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一直是全國各類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公共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本文著重探討了素質教育視野中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措施和發展前景。
關鍵詞:素質教育;人文素質;大學語文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底蘊深厚,有世界上極為優秀的文化遺產。但隨著中國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現實社會對大學的期待一般重在功利、專業而非人文關懷,因而中國的大學教育出現了工具化、實用化的傾向。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專業技能豐富,但知識面、知識結構欠合理,適應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都受限制。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做到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而大學語文教學無疑在素質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著名語文教學專家于漪指出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伴隨語言文字的讀、寫、聽、說訓練,滲透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知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他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那么,素質教育視野中的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怎樣的現狀,又該如何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責呢?
1 社會功利化影響下的大學語文教育困境
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設以來,尤其是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其特殊意義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來,有關大學語文方面的報道更多反映的是大學語文課的尷尬地位。現在高校尤其是獨立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存在一種普遍現象,過于強調實用、技術知識的傳授,抽去了植入個體心靈深處的理想教育和人格培養,使得那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和心靈。就“大學語文”所面臨的狀況而言,有相當一部分獨立學院和高職高專學生的語文水平不容樂觀,表現為閱讀量低,語言文字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創新能力薄弱。
如果長此以往,大學生連基本的文化素養和情操品格都不具備,那么整個大學生群體乃至國民的文化素質就會持續弱化,最終走向整個民族人文精神的衰落,這將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危機。
2 大學語文教學如何改革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當前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必須雙重突圍,才能找到發展的機遇。這種突圍體現為兩個層面:既要從內部進行徹底有效的自我突圍,還要在外部大力推動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社會突圍,從生存理念上矯正全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子的種種觀念誤區。經過幾年的獨立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實踐,我把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做了如下歸納:
2.1 改革教學內容,培育人文情懷
第一,“大學語文”應當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積淀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文化精髓不是單純的文學知識,而是對中國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精華。在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及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格境界,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楊叔子院士說過:“人文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國家的強弱、社會的進退、人格的高低、思維的智愚以及言行的文野、事業的成敗。”
第二, “大學語文”應當同時兼顧人文性與工具性兩個方面,以人文性為根本。過于側重于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大學語文就如同被抽去了靈魂,成為純粹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更主動的為學生做些人文性的引導。目前,學生的閱讀范圍比較狹窄,主要集中于動漫卡通、網絡文字、短信段子等類讀物,傳統經典由于文字艱深難以進入他們的視野,五四以來形成的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先進理念,也難以被他們汲取,這確實是學校教育和學生成長的一大缺失。
第三,建構具有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高校應該具有和諧的、良性的、濃郁的人文氛圍,校園氛圍如同校園的背景,它的色素構成與導向直接關系到學生成長的學養成分和品位高低。除了開設人文課程,有目的地建立一些人文社團,組織人文講座和學生人文實踐,為大學語文教學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2 改革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參與意識
傳統的大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學習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大學語文的教學課時較少,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很多東西,學生長期被動學習也會產生依賴思想和厭學情緒,大學語文教學的諸多目的根本無法實現。要發揮大學語文課的作用,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第一,以系列的人文性話題為中心進行討論,對接學生的生存情緒。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置一系列的話題,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并結合當今的生存狀態寫成文章。學生的參與,擴充了課堂教學的張力,從人文角度去和學生的生存情緒搭界,更好地提升和內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這些話題的設置基于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和學生生存情緒密切相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
第二,經常進行寫作鍛煉。大學語文課程不能忽視寫作的要求,它是嫁接知識與能力的橋梁,但門檻不能定得太高。我們要求學生隨時記錄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不強求篇幅長短,各盡所能,把習作的數量與質量作為獎勵分記入課程考核成績。大學語文課大多開設在低年級,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較多,此時他們正經歷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督促他們去記錄這些或隱或顯的心靈軌跡,既對他們的人格成長有幫助,又能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
2.3 改革考核模式,創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眾所周知,我們早以習慣于把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他們學習結果和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大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事實上,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不僅僅表現在對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建立等方面,還表現在人文意識的形成、敢于質疑的精神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乃至終身學習愿望和能力的確立,對美的感受程度等諸多方面,絕不是一個單一的分數所能涵蓋的,所以創建多元化的語文教學評價機制,重視多元性原則在教學評價中的運用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把考核評價標準由期末一錘定音的單一式,變為結合學生課堂學習實際、能力逐步提高的實際、認知不斷發展的實際、審美水平漸次提升的實際,全面而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3 展望大學語文的發展前景
大學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魯迅先生在《中國語文的新生》一文中指出:“即使很難,也還要做;愈很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但盡管“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輩仍將“上下而求索”。如何更有效率的發揮語文教育對學生語言修養、文學修養、文化素養、人格素質、思維品格等方面施以影響的多種功能,為學生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為他們的精神成人提供引導和幫助,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課題。
現如今,大的形勢已經改觀,需要我們一起努力,同氣相求,自立自強,以實績使世人改變觀感。希望我們“行走于自己開辟的大道”,成為“奮發和有為的一群”!
參考文獻
[1] 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7).
[2] 呂永林.語文突圍與人文突圍[J].光明日報,2004(12.21).
[3] 閻立欽.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J].教育研究,1999(1).
[4] 王寧.高級母語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一課[J].中國大學較育,2004(6).
[5] 于漪.語文是進行素質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J].語文學習,1999(5).
[6]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楊敏艷,女,講師,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