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友 鄒存靜 李秀玲 李會芳 王長春
摘 要:袋料春栽香菇的生產工藝流程為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管理、越夏管理、出菇管理、采收加工以及常見雜菌害蟲的防治等。其培養基配方:木屑79%、麩皮20%、石膏1%、水55%。料水比例為1:0.8~1.2。將料稱好混勻,再加水充分攪拌,使含水量達55%,料拌好后要及時裝袋和滅菌,以免發生酸敗。其中高溫滅菌、無菌接種和出菇時期溫度、濕度等控制尤為重要。
關鍵詞:袋料香菇;配料;滅菌;接種;栽培技術
袋料香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香蕈的子實體,屬擔子菌綱傘菌科,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它含有一種特有的香味物質——香菇精,形成獨特的菇香,故稱為“香菇”。其營養豐富,香氣沁脾,味道鮮美,素有“菇中之王”的美稱。香菇菌蓋傘形,直徑3~6cm,表現呈黃褐色或黑褐色,菌褶白色,菌柄黃色,并生有棉毛狀的白色鱗片,干燥后不明顯。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特點,且味道特別鮮美,屬老百姓餐桌上的常用菜肴。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 物質條件
1.1 原料 (1)各種新鮮無霉爛、無變質的闊葉樹木屑和農作物秸稈等;(2)麩皮、米糠、玉米粉,新鮮、無霉變、無蟲蛀均可。
1.2 藥品 硫磺、甲醛(或氣霧消毒劑)、酒精、石灰等。
1.3 生產用器材 塑料袋15cm×55cm×0.05cm、接種鉗、棉花等。
2 設備設施條件
2.1 發菌室 需符合3個條件:①房間清潔干燥;②保溫性能好,調溫方便;③使用方便、環境衛生、無污染源。
2.2 滅菌灶 信陽市淮河以北目前廣泛采用常壓滅菌灶,即將3~4個油桶裝上約3/4的水,作產生蒸汽的發熱源,用管子將蒸汽直接通入用塑料膜緊緊包圍的料袋堆內完成滅菌,每次可滅菌2500~3000筒料袋。
2.3 菇棚建造 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氣暢通,距水源近,空氣流通,環境衛生好的空閑區域為好。菇棚大小以排放500~800袋(1t料)為宜。一般長5~6m,寬2.6~3.0m,高2.5m,總面積在13~18m2,棚中間留60cm的人行道,有條件的可在棚下面建火道,以便冬季氣溫低加溫促菇生長。床架可分5~6層,層距30~40cm。每層床架上可橫放2排菌袋。床架每隔1.5m用立柱和橫梁支撐,菇棚頂部修成拱形,用寬幅塑料薄膜將整個菇棚頂蓋至地面,并用土壓封嚴實。
3 栽培期的選擇
春季栽培香菇的的優點是:制種和發菌期均在低溫季節進行,污染率低,菌絲生長健壯。由于發菌時間較長(120~180天),菌絲積累營養豐富,出菇整齊,畸形菇少,可有效地提高香菇產品質量。選擇最佳栽培期是依據接種后在高溫季節到來之前要完成發菌和轉色。接種時間宜在12月~翌年4月。春栽香菇品種應選擇中溫遲熟品種,菌齡一般在150天以上。這些菌種約經6個月的發菌至6月底以前完成轉色。7~8月份高溫天氣,可安全越夏,至9月份氣溫轉涼便可出菇。
4 袋料春栽香菇的工藝流程
袋料春栽香菇的生產工藝流程為備料、配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管理、越夏管理、出菇管理、采收與加工以及常見雜菌害蟲的防治等。
4.1 備料 根據香菇營養學原理,不同樹種的營養成分含量不同,因此,除含芳香油脂的松、柏、杉、樟禁用、空心樹少用外,不分種類,混合運用,營養更全面。
4.2 培養料的配制 培養基配方為木屑79%、麩皮20%、石膏1%,水55%。料水比例為1:0.8~1.2。將料稱好混勻,再加水充分攪拌,使含水量達55%。
4.3 裝袋和滅菌以及冷卻 先將袋一端用繩子扎牢,在火焰上熔封嚴密,然后裝入拌好的料。邊裝邊壓實,裝至距袋口6~7cm時,扎緊袋口。每袋裝干料1.1~1.2kg。拌好的培養料要在4~6小時裝完袋,并立即進行滅菌,以免料發生酸敗。滅菌用大火猛攻,爭取在5小時內使溫度上升至100℃,并維持10~20小時。停火后,當溫度降至約70℃時,迅速將料袋轉入接種室降溫。
