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道榮
摘 要:杜鵑作為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病蟲害的發生是影響杜鵑花正常生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闡述了杜鵑花主要病蟲害的形態特征、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以及相生植保原理對杜鵑花防治病蟲害的意義。
關鍵詞:杜鵑花;病蟲害;相生植保
杜鵑花為杜鵑花科(Ericaceae)杜鵑花屬(Rhododendron)植物的通稱,全世界約有900種。我國是杜鵑花分布最多的國家,約有530余種,占世界總數的59%,是世界杜鵑花分布中心[1]。杜鵑花種類繁多,花色絢麗,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深受人們喜歡,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世界最大的杜鵑花分布區在我國西南山區、緬甸北部和東喜馬拉雅地區,尤以云南、四川和西藏為主要分布區[2] 。杜鵑花各原種的天然分布,平原甚少,多生于山區,雨水較多的酸性水土地區多分布在丘陵,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多分布于高山[3];常綠杜鵑花多分布在高海拔地區,半落葉與落葉杜鵑多分布在高山或丘陵地帶[4]。
百里杜鵑風景區位于貴州省畢節地區大方、黔西縣交界處,因整個天然杜鵑林帶寬1~3km,綿延50余km,總面積125.8km2而得名。百里杜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有“地球的彩帶、世界的花園”的美稱。為了保證百里杜鵑風景區杜鵑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了解有關杜鵑花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尤為關鍵。
1 杜鵑花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杜鵑花葉斑病
1.1.1 危害癥狀。又名杜鵑花角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是杜鵑花最常見的病害。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的杜鵑尾孢菌。因杜鵑花種類不同癥狀有差別,通常在發病初期葉片上會出現紅褐色小斑點,之后逐漸擴展成為圓形或不規則的多角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淺褐色至褐色,邊緣褐色、暗褐色、近黑色或紫紅色。葉面病斑顏色較葉背深,葉背為黃褐色至褐色。嚴重時病斑相連,引起葉片枯黃、早落。病原菌以菌絲體在感病植株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整個生長季節(4~8月)可持續發病,高溫、多雨利于該病的發生。
1.1.2 防治措施:及時清掃落葉,帶病斑的葉片要集中銷毀;加強養護管理,增施有機肥,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在杜鵑花開花后或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500~800倍液、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翠貝懸浮劑5000倍液噴灑防治, 每10~15天1次, 連續5~6次。
1.2 杜鵑花葉腫病
1.2.1 危害癥狀。又稱葉餅病、癭瘤病,危害嫩葉、嫩梢及花芽,是杜鵑花的常見病害。病原菌為擔子菌亞門的日本外擔子菌。葉片受害后,葉片邊緣開始腫大、變形。嚴重時全葉腫大肥厚,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瘤狀或半球狀肉質癭瘤。病部初期淡綠色,后逐漸呈淡紅褐色至紅褐色。多雨潮濕時,癭瘤表面產生白色至灰黑色的霉粉層,即病原菌的擔子和擔孢子。病原菌以菌絲體在植株組織內越冬,翌年杜鵑花抽梢后,當氣溫達到10℃左右,越冬病原菌便開始產生擔孢子,借風力或雨水傳播。濕度大、氣溫低、通風差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蔓延。發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病為主。
1.2.2 防治措施:杜鵑花葉腫病的發生與杜鵑花品種有關,葉片薄的春鵑較葉片厚的夏鵑、西洋鵑易得病,因此在種植上宜選用抗病品種,并提高通風透光性;在癭瘤部產生霉粉前,及時摘除感病葉片及枝條,并集中銷毀;在杜鵑花抽梢期(3月上旬),可選用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1.3 缺鐵黃化病
1.3.1 危害癥狀。又名黃葉病、褪綠病,是杜鵑花最常見的一種生理性病害。以嫩梢、新葉表現最為嚴重,發病時葉脈間葉肉組織變黃,只有主脈及主側脈保持綠色。造成該病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地區盆栽土壤堿性太大,導致土壤中的可溶性鐵元素缺乏或因土壤粘性重,地下水位過高,植株根部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降低了根部對鐵的吸收,從而影響葉綠素的合成,使葉片變成黃綠色。
1.3.2 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杜鵑花喜酸性土壤,故不宜在堿性土壤上種植杜鵑花,或等土壤改良后再種;對出現黃化癥狀的植株,可直接噴施0.2%~0.3%硫酸亞鐵水溶液或根部孔施1∶30硫酸亞鐵水溶液。
