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說普通話,是一個現代文明人最基本的表現。在任何場合,用普通話交流,不僅是一種講文明、有禮貌的一種表現,同時,還是一個人知識底蘊和文化素養的綜合體現。漢語普通話的有效普及,決定著我們的社會和諧穩定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推廣普通話,說好普通話,是我們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與人溝通與交流的需要。
關鍵詞:普及;規范;普通話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學習、工作和生活,須臾不離。可以肯定地說,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與溝通。同時,語言也時刻在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聲音和品牌。
普通話是我國的通用語言,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賴以交流、溝通思想感情的工具。普通話是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以北方話語系為基礎方言、以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范的一種語言。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的普通話能給人一種美感,給人一種無窮的感覺享受。
普通話是我們國家統一的語言,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說好普通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障礙,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和諧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培養小學生說好普通話,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歷史意義。普及普通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取得顯著成績。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明確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1986年,國家確定推廣普通話為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務。經過多年努力,人民群眾的語言規范意識日益提高,掌握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多,語言面貌明顯變化。但是,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文化基礎薄弱,經濟發展不平衡,普通話在全國范圍內還遠未達到完全普及程度,已取得的推廣普通話的成績還不能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普通話的推廣不僅顯示了民族的昌盛、國家的統一;更有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廣普通話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需要,是國家法規政策要求,是普及教育、發展科技文化的需要,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是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學校是推廣普通話工作的基礎陣地,承擔著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普及任務。學校推廣普通話程度對社會語文生活有重要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說好普通話、用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做好學校推廣普通話工作,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了推廣普通話宣傳力度,使社會各界認識到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緊迫性,在全社會形成說普通話的風氣。加大推廣普通話工作力度,必須充分認識學校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重要性,并積極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把推廣普通話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使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和校園語言。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教育工作體會,深切地感受到推廣普通話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職責。同時我也覺得,推廣規范好學生普通話普及,應該從小學一年級抓起。
有人說,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你涂上什么顏色,他就會留下什么底色。這話很有道理。在一個班級里,不要說有的同學先天不足,具有口吃和語遲等現象,學生們來自社會四面八方,由于家庭教育、家長影響和方言熏陶,學生們的口語語音和語速表達,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做好普通話規范普及。而且首先自己必須是講普通話的典范,從發音到吐字,把方言里的一些字的音調加以糾正,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各方面的訓練,另外還要做到從書面到說話的過度,就是說不僅朗讀時是普通話,平時與人溝通時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應該是標準的普通話。這就要老師精心設置教學情境,把平時的對話穿插到課堂上,有人說:語言取決于環境。以此培養日常會話用普通話的好習慣。作為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們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呢?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以為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 家長要當好孩子普通話“啟蒙老師”
教育學生,在家庭、在班級和課堂上,要自覺地使用普通話,使之成為一種口語習慣。家庭語言環境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孩子與主要照看人的交流是影響他們語言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成員應克服各種障礙,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語言環境。如家人應盡量規范自己的語言,堅持使用普通話交流;注意提高自身語言表達的水平和素養,保證發音規范、正確,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會講普通話,堅持使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應該注意孩子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等,結合孩子的語言發展水平,在內容、語調、速度等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激發孩子說話的熱情,培養孩子的普通話語感。
2 加強普通話訓練
一是對學生講普通話進行語音矯正。大多數孩子是在本地地方方言的環境中長大的,在語言上難免帶上了方言的烙印。教師應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不標準的發音要及時予以矯正。特別對方言造成的發音困難,老師不但要及時矯正,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普通話進行反復訓練。在學生當中大家對講普通話互相監督,發現錯誤,及時糾正。二是提高認識,使學生對講普通話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在普及普通話過程中,及時發現普通話講的標準的學生在課堂上自行命題演講,讓那些普通話講的比較慢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復的鍛煉,克服緊張心理,從不敢講到不怕講,在堅持講普通話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 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增加學生講話機會
一是對低年級學生采用看圖說話方式,進行普通話訓練。在學生說好單幅圖的普通話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練習觀察多幅圖,用幾句話把多幅圖的意思說清楚,例如“白云”、“藍天”、“彩虹”。多幅圖故事性強,有時還可以組織同學們進行現場表演,讓學生們上臺表演成一個小故事,這樣既增強了趣味性,又使學生身臨其境。二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積累口語素材,不妨要求每個學生每天閱讀一篇自己感興趣的短小文章。建立并管理好班級圖書管理小組,保證每位學生每天在校至少能讀半個小時的課外圖書時間,要求學生對名言警句做好讀書筆記,以備業余時間朗讀,達到既學習文化知識又鍛煉講普通話的目的。三是開展課外其它活動,提高普通話口語表達能力。在班隊課上,開展朗誦詩歌、講故事、主題演講等;在早自習時間,組織學生背誦格言和古詩等。實踐證明,這些活動既能夠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提供良好機會,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口語表達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2]《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5]《義務教育法》
[6]《教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