4.4 接種 接種是一項要求嚴格而細致的工作,接種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菌袋的成品率。因此,整個接種過程要嚴格無菌操作,接種環境應進行消毒,達到干凈而無菌。⑴接種室進袋前的消毒:使用前3天,室內打掃干凈,將接種用具放入接種室,然后用硫磺熏蒸消毒(點燃硫磺后,密閉門窗直到進袋)。⑵接種室進袋后的消毒:當菌袋溫度降至50℃時,再用甲醛進行2次消毒。每房間用甲醛0.5~1kg。先將甲醛放入容器內,加入約1/3清水,然后加熱使甲醛汽化。⑶接種:當料溫降至30℃以下時,可開始接種。接種前應當將接種場所及接種工具進行徹底消毒。接種室門口鋪上石灰,以杜絕外界的雜菌感染;接種人員應搞好個人衛生,一般3~4人配合接種,第一人用酒精棉球擦料袋表面進行消毒,并用打孔器或木錐打接種穴。每袋上打5~9個穴,交錯排列;第二人用酒精棉球將菌種瓶壁和瓶口消毒后,去掉封口,挖除上層菌皮,用接種工具將菌種取出,迅速放入接種穴內,并填滿稍微壓實。第三人用蠟封好接種口;第四人將接好的菌袋運走。每接完一瓶菌種,接種工具要經消毒后再接另一瓶菌種。接種結束后,要立即打開門窗通氣。接過菌的袋,稱作菌袋或菌筒。接好的菌袋要輕拿輕放,以“井”字形堆放于發菌室內,每層擺4~5袋。
5 發菌期管理
首先調節培養室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氣條件使之適合菌絲生長,其次還要進行翻堆和刺孔增氧等管理措施。
5.1 控溫 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4~26℃,除經常觀察室溫的變化外,要特別注意袋內溫度的變化。控制袋溫不超過28℃。若溫度過高,可進行翻堆、散堆和通氣等,嚴防袋溫過高而燒堆。
5.2 控濕 培養室的濕度控制在70%以下,經常進行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培養室門窗遮光,制造黑暗條件,有利于菌絲健壯生長。
5.3 翻堆 接種后7天左右,當接種穴周圍長出白色菌絲時,可進行第1次翻堆。將菌袋上下、內外調換位置后重新堆疊。發現接種穴不發菌的或漏接的,應及時補種。以后每隔7~10天進行1次翻堆。根據室溫和堆溫度變化,改變堆形和堆高,以防溫度過高或過低。
5.4 刺孔增氧 隨著菌絲的生長,袋內氧氣逐漸被消耗,要適時進行刺孔,以增加袋內供氧量。刺孔一般進行3~4次。在菌絲發滿袋時,刺20~40個孔,孔深1.5~2cm。6月20日以前結束刺孔。若此時,發菌仍未結束,不要再進行第4次刺孔,以免高溫造成雜菌感染和爛袋。刺孔后,菌絲呼吸作用增強,袋溫可升高2~5℃甚至更高,要加強通風降溫,疏堆散熱。室溫在28℃以上時,應停止刺孔,以防由于溫度過高而燒堆。
5.5 轉色和生理成熟管理 菌袋轉色適宜的溫度20~23℃,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之間。在此條件下,表面菌絲漸倒伏并分泌褐色素,使菌絲體慢慢由白色變為棕紅色。轉色時間需要10~15天或更長。在轉色過程中,若溫度過高,會大量分泌黃水,要及時將黃水排除,以免造成爛袋或感染雜菌。
6 菌袋越夏管理
春栽香菇于6月底完成發菌和轉色后,已進入7、8月份高溫季節,要保證菌袋能安全越夏,使菌袋不感染,不爛袋,不燒堆,并盡可能保持菌袋內水分不喪失。菌袋越夏可在室內、室外蔭棚、樹林和果園中。除注意控制溫濕度外,要創造遮蔭條件,用遮陽網搭建蔭棚。室內越夏是將菌袋置于陰涼干燥的房內,控制室溫不超過28℃,濕度70%以下,通風避光。菌袋以“井”字形堆放,堆疊層數要少,堆與堆之間疏散開或單個排放。
7 出菇管理
7.1 秋菇管理 前期菇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降溫保濕,具體措施是早、晚或午夜等溫度較低時開窗掀膜通風換氣,白天蓋膜關窗噴水,后期氣溫轉冷,主要是保溫保濕、減少通風、掀膜次數,控制每次時間。力爭使菇房溫度在10~20℃間變動。
7.2 冬菇管理 主要是防寒保溫。菇房通氣應在中午氣溫高時進行,時間不宜過長。另外,菌筒由于前期出過幾批菇,營養消耗大,此時在管理上要注意讓其“休養”以積蓄養分。
7.3 春菇管理 春季氣溫由低至高,且雨量充沛。自然的溫濕度恰好適合香菇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形成。經過秋、冬兩個干燥季節的出菇及自然蒸發,菌筒失水嚴重。當菌筒含水量下降至30%~40%時,就要作浸水處理。
8 采收與加工
香菇采收與加工直接關系到香菇生產的經濟效益問題,根據市場的需求,采收和加工方法也不同。從加工的種類來說,可把香菇烘干脫水制成干菇;也可把香菇保鮮,就是新鮮香菇采收下來,采取凍庫保鮮,進行篩選后直接包裝銷售。
9 常見雜菌害蟲的防治
常見的病害有木霉、鏈孢霉、青霉、黃霉、細菌及醇母霉。對于雜菌感污,主要采用綜合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危害食用菌生產的蟲害主要有菌蚊、線蟲、螨類、菇蠅等,主要防治措施:搞好菇房衛生,特別要清除廢棄物;菇房門、窗安裝60目紗門、紗窗;發現蟲害,可用敵敵畏800倍液噴殺。(收稿: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