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云軒
電視訪談節目是一種出現較早并且至今廣受觀眾歡迎的電視節目形式。本文從訪談節目的核心——主持人的角度來分析主持人在訪談節目中的前期準備,以及前期準備對現場錄制的影響和主持人的現場駕馭。

“準備”是每一個主持人所必須做的功課,對于訪談節目的主持人來說尤為重要,整個節目的內容展現很大一部分都取決于主持人的準備。而訪談節目的現場駕馭更是對一個主持人能力的體現,主持人所面對的不僅僅是鏡頭,與之對話的也不僅僅是同為主持人的搭檔,而是嘉賓和觀眾,如何做到游刃有余的現場駕馭是主持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所謂電視訪談節目,是由主持人、嘉賓和觀眾三大基本要素所組成的談話類電視節目。訪談節目的魅力就在于語言的魅力,它的節目支撐是真實話語的傾訴,來自于鏡頭前交談雙方真實的心態、情感和行為表現。主持人作為節目的“主人”所展現出來的語言智慧是節目的基礎,主持人的整體風格也就構成了整個訪談節目的風格。可以說主持人是一個訪談節目的核心。
作為一個節目的核心,主持人從節目之初開始就需要參與到節目當中,從策劃開始全程參與節目的制作。訪談節目的品牌是主持人,內容是主持人,風格也是主持人,所以一個主持人的形象也就代表了一檔訪談節目的形象。主持人從策劃就開始參與,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自己的本體形象和節目形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時主持人參與策劃,了解整個節目的流程也就能從整體上宏觀把握節目,并將其主題融入到每一個環節當中去。
訪談節目的形式主要是通過主持人和嘉賓“面對面的交流、接觸和碰撞”,去實現一種真實情感的展現。而現在精彩的對話是由大量的事實準備為支撐的。想要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形成和諧的談話氛圍,讓嘉賓能夠“想說、愿意說”,就需要主持人對嘉賓有充分的了解和溝通。由于受現在電視節目制作周期和嘉賓時間安排的影響,現在錄制訪談節目,主持人和嘉賓可能不會有充分的交流,有時候可能嘉賓和主持人在錄制時是第一次見面,這就需要主持人在之前對嘉賓的背景材料有充分的了解。比如可以事先對嘉賓身邊的家人、朋友進行采訪,對嘉賓有一個側面的了解,這樣在見到嘉賓時就不會那么陌生,話題的進展就會相對地順利。另外,對現場情況也要做初步的預想,估計一下現場需要駕馭的情況,這樣才能夠讓話題更加順利地展開。
在節目現場錄制的過程中,主持人首先要做到明確地把握主線和主題。畢竟一個人的經歷有很多,不可能在幾十分鐘的時間里就全部展現,同時一期訪談節目也不是對一個人物的生平介紹,主持人需要根據當期的主題對嘉賓的經歷進行篩選,尤其是在嘉賓的表現和節目進程出現偏差時,更加需要主持人的現場駕馭。嘉賓影響節目進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善言辭,一筆帶過
在前期的溝通過程中,主持人可能會發現在嘉賓身上一些具有價值或者看點的事情希望能在節目中著重展現,但是,嘉賓不善言辭或者現場緊張等原因,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可能沒有之前的講述詳細精彩。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將自己的問題細致化,讓嘉賓能夠在自己相對熟悉的情境中將事情更好地講述出來。這種提問的方式尤其針對不善言辭的嘉賓,要在節目錄制之前盡量將問題具體化、細致化,同時適時增補信息,幫助嘉賓完成話輪。
(2)長篇大論,博士買驢
與第一種不善言辭相比,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嘉賓大多會說能講,但是往往會將自己變成整個談話的主導人物,這個時候主持人如果沒能很好地把握,便會失去自己的話語權。而作為一個節目的主持人,是“主人”的身份,是訪談進程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是絕對不能把自己的“話筒”完全交予他人的。這時候,主持人需要做的是運用話語策略,盡快找到話口,打斷嘉賓對這一問題的講述,轉入下一個問題的討論當中。
(3)答非所問,文不對題
