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慕良 秦耀輝 劉進法
近年來,新余市以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為切入點,以特色創品牌,以品牌提效益,以效益促增收,積極引導農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發展特色水果、商品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渝水區列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標準化生產基地,分宜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夏布之鄉”,新余市被評為“中國蜜桔之鄉”。2012年,全市新余蜜桔投產面積達到6000hm2,年產7萬t,純利2.97億元,667m2純利在3300元以上。大棚麒麟西瓜面積1733hm2,667m2產值上萬元,純利5000元。早熟梨、葡萄、設施蔬菜、鐵觀音茶、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667m2純利也都在3000元以上。全市經濟作物龍頭企業47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市農戶從經濟作物產業化經營中增加收入2億多元,占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總數的45%以上。
1 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做“實”高效經濟作物
2012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干部1000多人參加的全市農業產業化暨“一村一品”建設動員大會,積極引導農民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力度種植新余蜜桔、優質早熟梨、蔬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會后,新余市農業局迅速開展實地調研,并請有關專家論證,研究制定了新余蜜桔、優質早熟梨、蔬菜、中藥材、休閑農業五大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并將產業發展任務落實到縣區、鄉鎮、村委。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一批優勢明顯、布局相對集中的優勢主導產業,新余蜜桔、優質早熟梨、葡萄、楊梅、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前景。基本形成了3個新余蜜桔產業帶、3個葡萄產業帶、環仙女湖楊梅產業帶、渝北中藥材產業帶和蔬菜“一環二區兩帶”的高效經濟作物產業新格局。
2 以政策扶持為驅動,做“大”高效經濟作物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出臺優惠政策,推進高效經濟作物發展壯大。市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當年新造新余蜜桔、翠冠梨等集中連片面積在3.33hm2以上的,按667m2分別獎勵300元、200元。對經認定為新建集中連片花卉苗木基地且達到3.33hm2以上的,實行市、縣(區)連補3年的政策,第1、第2年667m2補助200元,第3年補助100元。新建永久性溫室大棚按照50元/m2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新批準的以花卉苗木生產為主的省、市龍頭企業,分別給予5萬元、1萬元獎勵。對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分別獎勵2萬元、5萬元、10萬元。積極推進耕地流傳,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農業集約經營和規模發展,對單位或單個實體流轉耕地在6.67hm2以上、林地面積在33.33hm2以上的,由所在縣(區)財政按每年20元/667m2的標準對承租方給予獎勵。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高效經濟作物的產業發展。
3 以農業科技創新為重點,做“優”高效經濟作物
一是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科研創新體系。大力加強與市內外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開展新余蜜桔、優質早熟梨、中藥材、優質蔬菜豐產栽培技術研究。二是積極開展引進、示范推廣名、特、優、新品種和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種苗選育工作,成功引進試種紫色土豆、超甜玉米、早熟蓮藕等新優品種20多個,優化了新余市經濟作物品種結構。3個農業科技項目獲評新余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三是進一步完善市、縣(區)、鄉、村四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積極為農業企業、農戶提供經濟作物新品種供應、新技術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資統購統供等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四是搭建了“12316”惠農信息服務平臺。已發展“12316”惠農短信用戶5.3萬戶,建立了包括46名高級和21名中級農業技術干部組成的專家服務群,建立了惠農手機移動信息網。五是加大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體系建設,提高了病蟲監測預警能力和病蟲害防治水平。六是強化經濟作物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施標準化生產,重點突出新余蜜桔、蔬菜標準園建設,提升放心水果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的供給水平。
4 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做“強”高效經濟作物
一是鼓勵農業經營由家庭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積極推進高效經濟作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培育一批以果業、蔬菜、花卉種植大戶為主體的產銷一體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規模經營集約化水平。二是促進農業生產條件由主要“靠天吃飯”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轉變。以果業、蔬菜、花卉、中藥材為主導品種,積極爭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項目,切實解決高效經濟作物產業有效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引導生產方式向農業三產聯動轉變。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充分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四是樹立生態、綠色理念,積極參與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建設。目前全市“豬——沼——果”示范基地達到333.33hm2,基本建成了30萬頭生態養豬基地,為實現新余市農業生態自我修復和良性循環打下了堅實基礎。
5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特”高效經濟作物
新余蜜桔從無到有,產區列為全國特色柑桔品種優勢產區,并榮獲“中國蜜桔之鄉”稱號。新余葡萄產區列為全省標準化生產科技示范區,早熟梨產區列入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現有國家級蔬菜標準園(界水聯盟)和國家級柑桔標準園(珊娜果業)各1個。渝水區界水鄉聯盟村被農業部評為“一村一品”示范村。積極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申報認證工作。新增無公害農產品企業11家,綠色農產品企業5家,有機農產品企業3家,新增供港蔬菜基地3個;積極籌辦特色經濟作物節慶活動,如蔬菜節、葡萄節、新余蜜桔文化節、新余蜜桔擂臺賽和展銷會等,廣邀海內外客商進行產銷對接。為促進無公害放心蔬菜銷售和品牌建設,在城區開設蔬菜直供直銷店32個,營業總面積超過1780m2,年直銷蔬菜3000多t。(收稿:20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