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學校社會工作者如何在中小學校園中展開工作。全文通過介紹學校社會工作的內涵,分析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小學教育的意義,從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基本工作內容兩方面提出了一套工作模式,目的是從理論和實踐上促進學校社會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從而彌補當前中學教育體制的不足,最終實現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中小學教育;工作模式
學校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在我國大陸出現較晚,目前仍處于一個在局部地區試探性嘗試階段。21世紀初,上海市浦東新區、深圳市等地相繼出現了以政府購買、社團運作的形式為部分學校提供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學校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覆蓋范圍還比較小,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制度化建設的進程遠沒有完成。
1 學校社會工作的內涵
(一)、學校社會工作的定義。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將社會工作專業的原則、方法與技巧應用于教育機構及其設施中,通過與家長、學校、社區的互動,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成長,形成“家庭—學校—社區”三者的良好關系,構筑“教”、“學”、“成長”的和諧環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1]
(二)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伴隨著社會工作的長期探索和發展,學校社會工作也逐步形成了獨具自身特色的理念——以人為本、全面發展。這一理念也植根于社會工作理論中,對人的尊重, 對個性的尊重,并具有自我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動力。助人自助、尊重平等和服務是學校社工作理念的主要內涵。
(三)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個案、小組、社區也是學校社會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方法。
個案工作主要強調以學生個體為服務對象,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與案主建立專業關系,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與技巧,通過對個人及其所處社會環境的有效調適,來解決學生個體思想情感或行為上的問題,最終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
小組工作是通過小組經驗與小組過程, 達到個人、小組共同發展的目的。小組工作主要利用互動中的彼此分享、分擔、支持、感化、教育,獲得組員態度與行為的良性變化。工作者利用這些資源,適時引導,強化暗示,引領小組組員向健康、積極、建設性的方向發展,實現小組目的。
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香港學者甘炳光、莫慶聯將它定義為:“是一種以社區為對象的社會工作介入方法。它透過組織區內居民參與集體行動,去厘定社區需要,合力解決社區問題,改善生活環境及質素;并在參與的過程中,讓居民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及自決的精神;加強市民的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發揮居民的潛能,培養社區領袖才能,以達致更公平、公義、民主及和諧的社會。”
2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目前,中小學教育從實質上講仍屬于應試教育,中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發展還在繼續向縱深推進,隨著兒童青少年問題的頻發,傳統學生管理工作在觀念、方法上的不適應逐漸凸顯出來。改善傳統學生工作現狀,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是開創中小學學生工作科學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趨勢。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小學教育,將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融入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是對傳統中小學學生工作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也是對日益頻發的兒童青少年問題做出的積極回應。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尊重平等的基礎上,本著“以學生為本”和“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展開學生工作,在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細致服務的同時,也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了中小學學生工作的科學化發展,促進了學校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進程。
3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中學校園后的工作模式分析
3.1 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式
第一、建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站。這一點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外駐學校社工的模式。采取駐校的模式,符合學校和學生的要求,也有利于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學校建立良好的關系網絡,并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及時采取措施。
第二、設立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課程”。這里的“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如語數外等,是一種沒有教材也沒有考試的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給學校社會工作者一個固定的時間去接觸了解學生,并通過個性化的課程設計去挖掘學生的潛力,矯正偏差行為,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隸屬于社會工作協會。這樣做的優點一方面是可以取得一定的獨立地位,保持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站的專業性,不過分受制于學校的體制,更能夠站在公正的立場上維護學生的權益,處理問題比較超然。
3.2 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內容
第一、將學校社會工作介紹給學生、學校、家長。這個過程也就是所謂的“破冰”。諾思認為,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意味著“現在的選擇要受到從過去積累而成的制度傳統的約束”,它是“過去的歷史經驗施加給現在的選擇集的約束”。[3]因此,在中小學教育體制內本身缺乏社會工作的內在力量,又缺乏外在強有力的制度干預的情況下,學校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的制度因素介入到一個完整運作的體制中去開展工作是很艱難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適應。因此學校社會工作介入校園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向學生、學校、家長介紹自己,得到其認同和接納。
第二、以“保密原則”為前提,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方式為每位學生建立生活環境檔案,并對其分類如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由于學校社會工作的潛在案主的范圍是既定的,因此可以通過這種建立生活檔案的方式,讓社會工作者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生活環境。這樣不僅可以及時發現“隱藏案主”提前采取一定措施,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中,而且當問題案主出現時也可以更快更準確地介入。
第三、針對在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開展個案工作。這是學校社會工作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例如現有一個學生行為不端,他可能有認知錯誤、歸因不當、解決技巧不足的情況,社會工作者則可以通過與其建立專業關系,運用科學的方法技巧為其解決相應問題。
第四、根據需求定期組織不同性質的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開展可以根據學生生活環境檔案有目的的建立小組活動,比如親子關系、興趣開發、技能拓展等。小組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預防性和發展性的,比個案工作更加節省人力和時間。
第五、針對學生家長的培訓課程。雖然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但是其行為的養成,其情緒的變化卻無時無刻不受著家庭的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更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
4 結語
隨著中小學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兒童青少年問題的不斷加劇,傳統學生工作的職能也在逐漸轉變,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性作用也得到越來越多地體現。中小學學生工作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教育使其順利完成學業,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其學會適應生活,認識自我,開發自我潛能等。而專業的社會工作正好能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學校社會工作對中小學教育的介入,通過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和方法的輸入,傳統的學生工作水平必定會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同時學校社會工作也會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適合在中國大陸發展的本土化路徑。
參考文獻
[1] 范明林,張潔.學校社會工作[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03.
[2] 甘炳光,梁祖彬,陳麗云,等.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M] .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3] 道格拉斯·諾思:《理解經濟變遷過程》,鐘正生、邢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48-49 頁.
作者簡介
王政,男,河北張家口蔚縣,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