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姍姍 圖/上海博物館
古青銅鏡 鏡映乾坤
文/余姍姍 圖/上海博物館

羅伊德·扣岑先生是來自美國洛杉磯的藝術品收藏家和慈善家,他將自己日久所藏的91件銅鏡悉數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并從中精選出59件進行展出。一個西方收藏者的收藏最終找到一個好的歸屬地,便悟道:“友人觀鏡明理,尋乾坤之玄機,紋飾之神秘,鏡映之文明,遂銅鏡歸于智慧之國度,乃國人之幸。”這些所藏銅鏡,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銅鏡裝飾工藝。從透空、鎏金、髹漆、彩繪到銀背鎏金、鑲嵌玻璃、鑲嵌螺鈿、金銀平脫等,幾乎應有盡有,這是十分罕見的。

星紋鏡 (齊家文化 直徑11.4厘米 重200克)
圓鈕,圓鈕座。外圍有一周凸弦紋,圍繞凸弦紋隱約可見微凸的一周三角形紋構成的星紋。靠近鏡緣的位置有兩周凸弦紋 ,其上設兩個小孔,作為系繩穿掛或固定鏡柄之用。鏡緣處還有一周凸弦紋,上面裝飾有排列整齊的小乳釘紋。目前在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青海貴南縣尕馬臺遺址25號墓出土的一枚七角星紋鏡,時代屬于齊家文化晚期,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鏡與七角星紋鏡基本相同,且都有兩個小孔。
中國古代銅鏡已經證實具有4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1975年,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葬和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臺墓葬,兩地各出土了一面銅鏡,兩面銅鏡又均屬齊家文化,是被證實我國最早的銅鏡,這也說明中國古代銅鏡至少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的鐵證。
然而,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出土的銅鏡,素面無紋,形制古樸。青海貴南縣尕馬臺墓葬出土的銅鏡,背面有七角星狀紋飾和弦紋,它們的鑄造水平不高,工藝很粗糙,紋飾也不規范,還處于銅鏡的初始階段。
所以,從齊家文化時期開始,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其間雖然經歷了社會的動亂、變革,銅鏡的鑄造及使用卻從未間斷過。所見藏品中,這些銅鏡都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和特征,有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時期鋸齒星紋鏡,也有商代的幾何紋鏡,均為比較少見的中國早期銅鏡。
漢鏡主要以畫像鏡為主,表現神人神獸、歷史故事等題材,其中一面“石氏人物車馬畫像鏡”,紋飾雕刻峻深,制作精良,極具立體感。其他如草葉紋鏡、星云紋鏡等雖然數量不多,但制作均較精湛。
兩漢早期銅鏡,開始出現了用銘文來裝飾銅鏡,如“修相思,毋相忘,常樂未央”、“天上見長,心思君王”之類。這些銘文圍繞鈕座,或分布在紋飾周圍。其中弦紋多數都是以圓形環繞鏡鈕,或裝飾在鏡緣旁。西漢中期,地紋逐漸消失,鏡面加大,銘文為主要裝飾。西漢晚期,鏡緣由窄卷緣變以平素寬緣,緣上常飾雙線齒形紋、云紋等。開始有了紀年鏡,如昭明鏡、日光鏡、博局紋鏡。
東漢早期,官方鑄造的“尚方”銘鏡盛行,私人作坊的姓氏鏡開始出現。銅鏡的形制上,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飾,以及各種動物紋飾都大量出現。東漢晚期,浮雕畫像鏡增多,鏡上常飾有半圓及方形枚。三角緣鏡多,紀年鏡大量,如熹平元年鏡、建安廿四年鏡,銘文中常有“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的內容。

石氏車馬人物畫像鏡
(東漢 直徑22.9厘米 重1440克)
圓鈕,圓鈕座,鈕凸起甚高,鈕座外圍飾實心連珠紋。內區紋飾以四枚為界,周飾實心連珠紋。有兩組對稱的神人和車馬,紋飾皆高浮雕。神人紋為一神三侍,主神高體端坐,頭頂兩側有羽人持劍對舞。車馬紋一區間,為兩排奔馬,內側五馬,外側六馬騎有羽人。
紋飾外圍銘文一周四十二字:“石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谷孰,長保二親得天力,傳告后世樂無極。”這是一般美好愿望的祝辭,內容大意為祈求“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風調雨順收成好”。銘文外圍飾篾紋和云氣紋,鏡面凸起。

