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進一
太湖之濱:人民戰爭筑就禁毒長城
文/本刊記者 趙進一
2013年4月11日下午,無錫市市民中心會堂,無錫市一年一度的禁毒盛會在這里舉行。
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各級領導來了;市各部委辦局、工青婦及區(市)縣領導來了;全市公安系統各分局、各警種負責人、各派出所所長來了;鄉鎮、街道、學校、醫院、海關、郵政,乃至企業的代表也來了。全市300余名禁毒精英濟濟一堂,分析“毒情”,表彰功臣,交流經驗,部署工作……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與會。他們中有領導、有專家、有企業家、有社區工作者等等,當然最多的是警察。一個會議竟能凝聚這么多行業的人,著實令記者吃驚。
毒品毀家禍國,毒化社會風氣,滋生黃、賭、盜、搶、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自1992年發現首例吸毒人員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戰爭在無錫席卷而起,持續至今。宣傳教育、緝毒破案、動態管控、行業管理、戒毒康復、安置幫教……無錫的禁毒工作在人民戰爭中闖出了一條新路,禁毒績效領跑全省,摘取了全省禁毒工作“十一連冠”。
“打得狠、控得住、防得實、管得嚴、基礎牢”。11年來,人民戰爭在美麗的太湖之濱筑就了一道堅實的禁毒長城。
南抱太湖,北依長江,東臨上海,西接南京——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的無錫,是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無錫是個地級市,但其經濟總量卻占了全國的2%。早在2005年,她已成為江蘇省率先進入小康社會的地區之一。在聯合國發布的“中國最具有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中,無錫榜上有名;同時,她也是“福布斯”榜“中國最佳商業城市”之一。
正是她的富饒和便捷的交通以及發達的工商業,引起了境內外毒品犯罪分子的覬覦。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毒品犯罪分子開始在無錫活動。至本世紀初,毒品犯罪日趨頻繁。
一人吸毒,全家不寧。一幕幕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開始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城市上演。一些因吸毒耗盡家產的癮君子為了獲取毒資,鋌而走險,或與毒販勾結,以販養吸;或偷盜搶騙賣(淫),以獲取不義之財。由此,毒品犯罪與各類刑事犯罪合流,對社會穩定構成極大的威脅……
毒品毀家禍國,影響治安,摧殘身體,泯滅人性,毒化社會風氣。然而,要徹底消除其危害,談何容易!對于吸毒者來說,一旦吸上第一口,就心癮難除,非常人的意志力所能控制;對販毒者來說,為獲取暴利,往往不計后果,不惜以生死相搏……
戒毒難,禁毒難,難于上青天!戒毒、禁毒,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然天下之事有難有易。為者,則難也不難;不為,則易亦難。無錫市委市政府認為,事在人為,再難也要下決心攻克。由于毒品犯罪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涉及面廣,要遏制毒品蔓延,光靠公安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降伏白魔,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打一場深入持久的人民戰爭,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與毒品犯罪展開堅決持久的斗爭。
人民戰爭,這個戰爭年代克敵制勝的法寶,在無錫的禁毒之戰中大放異彩。最先“動”起來的是各級黨政領導。近年來,上至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下至社區干部,近2000余名各級黨政干部先后到戒毒所視察調研,這就是市禁毒委推出的“領導干部走進戒毒所”活動。市禁毒辦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長繆小展不無感慨地說,“辦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領導的重視。有了領導的重視,難事也就不難了。強制戒毒所是最能體現毒品危害和禁毒工作艱辛的地方,是展示全市禁毒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讓領導們零距離地感受一下,對推動今后的禁毒工作,特別是各項具體措施的落實大有裨益。”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領導重視再加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天大的困難都能踩在腳下。
