還成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員;向來懷有‘鐵石心腸’的罪犯,幾乎一夜間從無可救藥的家伙變成了‘囚犯標兵’……
也有一個謎團始終讓我不解:如果手術刀有魔力,那么為什么有些人臉部煥然一新卻始終本性不改呢?”
此外,他還發現很多人有“虛構之丑”,在他和其他旁觀者看來,當事人相當漂亮,但當事人自己卻堅定地認為自己很丑,所以一定要整容。
這些現象為什么會發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馬爾茨逐漸明白: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像可能朦朦朧朧、不甚分明,甚至一個人的意識根本沒有覺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纖毫畢現。
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么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那么無論動機多好,意志力多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即便機遇來臨,他也會失之交臂。
馬爾茨認為,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或基石,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為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是以它為基礎而建立的。結果,我們的經歷似乎總是證明并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我們的自我意象都和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譬如,假若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結果這個孩子進入學校后,就會有“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而他為了捍衛這個自我意象,成績會一塌糊涂,這反過來又成了支持“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的證據。不僅如此,父母一方面會難過,同時也會有一種不容易覺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失敗者,你看我沒說錯吧。”
這也是 “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念頭,就會驅使自己去實現這個念頭。所以,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關鍵是重塑自我意象。
我們要從那些束縛我們的,甚至是難于覺察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一旦你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自我的能量將綻放出來!

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會實現,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只有這樣一個愿望?
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擁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馬爾茨認為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并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么很多人并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的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低人一等”等等。
只要你的目標很單純,或者說,你真的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就會自動幫助你實現它。例如,植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個石塊中鑲嵌的魚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將工作放在一邊,試圖從頭腦中摒棄這一切。他在晚上反復對自己說: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條魚,如此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覺前拿了紙和筆放在床邊,快到早晨時,那條魚出現在夢中,一開始很模糊,但它的動物學特點最終變得十分清晰。天仍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將這些特點寫在床邊的紙上。第四天早上,他驚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圖,以之作為指引鑿開化石的表面。當魚完全顯露出來時,竟然與草圖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種類。
這說明,只要你設定了一個目標,你就可以將其交給潛意識去工作,這時甚至你不需要過分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著一個邏輯“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使緊張的神經松弛,打開通向靈性層面的潛意識之門”。也就是說,答案不是我找到的,而是因為我打開了通道,答案自動來到身邊。因此,愛迪生才說:“思想就在空氣中。”
為了實現夢想,設立目標后,除了尋求潛意識的幫助外,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嗎?
當然,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馬爾茨建議,我們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電影”。如果你設立了一個目標,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進行相關練習,而且越詳細越好。
實際上,播放“精神電影”已成為很多體育訓練的辦法。美國學者就籃球運動做過一個實驗,一部分人通過實戰練習投籃,另一部分人通過想象練習投籃,而經過相同時間的練習后,結果發現,兩批人的投籃成功率不相上下。
“精神電影”這一辦法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一名即將上考場的學生,可以在看了考場后,每天花幾分鐘時間想象自己如何在考場上答題,越細致越好,這會非常有效地消除考試焦慮。這些技巧都有著同樣一個道理——先去塑造一個自我意象,而后這個自我意象就會在現實中展現出來,夢想就這么一步步實現了!
雜文家王小波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他認識的一個美國老太太,六十多歲了,竟然有一個幾千英畝的農場,而她的唯一幫手是一條狗。不光如此,這個老太太還在談戀愛。
我想,她能有這么強悍的生命力,是因為,她有夢想,而且勇于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是的,你來到這個世上的最有價值的事,就是去追尋屬于你自己的夢想!就在此時,此地。
欄目主持人: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