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建梅
言傳“聲”教
文/顧建梅
咨詢室里,一位來訪者訴說著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其中說到一位女同事:“我看到她了,在馬路對面走著,我喊她,叫了好幾聲,她都沒理我。不是很寬的馬路呀,最多二十多步的距離,哪能真聽不見呢,裝沒聽見唄。不就是她老公當局長了,兒子考上重點大學了,在新區還買了大房子——如今的人太勢利了。”
我告訴她,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不過位置換了,顯然是我沒回應別人的招呼,結果,我聽到了手機響,接聽后對方告訴我往對面看,于是看到馬路對面朋友的笑臉。當我拿起手機時發現一條新短信,打開后內容是:“呆子,在馬路對面叫你好幾聲你都沒聽見,是不是走神了?注意安全。”
我問她:“你不覺得奇怪嗎?為什么遇到的是同一種情形,可有人受傷了,有人卻依然開心,還觸發了利他行為(提醒對方注意交通安全)?”
認知理論有個觀點:影響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解釋和聯想。就此案例來說,喊一個人沒得到回應,這一事實本身是沒有殺傷力的,只有當事人對這件事情進行解釋并展開聯想后,它才可能帶來傷害。說到底,會傷害你的是你自己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你所持的態度。
那么,這些看法和態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常常根植于家長的言傳“聲”教。
李妍是一年級女生,楚強是二年級男生,由于住同一單元,兩家關系良好,故而李妍、楚強常常在一起學習、玩耍。
雖然總體上相處愉快,但因為性別和個性差異,兩人也時常有些小摩擦。
某天,李妍、楚強坐一起寫作業,李妍從書包里掏出雜亂的文具學具進行整理,書包的半邊推到了楚強的桌面,楚強隨手撥弄她的書包。
李妍不高興了,向近處的媽媽告狀:“媽媽,楚強碰我的書包。”
情形一:
媽媽笑望著他們:“因為是新書包嘛,圖案又獨特,這么漂亮的書包我都喜歡,別說強強了。”
聽媽媽這么說,李妍樂了。接著,繼續愉快地收拾桌面的東西。
解讀:家長并沒有直接針對孩子告狀的內容進行回應,而是針對她對伙伴不快的情緒,家長的態度則向孩子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她的書包很好看,故而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在這種語境中成長的孩子有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對他人的行為傾向于做正面的解釋,較易形成與人為善、樂觀開朗的性格。

情形二:
媽媽:“強強,別去碰妍妍的書包噢,她很寶貝的。”
解讀:生活中不少家長會做出這種回應,因為它最直接、最方便,似乎也最立竿見影。然而,這種回應使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我的東西別人就不能碰。漸漸地,我們有了個易煩惱,愛投訴,總是對生活瑣事做過度反應的孩子,總是以戒備、敵意和指責的態度去解釋他人的行為。在這種語境中成長的孩子對生活的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都較差,也較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
情形三:
媽媽打量了一下:“妍妍,你的書包都推到強強那邊了,還能怪他碰嗎?”
楚強開始反擊:“對呀,誰讓你把書包放到我這邊的?!”
解讀:往往,我們很難以友善的態度去對待一個愛挑剔的人,所以,當感覺孩子“難說話”時,有些家長便隱隱地心生不耐,下意識地要挑出孩子的不是去挫敗他。這樣的回應等于告訴孩子:是你先有過錯別人才會冒犯你的,責怪別人前先想想自己干了什么。在這種語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自尊自愛,他們要么過度自責,凡事總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或者認為自己不可愛,不值得善待,甚至發展到用過激行為來釋放內心的憤怒。
情形四:
媽媽:“妍妍,書包碰疼了嗎?”
解讀:孩子的“小題大做”可能讓成年人覺得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此種回應要看對話雙方的關系如何,以及回應方說話時的語氣、表情及其他肢體語言。若雙方關系良好,回應方態度溫和,面帶微笑,語氣輕松,孩子也會“一笑置之”,并逐漸形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個性;若回應方語氣尖刻、面露不耐,會使孩子感受到嘲弄和貶低,在后一種語境中成長的孩子,要么成為懦弱、回避,難以維護自我權利的受氣包,要么發展出一些隱性的不良行為(如偷偷損壞公物和他人財物)。
也許,有人會說:不會吧,對孩子隨便表個態就會有這么大后果?