毒品犯罪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隱蔽性強,但有了群眾的支持,警方就成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哪里有人吸毒,哪里有毒品交易,警方很快就能獲得大量的信息,加以甄別梳理,潛心經營,就能屢破大案,捷報頻傳。2004 年10月29日,無錫警方歷經22個月的艱辛偵查,轉戰上海、重慶,在當地警方及居民的配合下,一舉破獲“1·21”特大販毒團伙案件,抓獲販毒嫌疑人13名,繳獲海洛因5000克;2005年11月9日,無錫警方在群眾工作中獲得有關吸食搖頭丸的線索,立即組織警力進行突擊清查,僅在崇安區君豪娛樂城的17個包廂內,就一舉查獲正在吸食搖頭丸的違法嫌疑人員215名;2006年12月4日,無錫江陰市警方在停靠維修的3萬噸級希臘籍“海隆”號上查獲107千克毒品可卡因;2011 年1月17日,無錫警方與廣東、陜西、安徽、湖北警方跨區域協同作戰,偵破公安部毒品目標案件“12·26”特大制販毒品案件,搗毀制毒工廠兩個,抓獲涉毒人員26名,查獲販運毒品車輛7部,繳獲毒資120萬元,冰毒百余克,起獲鹽酸羥亞胺成品200千克、毒品半成品2.5噸,反應釜等用于制毒的化工設備兩套……
對毒品犯罪露頭就打,使境內外毒販對曾經的“樂土”無錫望而卻步,一些聞風潛逃的涉毒罪犯也沒能逃脫天羅地網——2011 年12月,無錫警方在“清網行動”決戰攻堅階段,將47名涉毒網上逃犯抓捕歸案,無一漏網……
無錫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禁毒委主任陳金虎,這位年富力強、思維敏銳的無錫市禁毒工作的掌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非常鮮明地提出:對毒品犯罪,不但要打得狠,更要防得住。防范,是控制與減少毒品犯罪的治本之策;防范,其實也是打擊,而且是一種深層次的打擊。禁毒工作,面向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的毒品預防教育是重點,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禁毒工作者不但要知道為什么要防,更要知道如何防、防什么,并且要對防的效果有一個客觀科學的評估。他的話針針見血、入木三分。
毒品犯罪的防范比較特殊,不僅要防犯罪行為的發生,更要阻斷違法犯罪思想的產生。譬如,對潛在吸毒的高危人群,一定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使其充分意識到吸毒的危害,從而不敢吸第一口;對已經吸毒者,既要規勸其戒毒,還要防止其以販養吸,走上販毒的不歸路;對戒毒者,則要千方百計阻止其復吸……
世上最難的事莫過于做“心”的工作,而防范毒品犯罪恰恰就是一場“攻心戰”。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防范比打擊難度更高,防范工作雖然看不見刀光劍影,但開展起來異常艱辛。量大面廣,困難重重,如果不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是絕不可能成功的。只有人民戰爭,才能最廣泛深入地把群眾發動起來,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無窮智慧和無盡力量充分地發掘出來。
“攻心戰”最有力的武器是宣傳教育。無錫的禁毒宣傳不但聲勢壯,而且形式多,重點突出,宣教深入。
人民戰爭中,有關禁毒的內容,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立體覆蓋。一支支由禁毒專業工作者、禁毒志愿者組成的宣傳隊分頭奔赴工廠、學校、機關、社區、田頭,開展宣傳活動,介紹毒品危害、講防毒戒毒的方法,讓受害人現身說法……禁毒部門還運用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控訴毒品危害的大型滑稽戲《六親不認》、大型現代禁毒警世錫劇《心有淚千行》在無錫各地巡回演出后,在社會上激起不小的反響。在宣傳活動中,無錫人民最喜歡的“惠山大阿福”也趕來助陣:當一個個禁毒故事從福得得、胖墩墩的“大阿福”嘴里說出來時,觀眾們與禁毒工作的距離也顯得更貼近了……
如何使戒毒者逐步消除“心癮”,不再復吸,是防范工作的一大難題。專家建議分兩步走,即先用美沙酮替代海洛因,讓吸毒者在戒毒過程中有個緩沖階段,在生理上逐步擺脫對海洛因的依賴。禁毒部門對此論證后采納了這一提議。2006年2月16日,無錫市首家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門診在市疾控中心開診。這一做法后來又由城市推廣到城郊。
如今,這樣的治療門診在全市已發展到六家。七年來,凡接受這種治療方式的戒毒者基本都告別了海洛因。記者在北塘區的一家治療門診部親眼目睹了幾個男女戒毒者喝美沙酮(劑量視病情而定)的全過程。喝完美沙酮,醫生總會遞上一小杯白開水,瞧著他(她)喝下去后張口說“謝謝”才讓他們離開。記者問醫生為什么要這么做,醫生笑笑說,“現在鉆空子的人多著呢,美沙酮是麻醉藥品,市面上買不到,有人知道戒毒者進來喝了美沙酮,就會在門口等候著,設法‘購買’他們口中的‘殘留物’。讓他們喝了白開水,再開口說說話,那些人不就沒‘戲’了?”
