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昶
文章就電視專題報道采寫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粗略的看法。首先談論了專題報道的采寫步驟,然后就采寫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進行了闡述。目的在于通過研討采寫技巧和注意事項,提高記者專題報道的采寫能力,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隨著以“央視為主,一家獨大”的舊電視格局的打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電視新聞的競爭逐漸形成央視和省級衛視多元發展的新格局。伴隨著新聞競爭的日趨激烈,專題報道以聚焦式切入、全景式呈現、整合式編排、多維度透視為特征,走進各電視臺的綜合頻道、新聞頻道等各個專題欄目。以央視《新聞調查》、《軍事報道》和《兩會專題報道》等欄目為主,成功播出的不少大型系列報道,成為各大電視媒體鑄造品牌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力,提升節目競爭實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這里筆者就電視專題報道采寫所了解的情況,結合平時的工作實踐,談談電視專題報道采寫的幾個主要技術步驟,就電視專題采寫中應該注意的幾個事項進行歸納研究,希望能夠有益于提高電視工作者專題報道采寫的技術和能力。
電視專題報道是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的一種,新聞專題是就某一新聞題材所作的深度報道,這種報道比較詳盡且有深度,是對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報道。在時效上,電視專題報道和消息較為接近,是報道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在內容上,電視專題報道是消息類新聞簡要報道的延伸和擴充,是較為詳盡、全面的報道。電視專題報道既具有新聞的時效性,又具有專題的詳實和深度,一般用來報道突發或者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新聞事件,通過深入挖掘,全方位地解讀事件。在電視媒體中,新聞專題一般表現為深度報道,通常在某個時段內會分期連續報道。比如黨的“十八大”專題報道,中日釣魚島事件專題報道,等等。
電視新聞從業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從電視專題報道采寫的實踐來看,的確如此。專題報道作為新聞性節目,在選題上我們應該及時配合黨政部門或電視臺的宣傳中心工作進行報道,在選題上著力于追求專題報道的新聞時效和新聞價值,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選擇報道題材,使節目既要滿足受眾的觀賞需求,又能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果。和事件性新聞對事實的選擇不同,由于專題新聞時間跨度較長,空間跨度較大,專題新聞報道的報道范圍廣,容易給人以陳舊之感。這就要要求我們在采寫專題報道時,巧妙地使用背景介紹和綜合事實,巧妙地銜接時間與空間的跨度,讓報道有一個最近距離的新聞依據,起到以新帶舊的作用。力求用新的事實和最新數字作支撐,既要選好典型材料,又要選好主題,使觀眾對報道既有親近感,又覺得有新鮮感,這就要求我們選準報道主題,在提煉新穎的主題上狠下功夫。
在選準了報道主題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形式的選擇所體現的就是如何運用電視特有的聲畫結合的手段把專題節目的報道意圖充分實現。根據不同的報道意圖以及節目定位,從類型來看,可以采用綜合報道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記者采訪的形式,或者采用客觀報道與現場采訪相結合的形式,或者采取演播室訪談的形式。目前,專題報道采用最多的一種形式是采用客觀報道與現場采訪相結合的方式,這種形式可以讓報道中的被采訪對象直接說話,讓觀眾增強專題報道的現場感,增加專題報道的可信性,又可以突破演播室訪談中單純采訪形式的局限。同時,對于那些不便于由當事者自己說出的話語,可以由報道者對報道對象進行客觀評價。

電視專題報道內容的編排,首先要服從電視頻道的整體設計和安排,使觀眾保持對頻道和欄目的持續關注,同時要從新聞價值、收視心理、傳播效果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在內容的編排和整理上,要突出材料的綜合性,盡量把在不同的地點,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里類似地事件歸納綜合成一個完整的報道專題。要實事求是地選材用材,把好的和一般的各類事實進行歸納比較,圍繞分析一個問題或解決一個問題,對眾多事件涉及的部門或眾多的新聞事實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使人們對報道的事物有一個完整、正確的認識,使之具有啟發、提高受眾認知的作用。
規劃好了報道的內容,最后還需要對素材進行歸納整理。為了使專題片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在形式上活潑多變,讓事件更加真實可信,就需要恰當、準確地選用圖片、影片等報道素材。首先,要把雜亂紛繁的素材系統化。電視專題報道一般篇幅較長,素材涉及的范圍廣、內容龐雜,材料也就非常豐富。面對這些復雜的材料,作者一定要精心整理、善于分析。其次,要把材料分類歸納,合理安排,詳略得當。對報道中需要詳細報道使用的重點內容,重點整理歸類,弄清楚這些主要的、能說明問題本質的、新鮮有用的材料。對于那些次要的、只說明表面現象的、陳舊的素材可以作為備用素材暫時放置一邊。通過歸納整理,提煉出報道的大觀點、小認識,使繁多的素材系統化。
電視專題報道所涉及的,往往是重大的題材、復雜而曲折的內容和雜亂繁多的新聞素材,寫作難度較大。把材料組織好,對報道采寫人員的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也是獲得最佳電視專題視覺傳播效果的必然要求。在電視專題報道采寫時,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作為電視專題報道,自然有它的基本規律和固有的特點,有一定的采寫模式。這種程式化可以簡化人們認識和表達事物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它可能產生的缺點就在于從形式上過濾了個性化,限制了創造力。因此,要謹防把程式變為僵化的模式。相反,在專題報道的寫作中,要激發創新精神,要注意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又要特別重視提高逆向思維的能力,能從鮮為人知的視角或者問題的反面理解報道對象,從而寫出有新意的電視專題報道來。
電視專題報道是具有豐厚的信息含量和有一定的思想容量的有機融合。由于專題報道的記者良莠不齊,加上缺乏長期實地調查研究的精神,使得很多新聞專題報道信息量不足、多空話、多套話,缺乏對具體數據和新聞事實的深度分析,不能揭示事物的發展趨勢和規律。有的專題報道雖有一些分析,但也只是程序化的泛泛而談,缺乏視覺沖擊力和新聞報道的穿透力。所以在專題報道的采寫中,應該注重對事物的理性思考,對所要報道的人和事要有透徹的了解,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這是寫好專題報道的基礎。還要盡力把文字寫得生動活潑,把抽象的觀點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表述出來,增強節目的可看性,使受眾過目不忘。
1.李永健:《電視專題片制作》[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
3.蔡尚偉:《電視專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王瑩:《寫好廣播新聞專題的幾點體會》[J],《中國廣播》,2010年第11期。
5.王海鷹:《電視專題報道的表現力》[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