透空四鳥紋方鏡 (戰國 邊長8.1厘米 重90克)
橋鈕,葉形鈕座,鈕座兩側橫伸出的格檔各分兩枝與鏡緣相接。主題紋飾為四鳥背向展翅狀,尖喙 住橫檔,并用兩爪緊緊攀住分出的橫枝。鳥體裝飾有凹形方格紋和羽毛紋,鏡緣裝飾有以勾連紋為主的組合紋飾。
戰國時期銅鏡鑄造業得到快速發展,制作技術逐漸成熟,銅鏡的形制、紋飾都已趨向規范化,奠定了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基本模式。在戰國時期的銅鏡中,山字紋鏡、四獸紋鏡、五山紋鏡、連弧蟠螭紋鏡常作為主題紋飾,以及各類龍鳳紋鏡等最具特色,這些銅鏡大多屬于楚文化系統,造型輕巧,多為弦紋鈕,紋飾線條細膩流暢,主紋襯有精細的地紋。
這時期的銅鏡絕大多數為圓形,鏡背中心有一鈕,一般鏡鈕較小、多為弦鈕。鏡體較薄,鏡面比較平直,多數鏡緣上卷。常見的紋飾有羽狀紋、葉紋、山字紋、連弧紋、蟠螭紋、幾何紋、動物紋。以地紋襯托主題紋飾,是這一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如羽狀紋作地紋,常見的有四山紋鏡。葉紋經常裝飾在鈕周圍或鈕座旁,如十二葉紋鏡。山字紋則有三山紋、四山紋、五山紋、六山紋等變化。
隋唐時期,銅鏡鑄造技術和工藝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銅鏡藝術達到鼎盛。隋鏡的藏品中,鏡體碩大,鑄作精致、保存完好,至今仍通體泛銀光。唐鏡的藏品中,瑞獸葡萄鏡是其中最精彩的收藏。銅鏡上的瑞獸葡萄紋,隋唐時期首次出現,而且廣為流行,葡萄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題材,它的特點是以高浮雕瑞獸葡萄紋為主題紋飾,以蜂蝶、雀鳥和花草作為陪襯,布滿鏡背面。
這個時期紋飾和形制上出現了很大變化,紋飾寫實性增強,名目繁復,生動活潑,既繼承了傳統藝術風格,也吸收了外來的文化藝術。形制上突破了圓形、方形的傳統格式,出現大量葵花形、菱花形鏡,還有六角、八角、亞字形鏡等。鏡面逐漸增大,銅質細膩,鏡體厚重。
裝飾方法采用浮雕、彩繪、鎏金、金銀平脫、嵌螺鈿及鑲金銀殼等新工藝,鑄造工藝之精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鏡鈕形制多種多樣,有獸形、蛙形、花瓣形、圓形、橋形等。紋飾主要有葡萄紋、瑞獸紋、花鳥紋、寶相花紋、八卦紋等。最常見的銅鏡題材是“十二生肖紋鏡”、“四靈紋鏡”、“瑞獸葡萄紋鏡”、“雙雁銜花天馬紋鏡”、竹林彈琴紋鏡、“真子飛霜鏡”,還有“五岳紋方鏡”、“天地含象五岳紋鏡”等。只可惜,到了唐代晚期,由于經濟衰落,戰爭不斷,銅鏡藝術日趨衰落。

日、月、星辰圖案
天地含象五岳紋鏡(唐 直徑16.5厘米 重910克)
連山紋方鈕,鈕四邊為同樣的連山紋方塊,以示五岳。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共十六字,每四個位置相同的字組成一個句子:“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語意為能容納天地萬物。外飾水波紋,水波紋外以八卦紋圍成一方格,從右下角以順時針轉讀,各卦卦象分別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離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艮卦,代表山;巽卦,代表風;兌卦,代表沼澤。八卦互相搭配,又有六十四卦,用來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易經》里記載,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后來用于占卜。
八卦四邊以離卦為上端,上、下、左、右分飾日、月、星辰圖案,每種圖案兩側飾云紋。日中有展翅的金鳥,月中有桂樹。鏡緣凸起,有兩周陰線的弦紋。整體紋飾外圓內方,意為天圓地方,五岳四瀆。這類銅鏡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具,與道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岳紋方鏡(唐 邊長12.7厘米 重465克)
方形,山峰鈕,山形鈕座,鈕座上刻有花紋。四角各聳出一個形態各具的山巒,群峰屹立。山上有樹木花草,山間有云氣和飛鳥。此鏡五山俱全,也是五岳紋鏡。唐代銅鏡的形制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常規的圓鏡,還有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其中方形鏡遺存較少,上海博物館本館所藏五岳真形方鏡與此鏡完全相同。
峰形鈕和周圍的四座山峰構成一個五山形的圖案,從其形狀推斷象征五岳,一般稱之為五岳鏡。另有河南鞏縣和廣西藤縣各出土的銅鏡發現鏡鈕為山峰鈕,鈕的四隅各飾有一個連疊的山峰,并在山巒間飾有樹木,其景象與五岳鏡的山峰非常一致。具有象征意味的“內置連山,以旌五岳”的連山紋變成頗為寫實的五岳,因此五岳圖案在唐代已有。


透空蟠龍紋鏡 戰國

嵌玉綠松石鈕變形龍紋鏡 戰國

四靈紋鏡 唐

雙魚紋鏡 金
對于古代青銅鏡的真假問題,一直困擾著收藏者。但是,已有學者經過細心的比對研究,發現可以根據銅鏡銅質上的不同進行判斷。
而各時代銅鏡所使用青銅的成分是鑒識古代青銅鏡的重要參照,從觀察銅鏡的外觀就可以了解各時期銅鏡銅質的特征為何。其中,春秋戰國時期銅質色澤顯紅色;漢代銅質色澤從深灰色向銀灰色發展;隋唐時期銅質色澤銀白色多褐色;宋金時期銅質黃中閃紅;元代銅質色澤為黃色;明代銅質色澤為黃中閃白;清代銅質色澤是黃中閃黃。
另外,銅鏡經過長年地下埋藏,腐蝕嚴重,但每面銅鏡中的金屬元素含量不同、埋藏地域不同、土壤酸堿性不同。銅鏡外表的銹色千差萬別。戰國銅鏡,時代久遠,外表會有一層很亮的氧化層,俗稱“漆古”,這主要是銅質中的成分和表面的鍍層決定的。唐鏡中也常見這類鏡子。
漢唐時期,銅的含量為68.95%~70%,錫的含量為22.48%~24.65%,鉛的含量是5.25%~6.84%,這樣的比例是古人從實踐中總結的出來的。當錫的含量達到25%以上時,銅質就非常脆,但抗腐蝕性較強。
所以,作為一名收藏的學習者,要學會多看博物館內的真品,其次掌握知識性的要點。最后,就是要有像羅伊德·扣岑先生那樣的藏者雅量,便定能掌握乾坤。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