門診布點最多、收治人員最多、治療秩序最好,無錫的成功經驗很快引起了衛生部和公安部的注意。2007年3月1日,中美艾滋病合作項目(GAP)官員到無錫崇安區召開禁毒社工及美沙酮維持治療受治者座談會,進行專題調研。2007年9月28日,“全國濫用阿片類物質成癮者社區藥物維持治療工作總結暨現場經驗交流會”在無錫召開。
防范重在周密,不讓毒品犯罪有縫可鉆。為防止易制毒化學品流入非正常渠道,被人用于制造新型毒品,經民政局批準,由市禁毒辦倡議發起,成立了“無錫市易制毒化學品行業協會”。企業家們都很支持這一舉措,目前全市有4145家易制毒化學品企業加入協會,入會率高達97%。其中716家企業還安裝了“易制毒化學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網上申請、網上審批、網上辦證和網上監管的“一網式服務”。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支隊長周杰對記者說,“天天查,天天罰,還不如把他們組織起來,促其正常貿易,為他們的經營提供便利,讓企業家們有更多的機會見面、交流信息,生意做好了,自然不會去走偏門。”這一釜底抽薪之舉,從源頭上杜絕了易制毒化學品非正常地流失,堵住了涉毒活動的發生。
禁毒人民戰爭打響以后,在社會各界尤其是一些有愛心的企業家的鼎力相助下,一個國內首家非公募性質的禁毒基金會在2008年“6·26”國際禁毒日前夕誕生了,這是一個吸收社會優質資源關心禁毒工作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禁毒宣傳、理論研究、教育培訓、獎勵先進、撫恤幫困等工作有了有力的補充……這一工作模式獲得公安部、國家禁毒委、國家禁毒基金會的關注和認可。
禁毒人民戰爭把全社會的資源都調動了起來。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禁毒工作網絡已經形成。專業禁毒社工和禁毒志愿者遍布各個角落。“春雨”禁毒服務站、戒毒康復人員就業安置點等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禁毒管理上,“短信帶動法” 實現了對吸毒人員的動態管控;吸毒人員肇事肇禍倒查機制等相繼完善。
禁毒人民戰爭戰果累累。目前,無錫的“毒情”總體平穩可控,全市查獲吸毒人員總數呈負增長。最令人欣慰的是18周歲以下未成年吸毒人員同比下降37.5%,涉毒人員底數清、動態明、管控到位……
禁毒人民戰爭——降伏白魔的“殺手锏”,將繼續為圓無錫人民的“禁毒夢”發威。

這是潘紅娣第八次敲門。
門,終于打開了。她心里高興。打開了家門,就是打開了“心門”。
前七次,任憑潘紅娣在門外說得口干舌燥,主人就是不肯把門開。主人是位退休女教師。潘紅娣第一次上門時,她的兒子小蔣從東海強制戒毒所回家不久。為防止其復吸,禁毒女社工潘紅娣在社區干部的陪同下,于第一時間上門探望,但房內母子倆不予理睬。
第二天潘紅娣再次上門,費了不少口舌,但門還是沒開,潘紅娣心里有點氣:“你又不是立功凱旋,我干嗎要用熱面孔貼你冷屁股?”
