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芳
包容是積極心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人格力量,是人性中一種非常美好的品格。積極心理學將包容與寬容、大度、仁慈、與人為善等相關聯,意喻寬恕做錯事的人,接納別人的缺點;大度,給予他人第二次機會,不心懷報復。
電影啟迪人生,好的影片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普世價值的傳達。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完美闡釋了美好品格——包容的人格力量,影片中的音樂、鏡頭、蒙太奇、色調等視聽語言服務于影片關于包容主題的表達。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法國上映的音樂劇情片,以在音樂界享有盛譽的老年主人公莫翰奇開辦一場音樂會開場。莫翰奇帶著失去母親的悲傷,堅持完成演出后,直奔母親葬禮。葬禮結束后,他的同學、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日記本。看著當年音樂啟蒙教師克來蒙·馬修遺留的日記,莫翰奇細細回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童年回憶也浮出記憶的深潭……
克來蒙·馬修是一位富有才華的音樂家,不過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克來蒙·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哈珊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善良仁慈的克來蒙·馬修頂住院長的壓力,決定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用包容心教導孩子,組建合唱團,借助音樂喚醒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他們人生投入一縷陽光,讓他們對未來道路滿懷希望……
主人公馬修老師用包容,拯救了孩子們的心靈,快樂了自己。這種包容的人性鮮花般得到完美綻放,使觀眾眼中充滿喜悅的淚水。
這是一部法國電影,整部影片在視聽語言上都沒有用好萊塢式的強烈震撼效果來刺激觀眾,而是始終堅持一種緩緩的、溫暖的方式來講述這個關于包容的故事。

影片主題音樂與愛的教育主線相結合,宛若春天般溫暖舒緩。主題歌歌詞大意為:看看你經過的路上,孩子們迷了路,向他們伸出手,拉他們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與影片主題相切合,以孩子的視角唱出了處于迷茫困境中的孩子們渴望溫暖、關注和指引的心聲。馬修老師則用愛、善良、包容積極回應孩子們的心聲,用音樂作為引領工具,喚醒了孩子們冰冷已久的心,指引孩子們未來的方向。
影片中,為凸顯包容、仁愛主題,導演安排了與主線相對抗的副線,即哈珊院長所代表的懲罰式教育。與之相對應的配樂,則是低沉、壓抑的,還帶有一股邪惡感。
在人物出場、性格塑造方面,每個人出場都有其特有鏡頭。
老年莫翰奇出場。航拍鏡頭,以美國國旗及高樓大廈作為背景,交代其所處環境;室內搖鏡頭,老年莫翰奇出場,近景勾勒沉穩、成功的音樂家形象;搖鏡頭,一組照片,勾勒出莫翰奇成長經歷及在音樂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為整部電影中展現音樂塑造人、包容成就人奠定基礎。一系列鏡頭告知觀眾莫翰奇的身份、地位、情感、成長經歷等。
推鏡頭,少年莫翰奇正式出場,特寫鏡頭,讓觀眾看到莫翰奇“天使的面孔”、清澈的眼眸,給人一種空靈感,讓人們相信莫翰奇具有音樂的天賦,并建立了莫翰奇與馬修老師的關系。
院長出場,仰拍鏡頭,高高在上,給人一種壓迫感,刻畫出院長的專橫跋扈、自以為是。
寄宿學校失火后,馬修老師被迫離開。鏡頭先上搖至正飛出紙飛機的窗戶,再俯拍馬修,再到隨著他遠離的步伐回頭仰視伸出一雙雙小手的窗戶。此刻觀眾可以感受到包容、仁愛給孩子的溫暖和對孩子的改變,展現深深的師生之情以及馬修老師所得到的快樂和幸福。
影片開場后,以一組疊化蒙太奇讓劇情從那馬修老師的日記本中跳回到了1949年童年的“池塘之底 ”。這組蒙太奇實現了鏡頭的轉場,并完美地完成敘事空間的轉移。剛從那輝煌的音樂廳走出來的觀眾,忽然看到了灰蒙蒙的、蒼白的校舍建筑,又形成了一組對比蒙太奇。“天氣會越來越好”對話具有暗示性,運用了隱喻蒙太奇,預示著影片的基調還在往上發展。色調的轉暖暗示著孩子們的變化,同時符合影片中季節的轉化,是合理的。
影片是懷舊、回憶性風格,畫面的設置上便呈現出古樸的氣息。整部影片色調偏暗,從角色的服裝打扮到室內光線,再到細節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簡陋和暗淡為主。學校選用灰色布景,這一方面與“池塘之底”惡劣的環境有關,一方面則為營造泛黃的童年回憶打了最好的底色。
畫面構圖也起到了很好的敘事、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作用。主張懲罰教育的院長出場時的構圖是:院長高高在上、一人獨占或者占據絕大部分畫面、想掌控一切。但他的自以為是隨著劇情發展屢屢被挑戰,最后淡出畫面。