2 杜鵑花主要蟲害及防治
2.1 軍配蟲
2.1.1 危害癥狀。也叫網蝽,俗稱臭大姐。寄生葉背面,被害葉面出現黃褐色斑點, 7~8 月份危害最重,嚴重時引起葉片早脫。
2.1.2 防治措施:冬季深翻土地,清理雜草,減少越冬蟲源;對密度大的綠帶、花徑進行抽稀,增加通風;于第1代若蟲為害期(5月),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藥時充分噴及葉片背面及周邊草叢。每隔7~10天1次,連噴2~3次。
2.2 玫斑鉆夜蛾
2.2.1 危害癥狀。是為害杜鵑花花蕾的重要害蟲。以幼蟲蛀食花蕾,啃食嫩梢為害。發生嚴重時能使嫩梢枯死,大量花蕾蛀空,造成落蕾,影響生長和景觀。
2.2.2 防治措施:少量發生時,及時摘除受害花蕾、嫩梢,并集中銷毀;成片發生時,選用45%殺螟松1000倍液或25%滅幼脲3號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
3 相生植保學理論在杜鵑花病蟲害防治方面的思考
相生植物: 在植物群落內,各種植物之間通過長期的生存與競爭的演化,形成直接生存空間與養分的互為依存的關系,或者通過動物、微生物形成的間接依存關系。這種與目標保護植物有密切直接或間接依存關系的植物,稱為相生植物。相生植保,就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中固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的自然規律,通過利用相生植物對環境中的生物因素進行綜合調節,達到目標保護植物(農林作物) 最大生產量,同時又不對另外的生物及周圍環境造成傷害。
回顧人類與有害生物長期抗爭的歷史, 最初應該是利用農業措施。當人們認識到辣椒水、魚藤等可以殺死害蟲的時候,就利用植物簡單提取物為代表的植物藥劑防治害蟲。隨著化學、物理學的發展,人類開始應用合成化學殺蟲劑防治病蟲害。利用聲、光、射線防治病蟲害,同時也利用各種措施對有害生物進行改造,利用行為措施控制有害生物。通過天敵昆蟲、生物藥劑(微生物制劑) 控制有害生物,出現了生物防治措施。近些年,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抗病蟲植物培育成功,并應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述所有措施,其目標均為有害生物,即通過對有害生物的直接防治,達到對目標植物的直接保護。
詳細分析生物措施,目前所涉及范圍最廣的范疇,也還是動物性天敵和微生物制劑[5]。眾所周知, 農業中的間作套種、林業中的混交林,在植物有害生物治理中有重要意義[6-8] 。這其中均包括了利用植物——相生植物,達到調控有害生物,以減少其對目標保護植物的危害。相生植物的利用,改變了傳統上人們對目標保護植物與有害生物的直接干預,而是利用了自然界中植物與植物長期依存的自然規律,利用相生植物達到對目標保護植物及與其相關的動物、微生物的調節,達到對目標植物的間接保護。
事實上,在農林業的許多栽培措施中,均有不同程度地利用相生植物,只是初期是一種不自覺的行動。隨著人類對生物間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長期病蟲害防治經驗教訓的積累,已經開始尋求主動利用相生植物的方法和原理。如應用替代性防治措施、誘蟲植物的應用、重視研究和應用農業防治技術[9]等。相生植物的利用從不自覺到主動,無疑是植物保護的發展方向之一。
4 小結
對杜鵑花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了解,有助于我們結合杜鵑花的生物生態特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案和科學的管理模式,采用相生植保學方法進行科學治理,能有效地解決杜鵑花病蟲害問題,做到綠色環保。(收稿:2013-05-29)
參考文獻
[1]徐海賓. 杜鵑花的掌故[J]. 花卉,1999,(3): 34.
[2]胡梅,等. 杜鵑屬植物的化學分類學研究[J]. 植物分類學報,1992,( 3) : 226- 237.
[3]王玉華,王麗云. 堿性水土地區盆栽杜鵑花缺鐵黃化防治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7, 4( 2) : 63- 68.
[4]王蓮英, 等. 中國名貴花卉鑒賞與栽培[M].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5]羅紹彬. 發展生物農藥, 保護生態環境[M].牛得水主編. 農業生物學研究與農業持續發展.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7, 163~ 169
[6]曾士邁. 植保系統工程導論[M]. 北京: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4
[7]管致和主編. 植物保護概論[M]. 北京: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5
[8]陳昌潔主編. 松毛蟲綜合管理[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9]朱利斌,劉復生, 周昌清. 誘蟲植物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M].張芝利等主編. 中國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論文集. 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