但使命所在,第三天她還是去用“熱”的去貼“冷”的,說了不少好話,門總算啟了條縫,小蔣露出了半個腦袋:“你是誰,做啥來了?”潘紅娣連忙說,“我是社工,來幫助你的……”話沒說完,門啪的一聲關上了。
第四次,小蔣的媽開了門,但只說了句“上這兒敲門的只有討債的,你不要騙人”,就不由分說地把門關了。
第五次,潘紅娣在門外說,“蔣阿姨,開開門吧,我又不是搞推銷的,我是真心誠意來幫助你兒子的……房內鴉雀無聲。”
第六次,潘紅娣說,“阿姨,你不開門,我怎么幫你們?”房內一片寂靜。
第七次,潘紅娣說,“阿姨你為啥不開門?好心人敲門,你都不開,怎么讓你兒子學好呢?”門內還是悄無聲息。
第八次,潘紅娣的手剛在門上“篤”了一下,門就開了……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見到諸葛亮;小潘為幫助人,卻連吃七次閉門羹。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精誠,叩開了母子倆的心門。
退休女教師對潘紅娣說,“不是我不肯開門,是我對這個社會失望了,來敲門的都是來討債的。你每次來,我雖然沒開門,但都在“貓眼”里偷偷看你。經過多次觀察,斷定你是個好人……”她的兒子接著說,“我從來不相信有人會真心幫助我,像我們這種人不受歧視已經蠻好了……”
不過,這次他得到了真心的幫助。由于小蔣多次戒不了毒,他父親不愿意同他說話,甚至他進了強制戒毒所后,父親也不希望他回來……潘紅娣就一次次做工作,還介紹小蔣當了保安,小蔣做得非常認真,受到好評。在潘紅娣的勸說下,小蔣開始喝美沙酮。起先需天天喝,后來三天才喝一次,再后來在生理上脫了癮,現已多年沒有復吸。他父親終于轉變了對兒子的看法,不但父子關系得以改善,連與小蔣離了婚的妻子也回來了。
從2007年當禁毒社工至今,潘紅娣前后幫助了207名吸毒者,其中有12人戒除了毒癮。記者曾采訪過不少涉毒案件,深知要讓一個吸毒人員戒除毒癮是多么艱難,何況12個!
像潘紅娣這樣的優秀社工,在無錫并不鮮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阿鳳”的仲阿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阿鳳先后在紡織廠、電器廠工作過,當過車間主任,還入了黨。2006年企業轉制后到地區工作。通過與吸毒人員零距離接觸,她深切體會到他們既是違法者也是受害人。由于吸毒,他們大多一貧如洗,病痛纏身,家庭破裂,飽受歧視,是一群特殊的病人,急需社會的關愛和幫助,她同時相信這些人是能夠挽救的,她愿用自己的一顆紅心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幫助吸毒人員戒毒康復,必須拿出比他們更強大的信念和毅力。為勸說更多的吸毒人員接受美沙酮維持治療,阿鳳每天平均要跑五個家庭。有一名吸毒人員不小心把腿摔壞了,因傷痛無法到美沙酮治療點去,就動了復吸的念頭。阿鳳知道后,二話不說趕到他家,推著自行車把這個一米八的大個子送到治療點,為他墊付了費用,看著他把美沙酮喝下去才放心……望著面前這個氣喘吁吁忙前忙后的柔弱女子,40多歲的大男人羞愧難當,說了一句讓阿鳳終生難忘的話:“大姐,你不放棄我,我就不會放棄自己!”
為了讓更多的吸毒人員安心戒毒,這些年來,阿鳳奔波于相關部門,為戒毒人員申請低保、介紹工作。有一位母親,當她得知兒子的低保批下來了,哭著對阿鳳說“感謝政府救了我兒子的命,現在我就是口眼閉了也放心啦!”為工作對象辦了事,家屬感激的卻是政府!這卻讓阿鳳感到萬分自豪——因為老百姓把她當成了政府的代表!她禁不住鼻子一酸……
去年,無錫市實施“百千計劃”(即百名企業家幫扶千名吸毒人員安置就業),北塘區率先在美沙酮藥物維持治療門診部內擴建就業安置培訓基地,并引進了包裝加工業務,使戒毒人員服藥后不出門就能工作,在家門口就有業可就。曾經當過車間主任的阿鳳“官復原職”,再次當起了“車間主任”——不過,這回她還要同時兼任會計、搬運工和聯絡員、保潔員、統計員、考勤員等職,還要走街串巷動員戒毒康復人員參加勞動就業。他們來了,還得負責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
現在,阿鳳每天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要花在卸貨發料、裝箱交付、場地保潔等瑣事上。從早忙到晚,馬不停蹄。記者問阿鳳,你這樣終日忙上忙下的,收入增加點嗎?她說,不貼錢已經不錯了,反正我又不為錢。記者說,這個地方就這樣吸引你嗎?她回答說,自己擁有了家庭幸福,也想讓所有不幸的家庭重獲幸福……頓了頓,她輕輕地說,“畢竟,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嘛……”
久違了,這樣的話語。
在無錫,像潘紅娣、仲阿鳳這樣的優秀社工還有好多好多。如惠山區的小鄧、肖惠昌,崇安區的“禁毒社工三姐妹”吳燕萍、沈敏、沈鶴梅等。除了這些普通的男女社工外,還有一位特殊的“社工”志愿者——他就是曾榮膺“全國優秀派出所所長”稱號的市局禁毒支隊前任支隊長談伯昌。他與毒品犯罪有過多次較量,深知毒品對社會的危害,所以對禁毒有著很深的情結。他主張戒毒要采取“十六字方針”,即“以人為本、科學戒毒、綜合矯治、關懷救治”。他說,如果能使你的幫教對象聽進你說的話,感動、感悟、感恩,那戒毒就有成功的希望了。老談從實踐中總結出“六步戒毒法”,按此法他先后指導四名毒齡長、戒毒愿望強烈的吸毒者戒毒,其中有一名已遠離毒品四年半。不久前,他的研究成果《運用“通心理論”,探索戒毒之路》一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上,“心癮”專題研究獲得了學界的認可。