答非所問的情況往往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嘉賓的回答和主持人提問的內容沒有任何的關系,對于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嘉賓沒有理解主持人的問題,也就是很可能在之前的準備階段就沒有溝通好,這時候主持人可以適當地重復問題,抓住關鍵信息。另一種是嘉賓不愿回答這個問題。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需要旁征博引、循循善誘,迂回提問或者進入下一話題。而第三種答非所問的情況是,嘉賓給出的答案和之前溝通的不一致,這時候主持人就需要認真傾聽完嘉賓的回答,找到語點,讓談話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這種情況最考驗主持人的現場駕馭能力。
除了主持人與嘉賓在對話上的交流,主持人還需要時刻記得訪談節目的另一個元素——觀眾。雖然訪談節目是建立在人際傳播的基礎上,但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它仍屬于大眾傳播的范疇,所以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受眾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元素。主持人和嘉賓之間往往是人際傳播,但和觀眾直接的交流則更多的屬于大眾傳播的范疇。當主持人和嘉賓進行談話時,主持人要認真傾聽嘉賓所說的話,營造兩人或者三人談話的氛圍,讓嘉賓感到“你是我唯一關注的地方”,而當談話進行到一定階段,主持人還需要和觀眾進行一些互動,對上一段的談話做一個總結或者引出下一話題,讓觀眾有一種參與到節目中的感覺,成為談話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雖然在電視訪談的特殊語境中,很多情況下,主持人的提問屬于明知顧問,但是這屬于一種話語策略,突出了主持人的觀眾意識。現場觀眾作為訪談節目的現場參與者,是訪談過程直接的對象,是整個節目的欣賞者和參與者,更是訪談現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主持人以及嘉賓和現場觀眾的交流也是主持人現場駕馭的一部分。
在訪談開始和結束階段,現場觀眾的參與最為明顯。一般情況下,主持人開場會和觀眾打招呼,觀眾會以鼓掌的方式歡迎主持人和嘉賓到場,在嘉賓離場時,觀眾鼓掌是對嘉賓表示感謝。而在嘉賓與主持人之間的話輪間隙時,主持人或對上一階段做一個總結,或抒發表達自己的感慨,給嘉賓一個休息的過程、觀眾一個回味的過程,也是主持人給自己一個思考的過程,使談話內容順利進入下一環節。而主持人在結尾對觀眾所做的一個表達,能夠恰如其分地為整個訪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引人深思,令人回味,同時也讓觀眾知道,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忘記自己話語的目標是電視機前和現場的觀眾。
主持人在現場錄制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想著后期剪輯,這往往是一個主持人容易忽略的。因為訪談節目大多數情況是錄播制,所以它的現場錄制順序和最后剪輯的播出順序不一定完全一致,這時就需要主持人把錄制流程和剪輯都放在心里,哪個地方需要補錄,哪些地方需要有特寫,哪些地方需要連接,都需要主持人能夠在現場掌控。盡管在節目現場這些工作可能是由現場導演來做,但是主持人需要知道,作為一個節目的中心,自己不能夠成為一個毫無主觀想法的玩偶,任憑別人擺弄。
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到一個問題,是節目的最終效果和嘉賓的主觀表現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節目的結尾,嘉賓還在表演但是片尾已經出現了,這是出于節目時長的考慮和節目效果的考慮。但是在節目現場錄制的時候,需要讓嘉賓抒發完自己的情感。雖然訪談節目其實質是一檔電視節目,在播出時需要的是最好的節目效果,但是作為一個表現人真實的想法和感情的節目,更加需要一份人文的關懷,讓嘉賓真的能在節目中體會到“我是被關注的中心”,讓嘉賓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感情和行為。
1.代樹蘭:《電視訪談話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2.楊浩:《主持人節目駕馭藝術》,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版。
3.王群、曹可凡:《談話節目主持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