在表現馬修老師對莫翰奇的改變時,首先用了框中框構圖,意喻學校對孩子們的禁錮,配上莫翰奇冷漠的眼神,告訴觀眾莫翰奇起初的自我禁錮,總是做與自己本性相反的事情。隨著馬修老師的感化,逆光拍攝,構成剪影效果:馬修在培訓小男主角,仿佛是宗教的儀式,不僅讓他身形挺拔更是靈魂的提升,剪影的運用使得畫面很簡潔。
色調與影片劇情發展、影片包容主題相切合,前期以冷色調為主,多為黑色、灰色等深色、冷色為主,與馬修老師所處的人生低谷及灰色心境相符合,與“池塘之底”寄宿學校中孩子們禁錮的心靈、暗淡的前途相吻合,也與寄宿學校先前殘忍的不人道的懲罰制度相呼應。隨著劇情發展,馬修老師一方面用善良和包容,通過組建合唱團,用音樂慢慢感化孩子們的心靈,為他們帶來陽光般的溫暖,指引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也慢慢改變了“池塘之底”寄宿學校懲罰式教育制度。另一方面,馬修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重拾自信,得到了同事們、孩子們對他的尊重、信任和愛戴。影片色調慢慢轉暖色為主。
電影主題展現了包容的力量。為了凸顯這一主題,導演安排了影片中哈珊院長為代表的懲罰式教育作為副線,與馬修老師的包容主線相斗爭,并且在矛盾對抗中終于敗陣于包容主線。
影片中,包容人格光輝無處不在。體現在馬修老師對被社會遺忘的孩子們的慈悲、關愛,對孩子們惡作劇的寬恕,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對孩子們心靈的指引、人生道路的智慧引導,特別是對小男高音莫翰奇的重塑。
馬修老師的努力是值得的,包容換來了孩子們人生的春天,照亮了孩子們前進的路,還原了孩子們本該有的天真無邪,連校長似乎也在改變……
包容帶給孩子們的春天:給了孩子溫暖、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內心有了希望、釋放了封閉的心靈。
包容帶給馬修老師的春天:自信、樂觀、喜悅、幸福、孩子和同事的信任和愛戴、豁達看待名利和成敗。
在這個春天里,死板的數學老師、嚴厲粗暴的體育老師、刻薄自私的校長也都被感染。
包容的人格力量在這里完美演繹出來,包容利人利己:包容可以溫暖他人、救贖他人、成就他人;自己也可以獲得別人尊重、獲得幸福快樂、對自己不苛求,豁達看待名利和成敗。
馬修老師的包容給了孩子們溫暖,成就了莫翰奇,鮮明地展現了包容人格力量。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在對待自身、在待人接物中,我們如何培養和完善自己包容人格,獲得包容人格的正能量呢?以下幾種具體的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做到自律,減少甚至避免沖突。告訴自己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不要以自己的價值標準無端指責別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
培養自己的愛心。有愛心的人容易做到包容。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即使做的事微不足道。
換位思考,自省。客觀看待別人對你的誤解和傷害,反思自己是否有自我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不用強制語氣、命令語氣與人交流。或者回想自己曾經與別人發生爭吵、甚至動手打架的經歷,以對方的立場分析對方當時動手打“我”的理由,并把理由寫下來。
脫離沖突環境,冷靜情緒。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沖突時,及時脫離發生沖突的環境,或者拉大與對方的肢體距離。或者默默心中數數,從1 數到10,讓自己冷靜下來。或者轉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歡做、沒有壓力、輕松的事情,例如看喜劇電影、玩游戲、逛街等。
當與別人發生沖突時,多想想那個人是否以前幫助過你?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不能因為怕別人說自己懦弱、慫包而在與人發生沖突時逞一時之強,造成惡果,悔恨終身。
與自己曾經傷害過的人進行溝通。可以面談,也可以信件往來,請求諒解。
寫一封寬恕他人的信。不要寄出去,但這一周的每一天都要讀一遍。
在發生肢體沖突之前,多想想打架的成本。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與人相處中,既要包容別人的缺點、錯誤、失誤,也要不嫉妒別人的優點、優勢和幸福。也就是說,既要做到雪中送炭,更要做到錦上添花,千萬不要把對別人的羨慕演變為嫉妒,甚至恨。否則就是自我折磨和自我羞辱,有失做人的人格,也有可能做不理智行為,一失足成千古恨,變成無法救贖的罪人。
當然,包容不是偏袒,不是包庇,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委曲求全,不是沒有限度,不能失掉道德底線,更不能觸碰法律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