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社工和特殊志愿者,捧著一顆顆紅心,照亮了特殊病人們的“回家”路,以他們不平凡的業績書描繪無錫禁毒人民戰爭的壯麗畫卷。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變化著、轉化著。莊子所言“臭腐復化為神奇”便是此理。毒品與毒品犯罪,本是極其“臭腐”的東西,但無錫的全民剿毒,卻剿出個“禁毒文化”來。市禁毒辦主任、市局副局長繆小展說,“這種獨特的文化能凈化人的心靈和社會風氣,形成一種嶄新的社會風尚……”
無錫的禁毒文化就是在全民剿毒這樣的大環境中產生的,是在長時間里一點點地積淀起來的。
文化、文化,著重在“化”——即對某種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無錫,深入持久的禁毒宣傳使人們對毒魔深惡痛絕,見之,必先除之而后快,禁毒理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扎下了根。當社會需要有個接納戒毒者的場所和環境時,不少民營企業家挺身而出,把戒毒人員接進自己的企業工作。無錫貝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志勇就是其中一個。眾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毒品,必定元氣大傷,繼而百病叢生、精神萎靡。吸收這樣的人,無疑是一樁“虧本買賣”。但龔老板卻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這樣的重任。他主動接納了十多名戒毒人員進廠工作,還和總經理華曙東一起為這些“特殊員工”作了周密細致的安排:讓他們食宿在企業里(他們中大多已無家可歸),房間像賓館的“標準房”那樣。每個房間還安排兩位企業骨干員工與他們同住,以便隨時照看他們。上班時則與正常員工同勞作,不分彼此,以提升他們的自尊心。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素質較弱,安排的工作多是些簡單輕便的重復手工活,這樣既不傷身,又使他們在機械性的重復勞動中遺忘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和那班引誘他們走上歧途的“粉兄粉妹”,徹底擺脫可能引發復吸的環境……龔老板對弱勢群體的一片善心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百千計劃”實施以后,像龔老板那樣擁有一顆仁義之心的企業家越來越多了。當然,安置幫教戒毒康復人員的主戰場還是在社區。 “春雨禁毒幫教服務社”的工作模式正在逐步推進,在濱湖區,這個社會管理創新的產物日臻成熟,幫教安置實現了“一條龍”服務,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流程——
第一步,由公安部門提供涉毒人員信息,服務社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登記;第二步,服務社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成員逐個進行家訪談心、法制教育;第三步,對涉毒人員及其家庭人員進行就業宣傳,指導填寫安置就業人員表,收集整理就業意向;第四步,對有就業意向的涉毒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上崗前培訓;第五步,服務社進行職業介紹,根據涉毒人員的職業意向進行再就業安置。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區僅南湖家園一個社區就已經對54名涉毒人員進行了登記,其中兩人已與社區簽訂了戒毒協議書,20人在服務社的幫扶下得到了安置……
工作環環相扣,扎實推進,有序有效,非盡心盡力難以至此也。
無錫民眾都有很深的“禁毒情結”。從學童到耄耋,均自覺抵制毒品,主動參與禁毒宣傳,與毒品犯罪作堅決的斗爭。整個社會充滿了拒絕毒品的正能量,這些都是禁毒文化“發酵”的結果。
在無錫,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禁毒文化的氣息。
禁毒宣傳教育已成為各類學校入學的必修課。記者手頭有一本《不讓毒品進校園——學生預防毒品讀本》,有關禁毒的知識應有盡有,圖文并茂,言簡意賅,思想深刻,是對青少年進行禁毒普及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2011年6月,市禁毒辦向全社會征集禁毒題材的各類文化作品,引得市內外許多文人騷客紛至沓來。他們或吟詩作曲、或揮毫潑墨,優秀作品如雪花般飛向市禁毒辦,連許多小學生也參與其中,禁毒宣傳產生了巨大的裂變效應。
一個名叫殷蕾的六年級小學生用自己創作的詩歌表達了對毒魔的憎惡之情和對掃除毒品的渴望,大聲疾呼人們“遠離毒品”——
青春如同鮮花,毒品卻使鮮花凋謝。
生命如同青草,毒品卻使青草枯萎。
人生如同航船,毒品卻使航船顛覆。
遠離毒品吧,鮮花會永遠綻放!