的確,一次兩次的表態也許對孩子并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往往是長期的,足以通過自己的言傳“聲”教形成孩子對人對己的態度。
別忘了,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相對穩定的,不大可能朝夕不同。若在孩子的“書包”問題上你作了某種回應,在“蛋糕”、“足球”等其他類似問題上你也會是差不多的回應,只不過是回應內容不同,但所用的方式、采取的態度卻是基本一致的。
上面四種情形很直觀地讓我們知道:對孩子做積極的回應才是最好的。
積極的回應不僅體現在說話的內容里:從善意的角度看問題,傳遞正面信息。也體現在家長的言談舉止間,表現為:親切的態度,誠懇的目光,微笑的臉龐,溫和的語氣。
比如——
女兒:媽媽,陳鋼拉我的辮子!
媽媽:陳鋼,是不是羨慕妹妹的長頭發呀?你喜歡的話下次來幫妹妹梳頭好不好?
兒子:媽媽,李鳴不理我。
媽媽:噓,瞧李鳴多專心呀。人們專心做事時不愿被人打擾,我們晚點找他玩。
……
積極回應孩子的問題最基本而關鍵的兩個準則是:一、不指責別人;二、不讓孩子自責。
以實例說明:
該出門去上興趣班了,董燦卻拖拖拉拉地,負責護送的爸爸著急了:“快點,兒子,不然我們要遲到了。”
董燦:“爸爸,今天可不可以不去?”
爸爸:“咦,你不是挺樂意去上的嗎?今天怎么了?”
董燦告訴爸爸上次他想和班上的李明浩一起玩,可李明浩拒絕了,說不想和他一起玩。
回應一:
“啊,你就因為李明浩不理你就不去上興趣班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理就不理唄,他不和咱玩咱還不想和他玩呢,班上孩子多了去了,咱和別人玩,以后他找你玩你也不用理他。”
做出以上回應的父母其實只是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故而用指責、貶低對方的方式讓孩子消化這件事,同時也是希望盡快說服孩子出門上課。但這樣的回應卻無形中促成了孩子對同伴的對立情緒,使得孩子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說“不”,并視生活中不合心意的事件為不良事件,用責難和反擊的態度去處理問題。
回應二:
“咦,之前你倆不都玩得好好的嗎?怎么現在他不和你玩了呢?你有沒有對他做了什么?人家也不會平白無故就不理你的嘛。”
做出這種回應的父母往往是和善、明理、自律的人,所以當孩子遇到人際沖突時他們首先督促孩子自我反省。然而,如果我們總是在第一時間審視孩子可能的過錯而不是提供情感支持,孩子就無法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也無法從親子關系中獲得信賴感,他們對生活中不合心意的事件總是持有過度自責的態度。
有則幽默,說的是一對情侶,男方要分手,女方卻苦苦挽留:你可以告訴我到底不喜歡我什么,我哪里不好,我可以改。男方最終無奈地說:這樣吧,你說你到底喜歡我什么,我改。
這則幽默在讀者眼里是喜劇,但在女孩父母那里卻是悲劇。
因為,過度自責的孩子是低自尊的,很難做到自愛自強。
以下的回應都是可行的:
“人們有時喜歡和朋友一起玩,有時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就是這樣。”
“你告訴過爸爸在這個班你有很多好朋友,不必全說,說出五個人來給爸爸聽聽,哦,崔澤榮、張璐、沈學文、余亮、王珊珊……嗯,當有人暫時不想和你玩時,你可以找其他好朋友玩。”
“李明浩沒和你一起玩讓你這么難過,難過得都不想去上課了,我想你一定把他當成好朋友了,是吧?那有誰把你當做好朋友呢?張璐、沈學文、余亮……來,我們上課去。你的好朋友在等著你呢。”
(作者系淮南市心理咨詢師協會副會長、心舟教育工作坊主任,曾出版教育專著《本色做父母》系列)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