遠離毒品吧,青草會綠遍天涯!
遠離毒品吧,人生會揚帆起航!
“遠離毒品吧”,這發自孩子的吶喊,振聾發聵。小小年紀,對毒品的危害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不能不歸功于“禁毒文化”的熏陶。
禁毒文化也喚醒了曾經的迷途者。原無錫汽車工程學校副校長、現市學校管理中心工會主席許焱是位熱情似火的禁毒積極分子。在教育戰線奮斗多年的她始終認為,人唯有找準路標選好“行走”之道,才能有職業、建家業、干事業,才能完立于社會,她一直把這一思想貫穿于教育過程之中,她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底線”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事可做,什么事絕不能做,做了以后在生命中會留下什么樣的陰影……
在無錫汽車工程學校,“有道正業”是校訓,學生進校的第一課必定是毒品預防教育,上完課就到設在校內的無錫市職教院校禁毒教育基地參觀,然后到報告廳觀看禁毒教育故事片。她的觀點是,寧可少上一二節專業文化課,也要上足上好禁毒教育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還安排了一系列禁毒教育活動——與法院共建,讓學生觀看有關毒品案件的庭審過程;利用寒暑假學校對外開放禁毒教育館之機,讓學生當講解員;在艾滋病宣傳日,讓學生走上街頭開展宣傳活動;在學生外出實習期間,由老師分片負責,定時到各實習點看望學生,關心學生在外面的表現……整個學校彌漫著濃厚的禁毒文化氣息。所以,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職業學校,學生中很少有“失足”之類的事發生,偶爾有,也很快能得到校正。許老師講述了一個讓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真實故事——
董雷覺(化名),無錫汽車工程學校學生,是學校“出名”的不良少年,與社會上的吸毒青少年交往甚密,因多次違紀,險被學校除名。正值這個學校自編自演了的配樂朗誦造型劇《媽媽,我要回家》準備參加市禁毒辦組織的“6·26”國際禁毒日文藝匯演活動。劇里就兩個人物:媽媽和因毒品犯罪服刑的兒子。“媽媽”由女教師鄭錦玲扮演,老師讓迷惘的董雷覺扮演“服刑少年”,小董很樂意地接受了這一角色。舞臺上,不斷變換的燈光下,趴在囚室冰冷的鐵窗上,剃著光頭、穿著囚服的“兒子”望著夜空中稀落的星星,他一聲聲凄厲地、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媽媽,對不起,媽媽,我想家,我真的好后悔,我好想,回家……”
演著演著,他的眼里儲滿了淚水,這是發自內心的悔恨的淚水,他覺得演的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名身處染毒邊緣的無知少年。不知不覺中,他與舞臺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
演出結束,他大汗淋漓。經過這一番“涅槃”,他徹底清醒了。從此,他像換了一個人。畢業后,小董進了“寶馬4S”店工作。現在的他,已成為一名出色的“寶馬4S”培訓師了。而那位曾與他一起演出的、舞臺上的“媽媽”——舞蹈功底扎實的鄭錦玲老師已于數年前退休。不過,每逢“6·26”,學校舉行文藝匯演時,鄭老師總會騎著電瓶車趕到學校參加演出。學生一茬茬地換,但這個節目每年都演。“媽媽”這個角色一直沒有變。鄭老師說,“這個節目要一代代地傳下去,讓我們的學生永遠遠離毒魔。只要我走得動、跳得動,我肯定會來,不讓這個傳統節目脫檔……”
這就叫“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創造“無毒城市”,是無錫全市人民的共同夢想。厚重的禁毒文化滋潤著這顆耀眼的太湖明珠,必定會把她的禁毒事業從優秀引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